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4526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包括附墙支座、轨道立柱、圆钢、圆钢连接件、楔形夹头、夹头连接件和内置液压油缸;轨道立柱内侧间隔设置有挡块,相邻两个挡块之间为一个行程卡槽;轨道立柱上方支承模架,附墙支座固定在墙梁结构上,附墙支座上设有可向上翻转的勾爪,勾爪尾部与复位装置连接,勾爪弹出时卡入行程卡槽内;圆钢连接件横向设置在轨道立柱下端凹槽内,圆钢上端穿过楔形夹头,油缸下端与圆钢连接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智能顶升模架步履式快速、安全顶升及可靠的结构附着,具有轻量化、低空间占用的特点,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适用于多种结构层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周转率及经济性。较高的周转率及经济性。较高的周转率及经济性。

Supporting power system of intelligent jacking formwork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主要靠爬架进行单纯外防护,为提升防护安全性,提高施工效率,行业内诞生了一种智能顶升模架,集成防护、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等多种功能,如中国专利CN111219055A公开的轻型可周转高效施工造楼设备。但由于智能顶升模架重量较大,其支承动力系统重量大且顶升较为麻烦。
[0003]传统外爬架支承动力系统,承载力小,且布置数量多,结构打孔数量多,尤其表现在单层建筑面积大时,成本显著增加,且增加非必要施工工序工程量。智能顶升模架传统支承动力系统尺寸大、重量大、顶升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减轻智能顶升模架整体重量,优化顶升流程,更具有经济性。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用于智能顶升模架附着于建筑结构及结构施工后的向上顶升,包括附墙支座、轨道立柱、圆钢、圆钢连接件、楔形夹头、夹头连接件和内置液压油缸;所述轨道立柱内侧间隔设置有挡块,相邻两个挡块之间为一个行程卡槽;所述轨道立柱上方支承模架,所述附墙支座固定在墙梁结构上,附墙支座上设有可向上翻转的勾爪,所述勾爪尾部与复位装置连接,所述勾爪弹出时卡入行程卡槽内;所述圆钢连接件横向设置在轨道立柱下端凹槽内,圆钢连接件两侧各设置一根圆钢,圆钢上端穿过楔形夹头,楔形夹头通过夹头连接件与附墙支座连接,油缸下端与圆钢连接件连接。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附墙支座通过穿墙螺杆固定在墙梁上。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复位装置为弹簧。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轨道立柱截面为中空矩形,用于放置液压油缸及油电路。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油缸上端为工字形钢制构件,油缸顶升时,工字形钢制构件向上支承轨道立柱,油缸回收时,工字形钢制构件使油缸上端挂稳,下端回收。
[0010]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轨道立柱顶升时,轨道立柱与附墙支座脱离,此时模架荷载将通过导轨立柱传递给圆钢连接件及圆钢,然后传递给附墙支座至结构。圆钢及圆钢连接件在顶升受力时,圆钢向下作用力将产生位移,楔形夹头及用于限制圆钢位移,且圆钢向下作用力越大,夹头越紧;夹头连接件将作用力传递给附墙支座。
[0012]2、本专利技术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的结构简单可靠,整体尺寸小,重量轻,顶升操作流程简单,并且安装时结构打孔数量少,成本显著降低,且减少了非必
要施工工序工程量。
[0013]3、本专利技术中的支承动力系统,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可稳定承载模架上部钢平台;同时尺寸较小,占用空间小,既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外立面施工,经过优化后的顶升流程,可实现步履式顶升,动力部分与支承部分同步顶升,一个层高仅需一道工序。
