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27166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水平杆和竖直设置的立杆,其中水平杆设为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与立杆的Z轴构成互为垂直的三轴体系;在每一个相交的节点,用构件将立杆和水平杆固定连接;每一个立杆带有一顶托,该顶托可调节地连接于立杆顶部;每个顶托通过X轴或Y轴的梁与相邻的顶托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把原有的一层水平杆挪到了顶部,将原有顶部杆件悬臂端去除,从而减小了整体立杆的长细比,在同等载荷下,可以减少水平构件的使用数量、增大工人施工空间、提升施工效率。提升施工效率。提升施工效率。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fabricated laminated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尤其是装配式叠合板所用的支撑结构,以及支撑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具有成本相对低、适用范围广等优势,未来将继续占据装配式建筑选型结构的主导地位。实现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目标的同时逐步提高装配率势必会是一个相对较长发展过程,同时应不断推进研发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场目前采用的支撑体系以传统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承插式钢管脚手架等为主,尚存在支撑安拆工作量大,横纵交叉杆件多,架体之间空间狭窄、损耗大、标高控制繁琐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甚至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
[0003]现有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需按一定立杆步距设置水平杆层数,且顶部次梁、主梁、立杆顶托仅发挥竖向荷载承重作用,顶部构件没有水平约束成为悬臂端,没有充分发挥构件组合的整体稳定性。为满足施工规范中关于立杆长细比的要求,不得不增加水平杆的数量或增大其规格,从而增加了成本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能提高支模体系整体稳定性,从而减少水平杆布置,在满足竖向承载力及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支撑杆件及连接件规格统一,减少杆件数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材料。<br/>[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这种支撑结构的施工方法。
[0006]为实现第一个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7]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水平杆和竖直设置的立杆,其中水平杆设为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与立杆的Z轴构成互为垂直的三轴体系;在每一个相交的节点,用构件将立杆和水平杆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立杆带有一顶托,该顶托可调节地连接于立杆顶部;每个顶托通过X轴或Y轴的梁与相邻的顶托连接。
[0008]所述的梁分为X轴的主梁和Y轴的次梁,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均为矩形;主梁的高度大于次梁,X方向梁既要承担上部荷载又要起到连接整体的作用,而Y方向梁不与上部荷载直接接触,只作为连接整体杆件。
[0009]梁与顶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
[0010]梁的两端具有插销,顶托的上表面具有四个对称分布的销孔;梁与顶托通过插销和销孔连接。
[0011]立杆顶端和顶托下方,分别带有内外螺纹,并以螺纹连接,以此实现两者的固定和调节高度。
[0012]位于支撑结构边缘的顶托,其未与梁连接的空余销孔,插有独立插销,以此使顶托承受上部荷载时受力均匀。
[0013]还可以采用这样的顶托:顶托包括顶部和纵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用于连接支撑结构中的立杆,顶部由四个直角弯折的限位片组成,四个限位片直角向内等分排列,从而构成四个限位槽;限位片上开设有螺孔。
[0014]所述的四个限位槽,每两个在同一直线上,且互相垂直。
[0015]其中一个方向的限位槽大于另一个方向的限位槽。
[0016]当采用具有限位槽的顶托时,将水平梁放入相邻的顶托的限位槽中,用销钉销片将水平梁与限位片固定,从而将所有立杆顶端在水平方向进行连接,消除悬臂端而成为一个整体。等上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用小锤锤下销片,取下销钉,就可提前拆卸水平梁。
