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672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引导附件的作用面位于基准平面的底边包括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作用面的上边缘包括第二端点,第二端点、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延伸并汇聚为位于基准平面的第一端点,容纳腔包括对应第二端点设置的基准点,当引导附件附接至牙齿且容纳腔处于脱位或就位过程中时,若引导附件进行冠近中舌侧旋转,则第一端点位于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且基准点始终位于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若引导附件进行冠远中舌侧旋转,则第一端点位于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基准点始终位于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小容纳腔在就位、脱位过程中与引导附件之间的不必要的摩擦。必要的摩擦。必要的摩擦。

Dental orthodontic appliance assembly with guide attach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


[0001]本技术涉及牙齿矫治
,尤其涉及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美观、便捷以及利于清洁等优点,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牙科正畸矫治器越来越受欢迎。通常,当利用牙科正畸矫治器进行牙齿正畸治疗时,需要一系列逐次的牙科正畸矫治器,每一个这些牙科正畸矫治器容纳牙齿的空腔的几何形态与对应矫治步所希望达到的牙齿布局基本匹配。
[0003]在很多情况下,单纯依靠牙科正畸矫治器本身难以保证对牙齿施加大小和方向适宜的矫治力系,此时,往往需要在牙齿表面粘接一定形态的附件来增强效果,并在牙科正畸矫治器上形成相应的容纳该附件的容纳腔,通过容纳腔与附件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对该牙齿施加辅助力系,使得对该牙齿施加的总的矫治力系更接近希望的力系。
[0004]当附件附接至牙齿表面,在牙科正畸矫治器的脱位和就位过程中,容易出现牙科正畸矫治器和附件产生较大的局部摩擦的现象,该现象会让牙科正畸矫治器和附件产生磨损,进而影响矫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可减小牙科正畸矫治器和引导附件的磨损。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包括附接至待矫治牙齿的牙科正畸矫治器及引导附件,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包括相互连通的空腔及容纳腔,所述空腔与牙列相互匹配,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引导附件相互匹配,其中,所述引导附件包括与待矫治牙齿附接的底面,所述底面的外轮廓的多个点围设形成基准平面,所述引导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的作用面,所述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底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所述作用面远离所述基准平面的上边缘包括与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最大的第二端点,所述第二端点、所述第三端点及所述第四端点朝远离所述作用面的一侧延伸并汇聚为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一端点,所述容纳腔包括对应所述第二端点设置的基准点,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被配置为:当所述引导附件附接至待矫治牙齿且所述容纳腔处于脱位或就位过程中时,若所述引导附件用于进行冠近中舌侧旋转,则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且所述基准点始终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若所述引导附件用于进行冠远中舌侧旋转,则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所述基准点始终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
[000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作用面包括扭转作用面及辅助作用面,所述扭转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一底边的首末端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辅助
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二底边的首末端连线为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包括远离所述第二线段的所述第三端点,所述第二线段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线段的所述第四端点,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之间或其延长线之间具有交点,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之间定义经过所述交点且位于所述基准平面内的对角线,所述对角线为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为相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形成参考线段,所述参考线段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投影为基准线段,所述对角线与所述基准线段之间的夹角不大于20
°

[000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角线与所述基准线段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0
°

[000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作用面包括扭转作用面及辅助作用面,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当所述引导附件附接至待矫治牙齿并佩戴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时,所述第一接触面对所述扭转作用面产生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接触面对所述辅助作用面产生第二作用力,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力带动待矫治牙齿进行冠近中舌侧旋转或冠远中舌侧旋转,所述第二作用力带动待矫治牙齿朝压低力的反方向运动。
[001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范围为0.5mm

2mm。
[001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附件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及所述基准平面围设形成所述引导附件,所述第二端点位于所述外表面,且所述第二端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所述外表面的其他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
[00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及所述作用面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包括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三端点,所述第二引导面包括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四端点。
[001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三端点围设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具有朝向所述引导附件的重心的第一倾角,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四端点围设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具有朝向所述引导附件的重心的第二倾角,所述第一倾角及所述第二倾角均为锐角。
[0014]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倾角不大于所述第二倾角。
[001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引导面为平面、内凹曲面或外凸曲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为平面、内凹曲面或外凸曲面。
[0016]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引导面为单个面或连续的多个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为单个面或连续的多个面。
[001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包括引导部,当所述引导附件附接至待矫治牙齿且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处于就位或脱位过程中时,所述第一引导面及所述第二引导面接触并引导所述引导部。
[001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部包括位于所述牙科正畸矫
治器的龈端的第一引导边,所述第一引导边对应所述容纳腔设置,当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处于就位过程中时,所述第一引导边上的N1个点形成的第一就位轨迹与所述第一引导面上的第一路径轨迹相互匹配,其中,N1为正整数。
[001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部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的边缘的第二引导边,所述第二引导边靠近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的龈端设置,当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处于就位过程中时,所述第二引导边上的N2个点形成的第二就位轨迹与所述第一引导面上的第二路径轨迹相互匹配,其中,N2为正整数。
[002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部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的边缘的第三引导边,所述第三引导边靠近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的龈端设置,当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处于脱位过程中时,所述第三引导边上的M1个点形成的脱位轨迹与所述第二引导面上的第三路径轨迹相互匹配,其中,M1为正整数。
[002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部包括位于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的龈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引导附件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包括附接至待矫治牙齿的牙科正畸矫治器及引导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包括相互连通的空腔及容纳腔,所述空腔与牙列相互匹配,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引导附件相互匹配,其中,所述引导附件包括与待矫治牙齿附接的底面,所述底面的外轮廓的多个点围设形成基准平面,所述引导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的作用面,所述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底边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点及第四端点,所述作用面远离所述基准平面的上边缘包括与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最大的第二端点,所述第二端点、所述第三端点及所述第四端点朝远离所述作用面的一侧延伸并汇聚为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一端点,所述容纳腔包括对应所述第二端点设置的基准点,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被配置为:当所述引导附件附接至待矫治牙齿且所述容纳腔处于脱位或就位过程中时,若所述引导附件用于进行冠近中舌侧旋转,则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且所述基准点始终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近中侧及咬合面侧,若所述引导附件用于进行冠远中舌侧旋转,则所述第一端点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所述基准点始终位于所述第二端点的远中侧及咬合面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面包括扭转作用面及辅助作用面,所述扭转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一底边的首末端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辅助作用面位于所述基准平面的第二底边的首末端连线为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包括远离所述第二线段的所述第三端点,所述第二线段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线段的所述第四端点,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之间或其延长线之间具有交点,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之间定义经过所述交点且位于所述基准平面内的对角线,所述对角线为以所述第一线段及所述第二线段为相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形成参考线段,所述参考线段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投影为基准线段,所述对角线与所述基准线段之间的夹角不大于2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角线与所述基准线段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面包括扭转作用面及辅助作用面,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当所述引导附件附接至待矫治牙齿并佩戴所述牙科正畸矫治器时,所述第一接触面对所述扭转作用面产生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接触面对所述辅助作用面产生第二作用力,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力带动待矫治牙齿进行冠近中舌侧旋转或冠远中舌侧旋转,所述第二作用力带动待矫治牙齿朝压低力的反方向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范围为0.5mm

2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附件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及所述基准平面围设形成所述引导附件,所述第二端点位于所述外表面,且所述第二端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所述外表面的其他点至所述基准平面的垂直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基准平面及所述作用面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一引导面及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包括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三端点,所述第二引导面包括所述第
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四端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牙科正畸矫治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端点及所述第三端点围设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具有朝向所述引导附件的重心的第一倾角,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恒郑轶刊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时代天使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