一种直流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4283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4:14
本申请公开一种直流转换电路,其开关控制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管,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使得储能器件的输出端与整流控制模组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处与接地端电性连接;储能器件,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储能,及在第一开关管断开时,将输入的直流电及当前储能释放形成的直流电叠加后输送给整流控制模组;整流控制模组,包括第二开关管,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将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关闭状态,及在第一开关管关闭时,将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以输出储能器件输送过来的直流电。本技术方案,其具有器件损耗低、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

A DC convers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转换电路


[0001]本申请涉及电能转换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功率DC转DC升压电路中主要使用到肖特基二极管进行电压输出前的整流处理。这样一来,由于肖特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比较高(通常达到0.7V),其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会使得自身损耗更为突出。因而,传统DC转DC升压电路在大电流下存在较高的器件损耗现象,严重影响其电能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转换电路,以解决传统DC转DC升压电路在大电流下存在较高的器件损耗现象,严重影响其电能转换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直流转换电路,包括开关控制模组、储能器件以及整流控制模组,其中,
[0005]所述开关控制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管,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使得所述储能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控制模组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处与接地端电性连接;
[0006]所述储能器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储能,及在所述第一开关管断开时,将输入的直流电及当前储能释放形成的直流电叠加后输送给所述整流控制模组;
[0007]所述整流控制模组,包括第二开关管,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将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关闭状态,及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关闭时,将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在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时,输出所述储能器件输送过来的直流电。
[0008]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为氮化镓MOS管;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管为氮化镓MOS管。
[0009]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器件包括一电感,所述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组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电性连接,且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电性连接。
[0010]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PWM控制器,所述PWM控制器的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
[0011]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第一开关调节保护模块,所述第一开关调节保护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PWM控制器的输出引脚及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调节保护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第一电阻与第一器件组合,所述第一器件组合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阻与第一二极管。
[0012]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分压模块,配置为将所述整流控制模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电压分压,并将分压后的电压接入所述PWM控制器的电压检测
引脚。
[0013]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模块包括第一分压电阻与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串联连接在所述整流控制模组的输出端与接地端之间,且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连接处与所述PWM控制器的电压检测引脚电性连接。
[0014]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控制模组还包括SR同步整流控制器,所述SR同步整流控制器的输入引脚与所述PWM控制器的输出引脚电性连接,所述SR同步整流控制器的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
[001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第二开关调节保护模块,所述第二开关调节保护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SR同步整流控制器的输出引脚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开关调节保护模块包括并联设置第三电阻与第二器件组合,所述第二器件组合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电阻与第二二极管。
[0016]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源模组,所述电源模组配置为提供所述输入的直流电;和/或,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配置为对所述整流控制模组输出的直流电进行滤波。
[0017]在本申请中,其整流控制模组通过配置第二开关管(使得在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将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关闭状态,及在第一开关管关闭时,将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的方式实现本直流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前的整流处理,相比于传统的采用肖特基二极管实现的整流控制,其在通过相同的电流的情况下,具有更低的导通压降,可有效降低其自身损耗,以有效提升其电能转换效率。可见,本直流转换电路,其具有器件损耗低、电能转换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19]图1是传统直流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20]图2是传统直流转换电路的肖特基二极管的正向压降随其正向电流变化关系图。
[0021]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电路的一种电路框图。
[0022]图4是图3所示直流转换电路的另一种电路框图。
[0023]图5是图4所示直流转换电路的一种电路原理图。
[0024]图6是图5所示直流转换电路的第二开关管的DS压降随其漏电流变化关系图。
[0025]图7是图4所示直流转换电路的另一种电路原理图。
[0026]图8是图7所示直流转换电路的PWM控制器及SR同步整流控制器的输出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目前,如图1所示,传统大功率DC转DC升压电路中主要使用到肖特基二极管D0进行电压输出前的整流处理,即通过肖特基二极管D0单向导通的特性,使得电容L0单向放电给电容C0后,输出相应的升压后的电压。这样一来,如图2所示,由于肖特基二极管D0的导通压降(即正向压降)比较高(通常达到0.7V),其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会使得自身损耗更为突出。因而,传统DC转DC升压电路在大电流下存在较高的器件损耗现象,严重影响其电能转换效率。
[0029]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直流转换电路解决方案,以解决传统DC转DC升压电路在大电流下存在较高的器件损耗及比较严重的器件发热现象,严重影响其电能转换效率的技术问题。
[003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转换电路100,该直流转换电路100包括开关控制模组110、储能器件120以及整流控制模组130,其中,开关控制模组110具体可包括第一开关管M1,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M1导通时,使得储能器件120的输出端与整流控制模组130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处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储能器件120具体可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M1导通时,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储能,及在第一开关管M1断开时,将输入的直流电及当前储能释放形成的直流电叠加后输送给整流控制模组130。整流控制模组130包括第二开关管M2,配置为在第一开关管M1导通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控制模组、储能器件以及整流控制模组,其中,所述开关控制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管,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使得所述储能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控制模组的输入端之间的连接处与接地端电性连接;所述储能器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储能,及在所述第一开关管断开时,将输入的直流电及当前储能释放形成的直流电叠加后输送给所述整流控制模组;所述整流控制模组,包括第二开关管,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将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关闭状态,及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关闭时,将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在所述第二开关管切换为导通状态时,输出所述储能器件输送过来的直流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氮化镓MOS管;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管为氮化镓MOS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器件包括一电感,所述电感的一端接入所述输入的直流电,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电性连接,且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之间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接地端电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PWM控制器,所述PWM控制器的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组还包括第一开关调节保护模块,所述第一开关调节保护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PWM控制器的输出引脚及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电性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斌龙耀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迪安杰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