[0017]为实现第二个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18]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19]1)采用前述的支撑结构,根据工程属性和荷载参数设计合适的支撑体系方案,立杆纵横间距选择合适的模数,X、Y方向梁长度需与立杆纵横间距模数相匹配同时应满足抗弯、抗剪、挠度验算;可调托座需满足可调托座验算;立杆步距设置需根据整体立杆长细比调整,立杆整体需满足长细比验算、立杆稳定性验算;整个支撑体需满足高宽比验算、抗倾覆验算;
[0020]2)按照设计方案实施,首先测量放线安装好可调底座,然后将扫地杆安装好并逐层接高立杆、安装横杆,再然后将带销孔可调顶托通过螺纹与立杆连接到需要的高度,可调顶托在立杆上升降即调节整个支模架高度,从而适应不同施工高度需求,再然后将X、Y方向梁两端插销插好在相应销孔内,这样X、Y方向梁与立杆连接为整体,最后位于支撑结构边缘的顶托,在其未与梁连接的空余销孔处插上独立插销。
[0021]X方向梁主体采用方钢管,X方向梁长度(立杆间距)调整需同时满足抗弯、抗剪、挠度验算与下部水平杆模数,以此可先根据梁的抗弯、抗剪、挠度验算公式计算得出不同截面、材质X方向梁的最大立杆间距,从不同截面、材质梁中优选出满足要求又节约的X方向梁类型。
[0022]本专利技术在各个立杆的顶部设置了顶托和梁,以X方向梁作为直接承托上部荷载,通过与Y方向梁、顶托等构件连接将荷载传递到整个支撑结构;表面上看,本专利技术是把原有的一层水平杆挪到了顶部,然而这一改变将原有顶部杆件悬臂端去除,从而减小了整体立杆的长细比,在同等载荷下,可以减少水平构件的使用数量、增大工人施工空间、提升施工效率。
[0023]本专利技术将X、Y方向梁通过带销孔可调顶托连接后,将传统支模体系顶部增加水平约束去除悬臂端,以此使得整体立杆长细比增大,在设计支模方案时可增大立杆步距范围从而减少水平杆布置。例如设计标准层开间支模体系,支模高度为2.9m,立杆采用Ф48
×
3.0钢管,底部250mm高设置扫地杆,顶部结构采用本专利技术带销孔可调顶托与配套方钢管X、Y方向梁,根据规范长细比验算与立杆稳定性验算公式计算得出Ф48
×
3.0钢管最大步距为2085mm,整体只需设置三道水平杆。立杆型号采用Ф60
×
3.2钢管时,最大步距为2715mm,整体只需设置两道水平杆。相比较于现有传统支撑体系,立杆采用Ф48
×
3.0钢管时,最大步距仅为1605mm,整体需设置四道水平杆。
[0024]采用限位槽形式的顶托时,用X轴或Y轴的水平梁将每两个相邻的快拆顶托连接固定,水平梁为方钢管,连接方式为将水平梁放入相邻的快拆顶托的限位槽中,用销钉销片将水平梁与限位片固定,从而将所有立杆顶端在水平方向进行连接,消除悬臂端而成为一个整体。等上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用小锤锤下销片,取下销钉,就可提前拆卸水平梁。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2是顶托和梁的示意图。
[0027]图3是顶托的放大图。
[0028]图中标记为:次梁1,主梁2,独立插销3,顶托4,立杆5,水平杆6,构件7,插销8,销孔9,带孔圆托盘10,螺纹杆11,可调定位环扣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见附图。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包括两层水平设置的水平杆6和若干竖直设置的立杆5,其中水平杆可分为互相垂直的X轴和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水平杆和竖直设置的立杆,其中水平杆设为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与立杆的Z轴构成互为垂直的三轴体系;在每一个相交的节点,用构件将立杆和水平杆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立杆带有一顶托,该顶托可调节地连接于立杆顶部;每个顶托通过X轴或Y轴的梁与相邻的顶托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梁分为X轴的主梁和Y轴的次梁,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均为矩形;主梁的高度大于次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梁与顶托通过螺栓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梁的两端具有插销,顶托的上表面具有四个对称分布的销孔;梁与顶托通过插销和销孔连接。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立杆顶端和顶托下方,分别带有内外螺纹,并以螺纹连接。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支撑结构边缘的顶托,其未与梁连接的空余销孔,插有独立插销。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顶托包括顶部和纵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用于连接支撑结构中的立杆,顶部由四个直角弯折的限位片组成,四个限位片直角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艳丽谢旭虞盛王捷徐彬袁俊蓝承杰周朝辉楼康斐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