[0014]4、本专利技术可实现智能顶升模架步履式快速、安全顶升及可靠的结构附着,较小的结构尺寸及内置式动力系统,具有轻量化、低空间占用的特点,同时本专利技术可适用于多种结构层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周转率及经济性。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的主侧视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的安装流程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的顶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用于智能顶升模架附着于建筑结构及结构施工后的向上顶升,包括附墙支座1、轨道立柱2、圆钢3、圆钢连接件4、楔形夹头5、夹头连接件6、内置液压油缸7和油缸泵站。
[0021]附墙支座1使整个系统附着在墙梁结构上,轨道立柱2落在附墙支座1上,并承载上方模架荷载,内置液压油缸7及泵站用于提供该系统顶升动力,圆钢3、圆钢连接件4、楔形夹头5、夹头连接件6用于顶升时,将原轨道立柱2受压并传递荷载至附墙支座1的受力形式转换为圆钢3受拉并传递荷载至附墙支座1的受力形式。
[0022]轨道立柱2为一根截面为中空矩形的长条构件,轨道立柱2内侧按一定间距连续设置挡块,相邻两个挡块间为一个行程卡槽。轨道立柱2内部为中空矩形,用于放置液压油缸7及油电路。内置液压油缸7及油缸泵站提供支承系统向上顶升动力,从而实现智能顶升模架的每个结构层施工后的爬升。
[0023]附墙支座1通过穿墙螺杆固定在墙梁结构上,单套支承动力系统布置上中下三道附墙支座1,最上道附墙支座1安装在作业层下一层。附墙支座1中央设置有可向上翻转的勾爪,勾爪尾部设置复位装置,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为弹簧,通过复位装置实现轨道立柱2顶升时,轨道立柱2挡块可通过勾爪,通过后,勾爪弹出进入行程卡槽,保证对轨道立柱2的支承,且保证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防坠。附墙支座1两侧设有楔形夹头5连接件的连接板,用于顶升时传递荷载。
[0024]轨道立柱2依靠挡块与附墙支座1的勾爪连接,顶升过程中,每一个小行程即一个行程卡槽加一个挡块高度,保证每次顶轨道立柱2可稳定坐实在勾爪上。
[0025]轨道立柱2所设置的挡块,既在立柱内侧外表面,也在立柱内部同时形成梯挡。轨道立柱2下端两侧开有两段长凹槽,提供圆钢连接件4运动空间。圆钢连接件4横向设置在轨道立柱2下端凹槽内,圆钢连接件4两侧各设置一根圆钢3,圆钢3上端穿过楔形夹头5。
[0026]楔形夹头5通过夹头连接件6与附墙支座1连接进而传递荷载,当内置油缸顶出,立柱顶升时,圆钢3受向下作用力产生位移,夹头对圆钢3进行限位;油缸回收时,圆钢3向上位移不受限制。
[0027]内置式油缸设置在轨道立柱2下端内部,油缸下端与圆钢连接件4连接,上端为工字形钢制构件,油缸顶升时,该构件可向上支承轨道立柱2,油缸回收时,该构件可使油缸上端挂稳,下端回收。
[0028]本专利技术使用方法如下:
[0029]本实施例中的智能顶升模架可以选用中国专利CN111219055A所述的智能顶升模架,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为智能顶升模架安装第一阶段:
[0030]第1步,将内置液压油缸7及油电路安装在轨道立柱内,油缸下端安装圆钢连接件4。
[0031]第2步,将圆钢3插入楔形夹头5,然后将楔形夹头5与夹头连接件6进行连接
[0032]第3步,在三层板面以下350mm或其他高度安装三道附墙支座1,利用穿墙螺杆与墙梁结构连接。
[0033]第4步,将集成好的楔形夹头5及圆钢3吊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智能顶升模架的支承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智能顶升模架附着于建筑结构及结构施工后的向上顶升,其特征在于,包括附墙支座、轨道立柱、圆钢、圆钢连接件、楔形夹头、夹头连接件和内置液压油缸;所述轨道立柱内侧间隔设置有挡块,相邻两个挡块之间为一个行程卡槽;所述轨道立柱上方支承模架,所述附墙支座固定在墙梁结构上,附墙支座上设有可向上翻转的勾爪,所述勾爪尾部与复位装置连接,所述勾爪弹出时卡入行程卡槽内;所述圆钢连接件横向设置在轨道立柱下端凹槽内,圆钢连接件两侧各设置一根圆钢,圆钢上端穿过楔形夹头,楔形夹头通过夹头连接件与附墙支座连接,油缸下端与圆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步月李劲刘恒刘汉文王艺涵刘凯谭淑琳谭志雄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