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163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30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对柱钢筋有效定位,有效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导致的柱钢筋偏位现象,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左侧固定机构和右侧固定机构,所述左侧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钢筋、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限位钢筋上活动套设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

A positioning and fixing device of column reinforcement for building standard fl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标准层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标准层施工过程中,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经常发现柱钢筋偏位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施工质量不合格,不仅降低了施工效率,而且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包括左侧固定机构和右侧固定机构,所述左侧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钢筋、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钢筋和第三限位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限位钢筋上活动套设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所述第三限位钢筋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螺母和第五螺母,所述第一限位钢筋上活动套设有第六螺母,第六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斜撑支腿,所述第一限位钢筋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钢筋和第五限位钢筋;所述右侧固定机构包括第六限位钢筋、第七限位钢筋和第八限位钢筋,第七限位钢筋和第八限位钢筋间隔平行设置,第六限位钢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七限位钢筋和第八限位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限位钢筋上固定连接有第七螺母和第八螺母,所述第六限位钢筋上活动套设有第九螺母,第九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斜撑支腿,所述第八限位钢筋上固定连接有第十螺母和第十一螺母,第八限位钢筋上活动套设有第十二螺母,第十二螺母上固定连接有第四斜撑支腿,所述第六限位钢筋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九限位钢筋和第十限位钢筋;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七螺母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母和第八螺母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螺母和第十螺母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螺母和第十一螺母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钢筋与第二限位钢筋垂直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钢筋与第三限位钢筋垂直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钢筋与第三限位钢筋呈平行设置,所述第六限位钢筋与第七限位钢筋垂直固定连接,第六限位钢筋与第八限位钢筋垂直固定连接,第七限位钢筋与第八限位钢筋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与第六限位钢筋呈平行设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母与第七螺母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螺母和第八螺母同轴设置,所述第四螺母和第十螺母同轴设置,所述第五螺母和第十一螺母同轴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撑支腿设置在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之间,所述第四斜撑支腿设置在第十螺母与第十一螺母之间,所述第二斜撑支腿设置在第九限位钢筋与第十限位钢筋之间,所述第三斜撑支腿设置在第九限位钢筋与第十限位钢筋之间。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对柱钢筋有效定位,有效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导致的柱钢筋偏位现象,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左侧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右侧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柱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本技术安装在柱钢筋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14]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包括左侧固定机构1和右侧固定机构2,所述左侧固定机构1包括第一限位钢筋101、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筋10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104和第二螺母105,所述第二限位钢筋102上活动套设有第三螺母106,第三螺母106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107,第三螺母106可沿第二限位钢筋102轴向移动,从而调节第一斜撑支腿107的位置。第一斜撑支腿107对第二限位钢筋102进行支撑。
[0015]所述第三限位钢筋103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螺母108和第五螺母109,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上活动套设有第六螺母1010,第六螺母1010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斜撑支腿1011,第六螺母1010可沿第一限位钢筋101轴向移动,从而调节第二斜撑支腿1011的位置。第二斜撑支腿1011对第一限位钢筋101进行支撑。
[0016]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钢筋1012和第五限位钢筋1013;所述右侧固定机构2包括第六限位钢筋201、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间隔平行设置,第六限位钢筋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限位钢筋202上固定连接有第七螺母204和第八螺母205,所述第六限位钢筋201上活动套设有第九螺母206,第九螺母206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斜撑支腿207,第九螺母206可沿第六限位钢筋201轴向移动,从而调节第三斜撑支腿207的位置。第三斜撑支腿207对第六限位钢筋201进行支撑。
[0017]所述第八限位钢筋203上固定连接有第十螺母208和第十一螺母209,第八限位钢筋203上活动套设有第十二螺母2010,第十二螺母2010上固定连接有第四斜撑支腿2011,第十二螺母2010可沿第八限位钢筋203轴向移动,从而调节第四斜撑支腿2011的位置。第四斜撑支腿2011对第八限位钢筋203进行支撑。
[0018]所述第六限位钢筋20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九限位钢筋2012和第十限位钢筋2013;所述第一螺母104和第七螺母20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母105和第八螺母20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螺母108和第十螺母20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螺母109和第十一螺母20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9]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与第二限位钢筋102垂直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钢筋101与第
三限位钢筋103垂直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钢筋102与第三限位钢筋103呈平行设置,所述第六限位钢筋201与第七限位钢筋202垂直固定连接,第六限位钢筋201与第八限位钢筋203垂直固定连接,第七限位钢筋202与第八限位钢筋203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与第六限位钢筋201呈平行设置。
[0020]所述第一螺母104与第七螺母204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螺母105和第八螺母205同轴设置,所述第四螺母108和第十螺母208同轴设置,所述第五螺母109和第十一螺母209同轴设置。
[0021]所述第一斜撑支腿107设置在第一螺母104与第二螺母105之间,所述第四斜撑支腿2011设置在第十螺母208与第十一螺母209之间,所述第二斜撑支腿1011设置在第九限位钢筋2012与第十限位钢筋2013之间,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标准层用柱钢筋定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固定机构(1)和右侧固定机构(2),所述左侧固定机构(1)包括第一限位钢筋(101)、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限位钢筋(102)和第三限位钢筋(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钢筋(102)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104)和第二螺母(105),所述第二限位钢筋(102)上活动套设有第三螺母(106),第三螺母(106)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撑支腿(107),所述第三限位钢筋(103)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螺母(108)和第五螺母(109),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上活动套设有第六螺母(1010),第六螺母(1010)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斜撑支腿(1011),所述第一限位钢筋(10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四限位钢筋(1012)和第五限位钢筋(1013);所述右侧固定机构(2)包括第六限位钢筋(201)、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间隔平行设置,第六限位钢筋(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七限位钢筋(202)和第八限位钢筋(2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七限位钢筋(202)上固定连接有第七螺母(204)和第八螺母(205),所述第六限位钢筋(201)上活动套设有第九螺母(206),第九螺母(206)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斜撑支腿(207),所述第八限位钢筋(203)上固定连接有第十螺母(208)和第十一螺母(209),第八限位钢筋(203)上活动套设有第十二螺母(2010),第十二螺母(2010)上固定连接有第四斜撑支腿(2011),所述第六限位钢筋(201)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广旭孟珊倪瑾瑾武俊黄亮梁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