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87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0 23:43
公开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壳体;定子,该定子布置在壳体中;转子,该转子布置在定子中;以及第一汇流条,该第一汇流条布置在定子下方,其中,第一汇流条包括多个中性端子,所述多个中性端子连接至定子的线圈、被电路分开,并且布置成基于定子的中心相对于彼此旋转对称。因此,将具有完全相同形状的端子进行组合以实现分别与彼此分开的四个电路连接的端子,并且因此,在模制汇流条的过程期间提供了确保端子的准确位置以及简化组装过程的有利效果。端子的准确位置以及简化组装过程的有利效果。端子的准确位置以及简化组装过程的有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是一种确保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并且迅速提供恢复力使得驾驶员能够安全地驾驶车辆的设备。EPS系统根据由车辆速度传感器、扭矩角传感器、扭矩传感器等检测到的驾驶条件,通过使用电子控制单元(ECU)驱动马达来控制车辆的转向轴以被驱动。
[0003]马达包括转子和定子。线圈绕定子卷绕。绕定子卷绕的线圈的连接端部可以连接至汇流条。汇流条包括本体和端子。端子连接至线圈的连接端部。另外,端子可以通过线缆连接至外部电源。
[0004]端子可以形成为与U相、V相和W相电源连接的相端子和将相端子连接的中性端子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马达的安全性,可以设置这种组合的多个端子并且可以对这种组合的多个端子进行电路划分。当在与任何一个端子连接的电路处或与该电路连接的元件处发生异常时,可以通过另一端子确保马达的驱动。多个端子在汇流条的本体中进行空间上划分(作为单独的电路)。
[0005]然而,由于端子的连接端部以相等的间隔设置,因此可能需要具有各种形状的端子。当设置有各种形状的端子时,由于模具的数目增加,因此存在成本增加、材料损耗也大和制造过程复杂的问题。
[0006]另外,在注射模制汇流条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多个端子的位置容易出现误差;以及难以在视觉上检查中性端子或相端子的位置是否正确。
[0007]因此,已经进行了各种研究以通过使多个端子的形状统一并且准确地确保端子的位置误差来简化组装过程,但是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并且因此迫切需要对这样的端子进行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技术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马达,在该马达中,端子的形状是统一的,端子的准确位置在模制汇流条的过程中得到确保,并且组装过程得到简化。
[0010]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下述马达:该马达通过简化汇流条的结构以使汇流条的尺寸减小来提高马达的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率。
[0011]要通过本专利技术解决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以下说明中清楚地理解以上未描述的其他目的。
[0012]技术解决方案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壳体;定子,该定子设置在壳体中;转子,该转子设置在定子中;以及第一汇流条,该第一汇流条设置在定子下方,其中,第
一汇流条包括多个中性端子,所述多个中性端子连接至定子的线圈并且进行电路划分,并且所述多个中性端子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14]第一汇流条可以包括第一中性端子、第二中性端子、第三中性端子和第四中性端子。
[0015]第一中性端子、第二中性端子、第三中性端子和第四中性端子可以以90
°
的间隔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16]第一中性端子、第二中性端子、第三中性端子和第四中性端子可以形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
[0017]中性端子中的每个中性端子可以包括中性端子本体和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该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从中性端子本体沿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
[0018]第一汇流条可以包括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形成为环绕多个中性端子。
[0019]第一汇流条可以由壳体的内表面支承。
[0020]第一本体可以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外表面,并且第一外表面可以被支承成压靠壳体的内表面。
[0021]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可以朝向第一内表面突出。
[0022]马达可以包括第二汇流条,该第二汇流条设置在定子上,其中,第二汇流条可以包括多个端子模块,所述多个端子模块连接至定子的线圈并且进行电路划分,并且端子模块中的每个端子模块可以包括多个相端子。
[0023]第二汇流条可以包括与第一中性端子连接的第一端子模块、与第二中性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模块、与第三中性端子连接的第三端子模块以及与第四中性端子连接的第四端子模块。
[0024]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和第四端子模块可以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25]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和第四端子模块可以以90
°
的间隔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26]第一端子模块可以包括设置成围绕定子的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1

1相端子、1

2相端子和1

3相端子;第二端子模块可以包括设置成围绕定子的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2

1相端子、2

2相端子和2

3相端子;第三端子模块可以包括设置成围绕定子的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3

1相端子、3

2相端子和3

3相端子;第四端子模块可以包括设置成围绕定子的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4

1相端子、4

2相端子和4

3相端子。
[0027]1‑
1相端子、1

2相端子、1

3相端子、2

1相端子、2

2相端子、2

3相端子、3

1相端子、3

2相端子、3

3相端子、4

1相端子、4

2相端子以及4

3相端子可以形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
[0028]相端子中的每个相端子可以包括相端子本体和突出的相端子部分,该突出的相端子部分从相端子本体沿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
[0029]第二汇流条可以包括第二模制件,该第二模制件形成为环绕多个相端子。
[003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轴;转子,该转子联接至轴;定子,该定子设置在转子外部;以及汇流条,该汇流条设置在定子上,其中,汇流条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外表面;以及多个端子模块,所述多个端子模块连接至定子
的线圈并且进行电路划分,并且端子模块包括从第一外表面暴露的相端子和从第一内表面暴露的中性端子。
[0031]汇流条可以包括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和第四端子模块。
[0032]多个端子模块可以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33]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第三端子模块和第四端子模块可以以90
°
的间隔设置成关于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
[0034]第一端子模块可以包括从第一外表面暴露的1

1相端子、1

2相端子和1

3相端子以及从第一内表面暴露的第一中性端子;第二端子模块可以包括从第一外表面暴露的2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马达,包括:壳体;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壳体中;转子,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定子中;以及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设置在所述定子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多个中性端子,所述多个中性端子连接至所述定子的线圈并且进行电路划分,并且所述多个中性端子设置成关于所述定子的中心旋转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中性端子、第二中性端子、第三中性端子和第四中性端子;并且所述第一中性端子、所述第二中性端子、所述第三中性端子和所述第四中性端子以90
°
的间隔设置成关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旋转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一中性端子、所述第二中性端子、所述第三中性端子和所述第四中性端子形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中性端子中的每个中性端子包括中性端子本体和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所述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从所述中性端子本体沿所述定子的径向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形成为环绕多个中性端子;并且所述第一汇流条由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支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外表面被支承成压靠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突出的中性端子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内表面突出。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包括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设置在所述定子上,其中,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多个端子模块,所述多个端子模块连接至所述定子的所述线圈并且进行电路划分,并且所述端子模块中的每个端子模块包括多个相端子。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与所述第一中性端子电路连接的第一端子模块、与所述第二中性端子电路连接的第二端子模块、与所述第三中性端子电路连接的第三端子模块、以及与所述第四中性端子电路连接的第四端子模块;并且所述第一端子模块、所述第二端子模块、所述第三端子模块和所述第四端子模块设置成关于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旋转对称。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块包括设置成围绕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1

1相端子、1

2相端子和1

3相端子;
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包括设置成围绕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2

1相端子、2

2相端子和2

3相端子;所述第三端子模块包括设置成围绕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3

1相端子、3

2相端子和3

3相端子;并且所述第四端子模块包括设置成围绕所述定子的所述中心以30
°
的间隔而间隔开的4

1相端子、4

2相端子和4

3相端子。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1

1相端子、所述1

2相端子、所述1

3相端子、所述2

1相端子、所述2

2相端子、所述2

3相端子、所述3

1相端子、所述3

2相端子、所述3

3相端子、所述4

1相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镕喆
申请(专利权)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