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955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串音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在组件(1)的大致中心搭载由多个受光元件(3)构成的受光元件阵列(4),在该受光元件阵列(4)的外周搭载将各受光元件(3)的输出放大的放大器IC芯片(5),在各放大器IC芯片(5)的外周上搭载各中继配线用子座(6),从各IC芯片(5)至各中继配线用子座(6)平行地配设差动信号用的两根电线(8),从各中继配线用子座(6)至组件(1)的输出插头(7)来配设电线(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少串音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
技术介绍
作为使多信道的通信信号在1个光纤中传播的方式,将光波长不同的多个信道的通信信号进行重叠。用一个接收模块接收此类波长多路复用后的光信号的装置是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如图3所示,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使如下构件一体化引导来自作为传送线路的光纤的光的容器31;以规定角度与来自该容器31的光程面对的反射部件32;以规定角度与该反射部件32对置的反射型分波器33;以及搭载了为接收用该反射型分波器33分波且以稍稍偏离的光程入射的光信号而由多个受光元件构成的线型受光元件阵列34的CAN型接收模块35。另外,由于受光元件所输出的接收信号电力微弱,所以将放大器组装在CAN型接收模块中,CAN型接收模块的输出插头36输出放大后的信号。放大器IC芯片的放大率是1000倍、10000倍、或其以上。再有,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不限于将波长多路复用后的光信号与1个光传送线路互换。即便是将多个光传送线路分别与光信号互换,也可以进行多信道的通信。在该情况中,通过在1个CAN型接收模块中搭载由多个受光元件构成的线型受光元件阵列34,可使半导体部件一体化、集成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6316号公报。放大器所输出的信号是差动输出。差动输出原本在其两个输出信号线平行延伸时,防止噪声进入或输出。但是,在CAN型接收模块的内部,未必会平行地配置差动输出的信号线。这是因为如果从放大器IC芯片的差动输出端子至输出插头用直线连接进行电线接合,则其电线不会平行。因此,在CAN型接收模块的内部,很难防止从放大器IC芯片的输出电线中输出噪声。在CAN型接收模块的内部,尤其是从受光元件至放大器IC芯片的线路中流动接收输出。接收元件或其线路电力非常弱,由于与放大器IC芯片的输出相比存在上述放大率量的差异,所以会非常强地受到噪声的影响。也就是,在该信道的受光元件中进入来自其它信道的差动输出的噪声,引起串音。如果引起串音,则会导致接收灵敏度本质上地降低。再有,研究插头配置,并作成噪声很难进出的插头配置的方法在技术方面可行,但由于插头配置存在限制,所以该方法无法采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减少串音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在组件的大致中心搭载由多个受光元件构成的受光元件阵列,在该受光元件阵列的外周搭载放大各受光元件的输出的放大器IC芯片,在各放大器IC芯片的外周搭载各配线中继用子座,从各放大器IC芯片至各配线中继用子座平行地配设差动信号用的两根电线,从各配线中继用子座至上述组件的输出插头配线电线。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可以位于连接组件的所对应的两个输出插头的直线附近。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在与放大器IC芯片相连一侧和与输出插头相连一侧可以是噪声振幅不同的电子部件。作为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的电子部件可以插入一个差动信号用的电线电位和另一个差动信号用的电线电位之间。作为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的电子部件可以是电阻部件。作为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的电子部件可以插入差动信号用的电线电位和固定电位之间。作为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的电子部件可以是电容元件。从放大器IC芯片至上述配线中继用子座的电线长L1和从该配线中继用子座至上述输出插头的电线长L2至少在一个信道中可以为L1>L2。本专利技术发挥如下效果。(1)能够减少串音。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CAN型组件内部零件配置图。图2是现有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CAN型组件内部零件配置图。图3是现有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部分断裂侧视图。图4是图1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部分放大图。图5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CAN型组件内部零件配置图。图6(a)是图1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部分放大图,(b)是该部分的等效电路图。图7(a)是图1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部分放大图,(b)是该部分的等效电路图,(c)是该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适于本专利技术的电容的侧剖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中的信道划分的零件配置图。图10是构成图2的现有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由实测得到的光输入强度相对于误码率的特性图。图11是作为实施例#1构成图9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由实测得到的光输入强度相对于误码率的特性图。图12是作为实施例#2构成图9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的由实测得到的光输入强度相对于误码率的特性图。图中1-CAN型组件,2-衬底,3-受光元件,4受光元件阵列,5-IC芯片,6-中继配线用子座,7-输出插头,8-电线,9-电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在CAN型组件1的底部设有与该底面一体的衬底2,在该衬底2上,在CAN型组件1的轴心搭载由多个受光元件3构成的线型受光元件阵列4,在该受光元件阵列4的外周上搭载了放大各受光元件3的输出的放大器IC芯片(以下,IC芯片)5,在各IC芯片5的外周搭载各自的中继配线用子座6,从各IC芯片5至各中继配线用子座6平行地配设差动信号用的两根电线8,并从各中继配线用子座6至CAN型组件1的输出插头7来配设电线9。这里所示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为4信道用,受光元件阵列4的受光元件3是4个,IC芯片5也是4个,中继配线用子座6也是4个。虽然未表示符号,但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IC芯片5以围绕受光元件阵列4的方式在受光元件阵列4的两侧分别接近地配置,且来自分别配线连接到离其最近配置的受光元件3的输出部,并将会放大这些受光输出。CAN型组件1的输出插头7配置在最外周。输出插头7共计12个,图示左边、右边、上边、下边各排列3个。位于上边及下边的中央的输出插头7是电源端子。位于左边及右边的中央的输出插头7空置。位于各边两端的插头7是用于差动信号的输出插头7。输出从一个受光元件3得到的同一信道的差动信号的输出插头7相互相邻地配置。这里,如果着眼于1组IC芯片5和中继配线用子座6,则如图4所示,在IC芯片5上设有用于连接差动信号用的电线8的两处的小块41,在中继配线用子座6上设有借助于绝缘部42而分开的导通部43。两根电线8从各自的导通部43至小块41平行地配线。电线8使用通常φ=25μm,材质为Au的材料。另一方面,由于中继配线用子座6跨过连接两个输出插头7的假想直线而配置,所以从中继配线用子座6至输出插头7,大致沿上述假想直线配设电线9。于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多信道光接收模块中,从IC芯片5至中继配线用子座6,差动信号用的两根电线8平行配置。另外,这两根电线8之间的间隔与其它电线的间隔相比十分小。在该实施方式中,为100~200μm左右。中继配线用子座6以围绕IC芯片5外周的方式向四方分散配置,从各个IC芯片5相对大体位于径向外侧的中继配线用子座6进行配线。因此,所有的电线8朝向远离受光元件阵列4的方向。从中继配线用子座6至两个输出插头7分别配设电线9。由于中继配线用子座6位于同一信道的输出插头7的大致中间位置,所以两根电线9向几乎相反方向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互成一对的两个差动信号的电线8平行,并且,由于距离近,所以从一个电线8输出的噪声和从另一个电线8输出的噪声大小相同,方向相同,极性相反。这些噪声通过重叠而抵消,与不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信道光接收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组件的大致中心搭载由多个受光元件构成的受光元件阵列,在该受光元件阵列的外周搭载将各受光元件的输出放大的放大器IC芯片,在各放大器IC芯片的外周搭载各配线中继用子座,从各放大器IC芯片至各配线中继用子座平行地配设差动信号用的两根电线,从各配线中继用子座至所述组件的输出插头来配设电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健一小林雅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