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6096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包括电容器芯子,电容器芯子的底部连接两组引线,电容器芯子和两组引线的外部共同设有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顶部连接有监测组件,通过将两组引线的底部穿过两组通孔,使电容器芯子位于若干组导热片之间,由若干组导热片避免电容器芯子出现晃动,通过第二连接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环的内部,进而壳体组件和监测组件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环的底端和电容器芯子的顶端相贴合进行限位,电容器芯子工作产生热量聚集在圆筒内,当圆筒内部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时,若干组导热片和若干组散热片将热量导至圆筒的外部,该结构便于对电容器芯子进行安装和检修,增加散热功能。增加散热功能。增加散热功能。

A capacitor with over temperature monito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器
,具体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容器通常是在电容器芯子外部包裹一层陶瓷或金属外壳,在实际使用中,散热功能较差,不便于观察电容器芯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在电容器工作时,无法及时了解电容器是否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解决了目前电容器通常是在电容器芯子外部包裹一层陶瓷或金属外壳,在实际使用中,散热功能较差,不便于观察电容器芯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在电容器工作时,无法及时了解电容器是否存在温度过高的现象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子,所述电容器芯子的底部连接两组引线,所述电容器芯子和两组引线的外部共同设有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的顶部连接有监测组件;
[0005]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圆筒,所述圆筒的底端开设有两组通孔,所述圆筒的内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导热片,所述圆筒的外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散热片。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容器芯子的外表面和每组导热片的自由端侧面相贴合,两组所述引线的顶部分别位于两组通孔的内部。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圆筒的顶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监测组件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中心安装有温度表,所述顶板的顶部边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为信号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板的底端中心连接有第二连接环,所述温度表和温度传感器的探测端均延伸至第二连接环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环位于第一连接环的内部,所述内螺纹和外螺纹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一连接环的顶端和顶板的底端边缘相贴合,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底端和电容器芯子的顶端相贴合。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通过将两组引线的底部穿过两组通孔,使电容器芯
子位于若干组导热片之间,由若干组导热片避免电容器芯子出现晃动,通过第二连接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环的内部,进而壳体组件和监测组件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环的底端和电容器芯子的顶端相贴合进行限位,电容器芯子工作产生热量聚集在圆筒内,当圆筒内部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时,若干组导热片和若干组散热片将热量导至圆筒的外部,该结构便于对电容器芯子进行安装和检修,增加散热功能,增加电容器芯子的使用寿命。
[0014]2、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通过预先设置警报温度值,由温度表和温度传感器对壳体组件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如温度传感器所监测温度到达警报温度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工作人员在对电容器进行检修前,可观察温度表上的具体温度数值。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中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中监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中监测组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电容器芯子;2、引线;3、壳体组件;31、圆筒;32、通孔;33、导热片;34、散热片;35、第一连接环;36、内螺纹;4、监测组件;41、顶板;42、温度表;43、温度传感器;44、无线传输模块;45、第二连接环;46、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技术方案: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子1,电容器芯子1的底部连接两组引线2,电容器芯子1和两组引线2的外部共同设有壳体组件3,壳体组件3的顶部连接有监测组件4;
[0023]请参阅图3,壳体组件3包括圆筒31,圆筒31的底端开设有两组通孔32,圆筒31的内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导热片33,圆筒31的外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散热片34,电容器芯子1的外表面和每组导热片33的自由端侧面相贴合,两组引线2的顶部分别位于两组通孔32的内部,圆筒31的顶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环35,第一连接环35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36。
[0024]壳体组件3在实际使用中,通过将两组引线2的底部穿过两组通孔32,使电容器芯子1位于若干组导热片33之间,由若干组导热片33可避免电容器芯子1出现晃动,在电容器芯子1工作产生热量聚集在圆筒31内,当圆筒31内部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时,若干组导热片33和若干组散热片34对电容器芯子1所产生的热量导至圆筒31的外部。
[0025]请参阅图4

5,监测组件4包括顶板41,顶板41的顶部中心安装有温度表42,顶板41的顶部边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3和无线传输模块44,温度传感器43和无线传输模块44为信
号连接,顶板41的底端中心连接有第二连接环45,温度表42和温度传感器43的探测端均延伸至第二连接环45的内部,第二连接环45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46,第二连接环45位于第一连接环35的内部,内螺纹36和外螺纹46的结构相适配,第一连接环35的顶端和顶板41的底端边缘相贴合,第二连接环45的底端和电容器芯子1的顶端相贴合。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将两组引线2的底部穿过两组通孔32,使电容器芯子1位于若干组导热片33之间,由若干组导热片33可避免电容器芯子1出现晃动,通过内螺纹36和外螺纹46使第二连接环45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环35的内部,进而壳体组件3和监测组件4进行连接,从而第二连接环45的底端和电容器芯子1的顶端相贴合,对电容器芯子1进行限位;
[0027]电容器芯子1工作产生热量聚集在圆筒31内,当圆筒31内部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时,若干组导热片33和若干组散热片34对电容器芯子1所产生的热量导至圆筒31的外部;
[0028]通过预先设置警报温度值,由温度表42和温度传感器43对壳体组件3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如温度传感器43所监测温度到达警报温度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包括电容器芯子(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芯子(1)的底部连接两组引线(2),所述电容器芯子(1)和两组引线(2)的外部共同设有壳体组件(3),所述壳体组件(3)的顶部连接有监测组件(4);所述壳体组件(3)包括圆筒(31),所述圆筒(31)的底端开设有两组通孔(32),所述圆筒(31)的内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导热片(33),所述圆筒(31)的外表面等距离且呈圆周状连接有若干组散热片(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芯子(1)的外表面和每组导热片(33)的自由端侧面相贴合,两组所述引线(2)的顶部分别位于两组通孔(32)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过温监测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31)的顶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环(35),所述第一连接环(35)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业清骆家星何秉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容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