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796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7:30
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断路器极,相邻两个断路器极通过隔板分隔,其中一个断路器极作为N极,所述N极包括一对N极接线端子以及设置在一对N极接线端子之间的N极触头机构,所述N极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N极动触头和N极静触头,在所述N极内还设置有N极引弧板,所述N极引弧板所在平面平行于N极的两个断路器极之间的隔板,N极引弧板的第一端与N极静触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断路器,在N极内设置N极引弧板,可以提高N极的引弧效果,避免电弧气体对断路器内零部件的影响,N极引弧板平行且贴近N极的隔板,在N极内占据的空间较小,解决了现有N极因狭小而无法布局可开闭触点的缺陷。局可开闭触点的缺陷。局可开闭触点的缺陷。

A circuit brea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低压输配电领域内,小型断路器是一种主要的电路控制设备,随着家用和工业供电环境越来越复杂化,配电箱、各种工业电器设备等需要在相同空间内放置更多的断路器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线路的用电安全,因此,断路器也不断朝着小型化,智能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在现有的整体式、紧凑型小型断路器中,由于N极内部空间狭小且布局紧凑,N极引弧角的布局及结构设计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不仅需要满足断路器正常通断,而且在抗电弧烧损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断路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断路器极,相邻两个断路器极通过隔板分隔,其中一个断路器极作为N极,所述N极包括一对N极接线端子以及设置在一对N极接线端子之间的N极触头机构,所述N极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N极动触头和N极静触头,在所述N极内还设置有N极引弧板,所述N极引弧板所在平面平行于N极的两个断路器极之间的隔板,N极引弧板的第一端与N极静触头连接。
[0006]进一步,由N极引弧板的第一端弯折形成N极静触板,在所述N极静触板与N极动触头相对的一侧设置触点形成N极静触头,N极静触板所在平面垂直于N极引弧板所在平面。
[0007]进一步,与N极相邻的断路器极为L极,所述L极包括手柄机构、第二操作机构以及L极触头机构,所述手柄机构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L极触头机构与N极触头机构由N极的隔板所分隔,N极引弧板的第二端与设置于其他断路器极内的电磁系统电连接。
[0008]进一步,在所述L极还设置有灭弧系统,在所述灭弧系统与手柄机构之间设置有电磁系统的一个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的一端与第二操作机构相对,N极引弧板的第二端通过导线与线圈组件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N极的隔板设置有用于定位N极引弧板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倾斜设置使定位槽的一端位于N极静触头的一侧,定位槽的另一端设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将对应于手柄机构一侧的N极的隔板贯通。
[0010]进一步,所述N极引弧板包括平行于N极的隔板的条形板,由条形板靠近第一端端部的条形板侧边向外延伸并扭转形成与条形板侧边相对的N极静触板,N极静触板垂直于N极的隔板,在所述N极静触板背对条形板侧边的一侧板面设有触点。
[0011]进一步,在条形板的第二端设有焊接槽,在所述焊接槽内焊接有导线,所述焊接槽的槽底面与N极的隔板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为1.3mm,定位槽的槽深为2.4mm。
[0012]进一步,多个断路器极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操作机构的L极和一个设置有第二操作机构的L极,所述第一操作机构、第二操作机构联动连接实现同步分合闸动作。
[0013]进一步,所述断路器极包括一个设置于边侧的N极以及设置在N极同一侧的三个的L极,在L极一侧设置有一个漏电保护极,所述漏电保护极与N极位于同一个L极的两侧,与N极相邻L极设置有第二操作机构,远离N极的两个L极设置有第一操作机构。
[0014]进一步,在所述外壳设置有至少两个指示窗,所述指示窗分别对应指示第一操作机构、第二操作机构的分合闸状态。
[0015]本技术一种断路器,在N极内设置N极引弧板,可以提高N极的引弧效果,避免电弧气体对断路器内零部件的影响,N极引弧板平行且贴近N极的隔板,在N极内占据的空间较小,解决了现有N极因狭小而无法布局可开闭触点的缺陷。
[0016]此外,由N极引弧板的第一端形成N极静触板,在N极静触板焊接触点形成N极静触头,在N极引弧板的第二端设置焊接槽用于焊接导线,提高了焊接效率,且整体占据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一种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含指示窗);
[0019]图3是本技术一种断路器的截面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L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中漏电保护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中漏电保护极的结构示意图(含线路板);
