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压缩比可变控制方法及发动机技术

技术编号:343375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压缩比可变控制方法及发动机,该压缩比可变结构,缸盖与气缸套固定连接,缸盖设置有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柱塞套转动穿设于缸盖,柱塞套设置有与进油通道连通的进油口和与回油通道连通的出油口,缸盖设置有通孔,通孔一端与气缸套连通,另一端与柱塞套连通,滑塞结构滑动穿设于通孔,柱塞滑动穿设于柱塞套,驱动结构能驱动柱塞于柱塞套内滑动,柱塞设置有凹槽结构,柱塞和滑塞结构之间的空间与凹槽结构连通,驱动件能驱动柱塞套转动而使凹槽结构与出油口连通或封闭。该压缩比可变结构通过控制滑塞结构于通孔内滑动的停止位置,从而改变发动机燃烧室的容积,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且控制方便,结构简单。构简单。构简单。

A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structure,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control method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压缩比可变控制方法及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压缩比可变控制方法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的压缩比是气缸中气体压缩前的容积与气体压缩后的容积之比,即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压缩比表示了气缸中气体的压缩程度,增加压缩比,可以提高气缸压力、提高气体温度和燃烧效率,在发动机处于低负荷时,希望通过增加压缩比来提高燃烧效率,而高负荷时,希望降低压缩比来防止爆震和改善燃烧效率。发动机中气缸总容积是基本恒定的,且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现有的可变压缩比结构,通常是通过改变气缸燃烧室的容积来实现,目前通过改变气缸中活塞上止点位置来改变气缸燃烧室的容积,进而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然而,改变活塞上止点位置需要设计连杆机构及其控制机构,结构复杂且操作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压缩比可变控制方法及发动机,以解决通过改变活塞上止点位置来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需要设计连杆机构及其控制机构,结构复杂且操作困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比可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套(1);缸盖(2),所述缸盖(2)与所述气缸套(1)固定连接,所述缸盖(2)设置有进油通道(21)和回油通道(22);柱塞套(3),所述柱塞套(3)转动穿设于所述缸盖(2),所述柱塞套(3)设置有与所述进油通道(21)连通的进油口和与所述回油通道(22)连通的出油口(31);驱动件(6)、驱动结构、柱塞(4)和滑塞结构,所述缸盖(2)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一端与所述气缸套(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柱塞套(3)连通,所述滑塞结构滑动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柱塞(4)滑动穿设于所述柱塞套(3),所述驱动结构能驱动所述柱塞(4)于所述柱塞套(3)内滑动,所述柱塞(4)设置有凹槽结构(41),所述柱塞(4)和所述滑塞结构之间的空间与所述凹槽结构(41)连通,所述驱动件(6)能驱动所述柱塞套(3)转动而使所述凹槽结构(41)与所述出油口(31)连通或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比可变结构还包括支撑环和第一弹簧,所述支撑环固定设置于所述缸盖(2),所述支撑环和所述柱塞(4)分别位于所述滑塞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环和所述滑塞结构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比可变结构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柱塞(4)和所述滑塞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华王道霞陈栋栋高慎勇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