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剪力墙及竖向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1229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合剪力墙及竖向连接节点,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两个页板;水平分布钢筋,设置于页板内,两个页板内的水平分布钢筋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第二竖向分布钢筋,均设置于页板内,且均与水平分布钢筋垂直设置;箍筋,两端分别与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水平分布钢筋连接,和/或,分别与两个页板内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竖向分布钢筋或两个第二竖向分布钢筋连接;其中,第一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大于第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在每个页板内,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第二竖向分布钢筋依次交替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在保证叠合剪力墙承载能力的同时,可以减少钢筋的用量,增大竖向分布钢筋之间的间距。筋之间的间距。筋之间的间距。

A composite shear wall and vertical connection joi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剪力墙及竖向连接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叠合剪力墙及竖向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叠合剪力墙结构作为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安装轻便、整体性能好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叠合剪力墙结构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叠合剪力墙由两侧页板和中间的空腔组成,两侧页板内配置竖向分布钢筋和水平分布钢筋并通过箍筋连接为整体,在上、下层叠合剪力墙进行整体连接时,采用竖向连接钢筋搭接连接,现场后浇空腔内混凝土即可实现钢筋连接。现在技术中,为了保证叠合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叠合剪力墙内的竖向分布钢筋数量较多、间距较小,竖向分布钢筋的用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叠合剪力墙内的竖向分布钢筋数量较多、间距较小,竖向分布钢筋的用量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叠合剪力墙及竖向连接节点。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合剪力墙,包括:两个页板,相对间隔设置;水平分布钢筋,设置于所述页板内,两个所述页板内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第二竖向分布钢筋,均设置于所述页板内,且均与所述水平分布钢筋垂直设置;箍筋,所述箍筋的两端分别与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水平分布钢筋连接,和/或,所述箍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页板内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或两个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并且,在每个所述页板内,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依次交替布置。
[0005]可选地,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4mm,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为6mm

10mm,相邻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00mm

500mm。
[000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包括上述的叠合剪力墙以及连接结构,所述叠合剪力墙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叠合剪力墙沿竖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插入至两个所述叠合剪力墙的内部。
[0007]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竖向连接钢筋,所述竖向连接钢筋沿所述叠合剪力墙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并且,相邻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沿所述叠合剪力墙的厚度方向交错布置。
[0008]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支撑钢筋,所述支撑钢筋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
[0009]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设置于所述支撑钢筋的同侧,或者是,相邻两
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分设于所述支撑钢筋的两侧。
[0010]可选地,所述支撑钢筋为直条形,所述支撑钢筋与所述竖向连接钢筋呈夹角设置;或者是,所述支撑钢筋为V字形结构,所述V字形结构的弯折部与一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连接,所述V字形结构的其余两个端部与另一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连接;或者是,所述支撑钢筋为N字形结构,所述N字形结构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连接,所述N字形结构的两个弯折部也分别与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竖向连接钢筋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
[0012]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并且两个所述竖向连接钢筋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00mm。
[0013]可选地,所述竖向连接钢筋与所述页板的内侧面之间的间距为15mm

25mm。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利用大直径的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小直径的第二竖向分布钢筋等截面积的取代现有的全部为小直径的竖向分布钢筋,因此,在保证叠合剪力墙承载能力的同时,可以减少钢筋的用量,增大竖向分布钢筋之间的间距,并且将第一竖向分布钢筋和第二竖向分布钢筋依次交替布置,保证叠合剪力墙的受力均匀。
[0016]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将连接结构设置为竖向连接钢筋,并且竖向连接钢筋沿叠合剪力墙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竖向连接钢筋沿叠合剪力墙的厚度方向交错布置,与现有技术中的竖向连接钢筋双排并筋布置或者是单排并筋布置相比,受力更加明确,避免了应力集中,也避免了竖向连接钢筋与混凝土握裹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减少钢筋用量,增大钢筋间距,减小钢筋的碰撞,降低成本。
[0017]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通过在相邻两个竖向连接钢筋之间连接支撑钢筋,更便于连接结构的安装,提高施工效率。
[0018]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将支撑钢筋设置为直条形、或者是V字形、或者是N字形,保证连接结构的刚度。
[0019]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将相邻两个竖向连接钢筋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使得竖向连接钢筋在叠合剪力墙竖直方向上延伸,满足叠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要求。
[002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剪力墙,将竖向连接钢筋与页板的内侧面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5mm

25mm,既能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也不会由于竖向连接钢筋靠近空腔中心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1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图5中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9示出了图8中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11示出了图10中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2提供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的第四种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页板(110),相对间隔设置;水平分布钢筋(120),设置于所述页板(110)内,两个所述页板(110)内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12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和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均设置于所述页板(110)内,且均与所述水平分布钢筋(120)垂直设置;箍筋(130),所述箍筋(1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页板(110)内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水平分布钢筋(120)连接,和/或,所述箍筋(1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页板(110)内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或两个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的直径,并且,在每个所述页板(110)内,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和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依次交替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4mm,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的直径为6mm

10mm,相邻所述第一竖向分布钢筋(140)和所述第二竖向分布钢筋(150)之间的距离为300mm

500mm。3.一种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合剪力墙(100)以及连接结构(200),所述叠合剪力墙(10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叠合剪力墙(100)沿竖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结构(200)的两端分别插入至两个所述叠合剪力墙(100)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剪力墙竖向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200)包括竖向连接钢筋(210),所述竖向连接钢筋(210)沿所述叠合剪力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修国史红彬马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