[0023]图7是本技术中漏电保护极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技术中漏电保护极的一侧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技术中漏电保护极的另一侧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本技术中N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

12是本技术中电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3是本技术中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4是本技术中线圈组件的截面图;
[0030]图15是本技术中线圈组件的宽度示意图;
[0031]图16是本技术中第一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7是本技术中第二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8是本技术中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9是本技术中N极引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1至1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种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36]如图1所示,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并列设置有多个隔板13,由多个隔板13将外壳内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安装腔,所述隔板13包括分隔板以及沿分隔板边缘设置
的侧壁,其中侧壁沿垂直于分隔板的方向设置,分隔板位于相邻两个断路器极之间起分隔作用,在每个安装腔内装配有一个断路器极形成多极断路器,多个断路器极包括至少一个N极4以及至少两个L极2,位于两个断路器极之间的至少一个安装腔内用于设置漏电保护极3,漏电保护极3通过隔板13与相邻断路器极分隔,在漏电保护极3和L极2内分别设置有相互联动连接的操作机构,相邻两个断路器极的操作机构联动连接,优选将漏电保护极3设置在两个L极2之间,漏电保护极3与N极4分别位于同一个L极2的两侧,当然,漏电保护极3与N极4也可以位于不同L极2的两侧,也就是在漏电保护极3与N极4之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L极2。
[0037]其中,L极2包括L极接线端子24、手柄机构、操作机构、L极触头机构以及灭弧系统,其中L极触头机构包括L极动触头231和L极静触头232,手柄机构、操作机构以及L极动触头231依次联动连接,使L极动触头231向靠近或远离L极静触头232以实现合分闸动作,从而接通或断开L极2线路,灭弧系统设置在L极触头机构的一侧用于熄灭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进一步的,在L极2中还可以设置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短路保护机构和/或过载保护机构,在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由保护机构完成保护动作;N极4包括N极接线端子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断路器极,相邻两个断路器极通过隔板(13)分隔,其中一个断路器极作为N极(4),所述N极(4)包括一对N极接线端子(43)以及设置在一对N极接线端子(43)之间的N极触头机构,所述N极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N极动触头和N极静触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N极(4)内还设置有N极引弧板(42),所述N极引弧板(42)所在平面平行于N极(4)的两个断路器极之间的隔板(13),N极引弧板(42)的第一端与N极静触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由N极引弧板(42)的第一端弯折形成N极静触板(421),在所述N极静触板(421)与N极动触头相对的一侧设置触点形成N极静触头,N极静触板(421)所在平面垂直于N极引弧板(42)所在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与N极(4)相邻的断路器极为L极(2),所述L极(2)包括手柄机构、第二操作机构(22)以及L极触头机构,所述手柄机构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L极触头机构与N极触头机构由N极(4)的隔板(13)所分隔,N极引弧板(42)的第二端与设置于其他断路器极内的电磁系统(5)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L极(2)还设置有灭弧系统,在所述灭弧系统与手柄机构之间设置有电磁系统(5)的一个线圈组件(51),所述线圈组件(51)的一端与第二操作机构(22)相对,N极引弧板(42)的第二端通过导线(6)与线圈组件(5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4)的隔板(13)设置有用于定位N极引弧板(42)的定位槽(15),所述定位槽(15)倾斜设置使定位槽(15)的一端位于N极静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莺歌夏晓敏唐璠黄良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