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30608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池充放电领域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放电电阻,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放电电阻的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MOS管的其中一个输出管脚,第一MOS管的另一个输出管脚接蓄电池负极与充电模块输出负极,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开关控制的输出端,第一开关控制电路通过输入的脉冲控制第一MOS管的通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蓄电池进行放电维护。在进行充放电控制时,不再使用继电器,控制过程安静,没有继电器触点通断产生的噪声,能够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放电脉冲控制。够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放电脉冲控制。够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放电脉冲控制。

A new type of battery charge and discharge pulse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充放电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传统蓄电池充电机中,充电模块输出普遍采用继电器进行充电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充电模块输出接继电器K1常开触点1,继电器K1常开触点2接蓄电池正极,微处理器IO口经电阻R4限流和电阻R5、电容C3滤波后接三极管Q1基极,三极管Q1发射极接继电器K1线包4脚,继电器K1线包3脚接+24V电源,二极管V2为继电器K1线包关断时的续流二极管;当微处理器IO口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K1线包接入+24V电源,继电器K1导通,当微处理器IO口输出低电平时,三极管Q1关断,继电器K1线包断电,继电器K1关断。
[0003]在传统蓄电池充电机进行充电控制时,微处理器IO口输出高电平时,控制继电器K1吸合,充电模块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微处理器IO口输出低电平时,控制继电器K1关断,充电模块不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0004]传统蓄电池充电机只能进行充电控制,不具备放电控制功能,在进行充电控制时需要吸合或关断充电模块输出的继电器,增加了继电器的开关次数,缩短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充电控制过程继电器触点通断会产生噪声,由于继电器吸合和关断的动作时间长,不能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电脉冲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r/>[0007]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放电电阻,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所述放电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正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其中一个输出管脚,第一MOS管的另一个输出管脚接蓄电池负极与充电模块输出负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通过输入的脉冲控制第一MOS管的通断;所述第二MOS管的两个输出管脚分别连接充电模块输出正极与蓄电池正极,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通过输入的脉冲控制所述第二MOS管的通断。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电阻还与防反二极管V1串联,所述防反二极管V1的正极连接蓄电池正极,负极连接所述放电电阻。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合器E1,所述光耦合器E1连接在微处理器的一个IO口与第一MOS管的栅极之间,所述光耦合器E1通过微处理器的输出脉冲控制自身通断。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耦合器E1内部的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供电电
源,发射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接地一。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合器E2,所述光耦合器E2连接在微处理器的一个IO口与第二MOS管的栅极之间,所述光耦合器E2通过微处理器的输出脉冲控制自身通断。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耦合器E2内部的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连接供电电源,发射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2接地二。
[0013]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的智能充电机,具备放电控制功能,能够对蓄电池进行放电维护。在进行充放电控制时,不再使用继电器,控制过程安静,没有继电器触点通断产生的噪声,能够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放电脉冲控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1,参见图2,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Q1、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放电电阻R7,放电电阻R7的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第一MOS管的源极、蓄电池负极以及充电模块输出负极共同接地一。
[0020]第一开关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合器E1,光耦合器E1的发光器的阳极通过电阻R3连接到+5V电源,阴极连接微处理器的第一IO口,受光器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到+24V电源,发射极一方面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1接地一。
[0021]电阻R1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1,起到滤波作用。
[0022]在放电控制电路中,电阻R3为限流电阻,微处理器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使光耦合器E1导通,电阻R4、R1用于在光耦合器E1导通时对+24V电源分压,从而输出分压值到第一MOS管Q1使其导通。第一MOS管Q1导通之后,蓄电池正极通过放电电阻R7进行放电。当微处理器的第一IO口输出高电平时,光耦合器E1断开,第一MOS管Q1断开,蓄电池停止放电。
[0023]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Q2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充电模块输出正极,源极连接蓄电池正极。第二开关控制电路与第一开关控制电路的结构相同。具体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合器E2,光耦合器E2的发光器的阳极通过电阻R5连接到+5V电源,阴极连接微处理器的第二IO口,受光器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连接到+24V电源,发射极一方面连接第二MOS管Q2的栅极,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2接地二。
[0024]电阻R2的两端还并联有电容C2,起到滤波作用。
[0025]在充电控制电路中,电阻R5为限流电阻,微处理器的第二IO口输出低电平使光耦合器E2导通,电阻R6、R2用于在光耦合器E1导通时对+24V电源分压,从而输出分压值到第二MOS管Q2使其导通。第二MOS管Q2导通之后,充电模块输出正极对蓄电池充电。当微处理器的第二IO口输出高电平时,光耦合器E2断开,第二MOS管Q2断开,蓄电池停止充电。
[0026]需要说明的是,微处理器的第一IO口、第二IO口不同时输出低电平使光耦合器E1、E2同时导通,否则起不到对蓄电池放电或者充电的效果。而通过微处理器IO口输出高低电平脉冲即可实现充放电的脉冲控制,由于MOS管的开关速度快,一般在微秒级,因此能够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充放电脉冲控制。蓄电池可以进行良好的放电维护,在进行充放电控制时,由于不再使用继电器,提高了充电机的使用寿命,且控制过程安静没有噪音,使用效果出众。
[0027]实施例2,如图3所示,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所述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一开关控制电路与放电电阻,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二MOS管与第二开关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蓄电池正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其中一个输出管脚,第一MOS管的另一个输出管脚接蓄电池负极与充电模块输出负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路通过输入的脉冲控制第一MOS管的通断;所述第二MOS管的两个输出管脚分别连接充电模块输出正极与蓄电池正极,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控制电路通过输入的脉冲控制所述第二MOS管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充放电脉冲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阻还与防反二极管V1串联,所述防反二极管V1的正极连接蓄电池正极,负极连接所述放电电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正祁煜杨坤胡俊青海杨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