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2502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1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属于建筑工具领域,通过在承载板内外端壁上增设多个抗风板,当外界风从某方向作用于承载板端面时,迎风端面处的抗风板在大风作用下被推动翻转,利用抗风板与进风腔顶部空隙使得外界风通入承载板内部,再通过所开设的内通风腔、分流腔将导入至承载板内部的风分流导出,同时向内导入的风还从抗风板下端部溢出,起到内外风力互相抵消作用,提高其抗风能力,此外,在进风腔内部增设警示件,荧光警示柱在风力作用下向外推出并带动牵引带向外伸展,荧光警示柱、牵引带上的警示束带起到视、听觉警示作用,同时利用向外被推出的警示件,还可判断大风方向,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要措施。要措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使用各种临时设施,建筑施工中的脚手架支承结构自不必说。
[0003]在所用的临时设施中,最经常使用的支承结构就是装配式临时架体。这种架体搭设灵活、安全可靠、受场地局限性小、安装方便、易于拆卸、可重复使用。
[0004]但现有的建筑施工用的临时承载架体一般都是固有架体,为了提高承载支撑能力,其架体都是整体简单构造,在遇到大风环境则难以对风力起到抵抗作用,容易在强风侵袭下倾倒,存在安全隐患,故而其支撑防护性能还有待提高。
[0005]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通过在承载板内外端壁上增设多个抗风板,当外界风从某方向作用于承载板端面时,迎风端面处的抗风板在大风作用下被推动翻转,利用抗风板与进风腔顶部空隙使得外界风通入承载板内部,再通过所开设的内通风腔、分流腔将导入至承载板内部的风分流导出,同时向内导入的风还从抗风板下端部溢出,起到内外风力互相抵消作用,提高其抗风能力,此外,在进风腔内部增设警示件,荧光警示柱在风力作用下向外推出并带动牵引带向外伸展,荧光警示柱、牵引带上的警示束带起到视、听觉警示作用,同时利用向外被推出的警示件,还可判断大风方向,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
[0008]2.技术方案
[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0]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包括承载座,承载座一侧内部电力转动安装有承载板,承载板顶端通过一对电动伸缩缸连接有上承托座,承载板内端两侧均开设有收纳腔,一对收纳腔内转动安装有伸缩支撑架,承载座上端面开设有一对与伸缩支撑架底部磁吸设置的磁吸腔,承载板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的进风腔,多个进风腔处均转动连接有抗风板,抗风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进风腔相对内壁之间,且转轴两端部均设有与进风腔内壁相连接的扭力弹簧,承载板内侧还开设有多组与左右设置的进风腔相连通的内通风腔,每组分流腔设有上下一对,承载板前后端壁上还开设有多组与内通风腔相连通的分流腔,分流腔与进风腔上下交错设置,多个进风腔内底部处还安装有对抗风板底端内侧的警示件,警示件包括固定连接于进风腔内侧的限位板,限位板外端通过牵引带连接
有荧光警示柱。
[0011]进一步的,伸缩支撑架伸缩端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收纳腔内顶部,伸缩支撑架远离伸缩端一侧设有磁性转动座,磁性转动座与伸缩支撑架通过滚珠相连接,磁性转动座与磁吸腔磁吸设置。
[0012]进一步的,进风腔靠近上端内侧设有过风柱,过风柱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通风槽,通风槽内部还贴覆有吸音棉。
[0013]进一步的,承载板两端壁固定连接有多个位于进风腔下方的磁性座,且磁性座位于上下设置的一对分流腔之间,磁性座与荧光警示柱采用相互磁吸的磁性材料制成。
[0014]进一步的,荧光警示柱外端壁套设有中空透明柱,中空透明柱内部填充有荧光材料,起到醒目作用。
[0015]进一步的,牵引带靠近荧光警示柱一侧的端壁上开设有多个溢流槽,多个溢流槽与多个分流腔位置内外对应设置,多个溢流槽内设有多个警示束带。
[0016]进一步的,警示束带包括连接于溢流槽上下内壁之间的警示带,警示带上分布有多个警示铃铛。
[0017]进一步的,多个抗风板的下端面均开设有多个分流槽,多个分流槽内顶部均转动安装有抵风片。
[0018]进一步的,分流槽内顶部内侧设有对抵风片进行限位的限位杆,抵风片不易因外界风将其向收纳腔内侧运动。
[0019]进一步的,多个内通风腔内部还安装有多个加强筋。
[0020]3.有益效果
