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及模块化钢柱组件技术

技术编号:3432989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及模块化钢柱组件,该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结构将加强管、第一钢筋连接于第一端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形成第一加固组件;其中,第一端板下方的部分构成第一加固组件的第一连接部,第一端板上方的部分构成第一加固组件的第二连接部;将第一端板与第一钢柱的上端部连接;其中,第一钢柱为空心结构,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钢柱的内腔中;将浆料灌入第一钢柱的内腔中;将第二钢柱的下端部与第一端板连接;其中,第二钢柱为空心结构,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钢柱的内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可解决当前缺乏可兼顾装配便捷性与承载能力的钢结构模块安装方式的技术问题。题。题。

Modular steel column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modular steel colum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及模块化钢柱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及模块化钢柱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MIC(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模块化建造体系的出现,连接技术已成为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技术,MIC模块化建造体系的连接技术涉及到单个预制构件的连接和预制模块之间的连接,通俗地讲就是将模块主体结构装配、水电管线预埋、内部装修等工程在工厂内一体化完成,以形成多个预制模块,然后将多个预制模块运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
[0003]预制模块包括混凝土模块和钢结构模块,当前采用MIC模块化建造体系建造的项目以多层公共建筑居多,比如学校、酒店、医院等,钢结构模块因其轻质高强的特点而备受青睐。但由于当前应用钢结构模块的多层建筑高度有限,钢结构模块中的钢柱等构件在进行连接固定时可操作空间狭小,安装设置较为不便,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可兼顾装配便捷性与承载能力的钢结构模块安装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预设结构将加强管、第一钢筋连接于第一端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形成第一加固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端板下方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加固组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端板上方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加固组件的第二连接部;将所述第一端板与第一钢柱的上端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钢柱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钢柱的内腔中;将浆料灌入所述第一钢柱的内腔中;将第二钢柱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钢柱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钢柱的内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包括第一受力筋、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所述按预设结构将加强管、第一钢筋连接于第一端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形成第一加固组件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受力筋沿竖直方向焊接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下端面;将所述第一箍筋焊接于所述第一受力筋上,以使所述第一受力筋与所述第一箍筋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将所述加强管沿竖直方向焊接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上端面;将所述第二箍筋焊接于所述加强管上,以使所述加强管与所述第二箍筋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筋为多个且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一端板的下端面,多个所述第一受力筋之间的水平间距不超过200mm;且/或,所述第一箍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于所述第一受力筋上,多个所述第一箍筋之间的竖直间距为40~60mm;且/或,所述第二箍筋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布于所述加强管上,多个所述第二箍筋之间的竖直间距为90~1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钢柱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开设有第一过流通孔;所述第一钢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灌浆通道,所述第一灌浆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钢柱的内腔;所述将浆料灌入所述第一钢柱的内腔中的步骤包括:从所述第一过流通孔中向外部引出第一出浆导管;将浆料通过所述第一灌浆通道由外部灌入所述第一钢柱的内腔中;当所述第一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睿住住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