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33721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通过使用小感量的耦合电感使得电路具有高的电压增益,并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电压倍增单元结构,使得电路可具备超高的电压增益功能,并利用ZVS软开关技术,有效消除开关管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与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变换器相比,使用了更少的功率器件与无源器件,并使得开关管及二极管的电压应力较小。软开关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在减少了器件数量的同时,提高了电路的效率。另外,通过对电压倍增单元结构的级联,可使得电路具有超高的电压增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通过DSP芯片和PWM控制器实现升压变换电路中开关管的控制,技术成熟,便于实现,结构简单,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0001]本技术属于升压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绿色、可持续的能源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其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大。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光伏、风电及燃料电池发电等,其中在光伏与燃料电池发电领域中,由于光伏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较低,为与高压直流母线电压等级相匹配,需要使用升压直流变换器对电源侧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
[0003]现有的升压变换器具有以下缺点:1、单个变换器电压增益低;2、耦合电感的使用可提高增益,但会增大电流纹波;3、无源器件的使用也可提高增益,但会增加电路的体积与成本;4、开关管的体二极管会造成强烈的反向恢复问题,使得电路损耗大。这些缺点需要通过增加额外的器件或电路来解决,会增大了传统DC/DC变换器的成本与体积,因此制约了其应用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单个变换器电压增益低、大感量的耦合电感会增大电流纹波与电路体积、无源器件的大量使用增加电路体积与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结构单元(1)和至少一个电压倍增单元(2);主结构单元(1)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五电感、第六电感、第七电感、第八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和第一直流源;所述第一电感和第三电感构成双绕组耦合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磁化电感和漏电感分别为第五电感和第七电感;第二电感和第四电感构成双绕组耦合电感,第二电感的磁化电感和漏电感分别为第六电感和第八电感;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均为一次绕组,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均为二次绕组;所述第一直流源正极连接第一电感一端,第一电感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负极连接第七电感;第一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漏极、第二电感和第二开关管源极,第二开关管源极依次连接有第八电感和第一电容正极;第二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容负极和第八电感与第一电容之间;所述第七电感一端、第一开关管源极和第一电容负极分别连接第一电阻;第二电容的正极和第一电阻通过电压倍增单元(2)与相连的第三电感和第四电感连接;所述电压倍增单元(2)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正极相连接并连接第三电感一端,正极与第三电容负极相连接并接入第二电容正极;第四电容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负极并连接第一电阻一端,负极连接第三电容正极并连接第四电感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增益DC/DC升压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源电压值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景文郑乃文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