[00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2](1)本方案通过在承载板内外端壁上增设多个抗风板,当外界风从某方向作用于承载板端面时,迎风端面处的抗风板在大风作用下被推动翻转,利用抗风板与进风腔顶部空隙使得外界风通入承载板内部,再通过所开设的内通风腔、分流腔将导入至承载板内部的风分流导出,同时向内导入的风还从抗风板下端部溢出,起到内外风力互相抵消作用,提高其抗风能力,此外,在进风腔内部增设警示件,荧光警示柱在风力作用下向外推出并带动牵引带向外伸展,荧光警示柱、牵引带上的警示束带起到视、听觉警示作用,同时利用向外被推出的警示件,还可判断大风方向,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
[0023](2)进风腔靠近上端内侧设有过风柱,过风柱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通风槽,通风槽内部还贴覆有吸音棉,增设过风柱,有利于对抗风板上端部转动位置起到限定作用,利用抗风板与进风腔顶部空隙使得外界风通入,外界风再通过过风柱向外导出,由于通风槽较抗风板与进风腔顶部空隙面积要小,有利于对风流起到加压作用,从而有利于在向下导出时将荧光警示柱向外推出。
[0024](3)承载板两端壁固定连接有多个位于进风腔下方的磁性座,且磁性座位于上下设置的一对分流腔之间,磁性座与荧光警示柱采用相互磁吸的磁性材料制成,当荧光警示柱在导入承载板内部的风流作用下向外推出后,在磁性座的磁吸作用下,易于对荧光警示柱起到定位作用,且荧光警示柱外端壁套设有中空透明柱,中空透明柱内部填充有荧光材料,起到醒目警示作用。
[0025](4)牵引带靠近荧光警示柱一侧的端壁上开设有多个溢流槽,多个溢流槽与多个
分流腔位置内外对应设置,多个溢流槽内设有多个警示束带,警示束带包括连接于溢流槽上下内壁之间的警示带,警示带上分布有多个警示铃铛,在荧光警示柱将牵引带向外拉伸舒展后,多个溢流槽正对于多个分流腔外侧,当导入至承载板内部的风通过分流腔向外溢出时,或者外界风通过分流腔左右贯穿时,风作用于警示铃铛,起到听觉警示作用。
[0026](5)多个抗风板的下端面均开设有多个分流槽,多个分流槽内顶部均转动安装有抵风片,增设多个抵风片,向下导出的风通过多个分流槽溢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抗风分流效果,提高内外风力护消能力,另一方面向外翻出的抵风片进一步提高视觉警示作用。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部立体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承载座与承载板结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将一对伸缩支架架收纳至承载板内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侧面内部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承载板与抗风板以及警示件结合处的部分侧面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工作时的侧面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在工作时承载板与抗风板以及警示件结合处的部分侧面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包括承载座(1),所述承载座(1)一侧内部电力转动安装有承载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2)顶端通过一对电动伸缩缸连接有上承托座(3),所述承载板(2)内端两侧均开设有收纳腔(201),一对所述收纳腔(201)内转动安装有伸缩支撑架(4),所述承载座(1)上端面开设有一对与伸缩支撑架(4)底部磁吸设置的磁吸腔(101),所述承载板(2)两侧端面上均开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的进风腔(202),多个所述进风腔(202)处均转动连接有抗风板(5),所述抗风板(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进风腔(202)相对内壁之间,且转轴两端部均设有与进风腔(202)内壁相连接的扭力弹簧,所述承载板(2)内侧还开设有多组与左右设置的进风腔(202)相连通的内通风腔(203),每组所述分流腔(204)设有上下一对,所述承载板(2)前后端壁上还开设有多组与内通风腔(203)相连通的分流腔(204),所述分流腔(204)与进风腔(202)上下交错设置,多个所述进风腔(202)内底部处还安装有对抗风板(5)底端内侧的警示件,所述警示件包括固定连接于进风腔(202)内侧的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外端通过牵引带(8)连接有荧光警示柱(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支撑架(4)伸缩端通过转轴(401)转动安装于收纳腔(201)内顶部,所述伸缩支撑架(4)远离伸缩端一侧设有磁性转动座(402),所述磁性转动座(402)与伸缩支撑架(4)通过滚珠相连接,所述磁性转动座(402)与磁吸腔(101)磁吸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临时承载支撑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璟夏远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