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包括回收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液压电路控制部分,该装置安装在车门处的车厢底部,回收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门,回收机构包括两根相互间隔且平行的伸缩轨道以及固定座组件,升降机构位于回收机构的两根伸缩轨道之间,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台和转动连接在升降台两侧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一端与升降台两侧铰接,另一端通过与伸缩轨道的内侧转动连接。本装置连杆组件的主动杆通过花键与连接杆构成转动副;本装置回收机构的承重导轨与伸缩轨道实现燕尾槽配合;本装置升降台上升至可与车厢在同一水平面或下降至与地面在同一水平面,提高安全性;本装置方便装卸,无需对现有公交车进行改动即可完成安装。进行改动即可完成安装。进行改动即可完成安装。
A disabled auxiliary device for getting on and off the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公交车助残的辅助平台,主要实现的方案大概分为三种,分别是导程板式、侧跪式和升降机式。第一种方案是,利用公交车和地面之间设置一块导程板,实现老人、小孩以及残障人士人上下公交车;第二种方案,是使公交车车身自主倾斜20 至25度,“侧跪”后的公交车车门离地面的高度可由原来的39cm降至28cm,方便了老人、小孩以及残疾人上下车;第三种方案是,使安装于公交车车辆底板下或行李箱内的一种升降机载人平台,使用时,该平台可从车辆地板下伸出,举升至车辆地板高度或下降至地面,使用完毕再收回至车辆地板下。
[0003]以上三中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具体如下,第一种导程板式助残上下公交车装置,有着成本低廉、安装方便的优点,但在实现这种方案时,司机师傅需要打开车门,手动将导程板放下,然后推着乘客的轮椅上下公交,待乘客完成上下车后,司机需手动收回导程板并锁好,再回驾驶位启动车辆,由此可见,此方案费时费力;第二种侧跪式助残上下公交车装置,通过使公交车倾斜一定角度,从而让车门一侧下降一定高度,显然,此方案安全性不高,且倾斜后车门于地面间任存在高度差,并未完全解决残疾人自主上下公交车这一问题;第三种升降机式助残上下公交车装置,采用电
‑
液压为工作动力单元,此方案唯一的缺点为价格较贵且对公交车的改动较大。
[0004]所以,需要提出一种安全可靠且不占用公交车空间、对现有公交车不需做出更改,同时高效便捷,便能投入使用的便于乘客上下车的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回收机构以及液压电路控制部分。
[0006]实现本技术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包括回收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液压电路控制部分,所述装置安装在公交车车厢底部车门处,所述回收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门,回收机构包括两根相互间隔且平行的伸缩轨道以及可固定安装伸缩轨道在车厢底部的固定座组件,所述升降机构位于回收机构的两根伸缩轨道之间,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台和转动连接在升降台两侧的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中各杆件在上的一端与升降台两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下的一端通过铰链与伸缩轨道的内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电路控制部分包括驱动回收机构中伸缩轨道往复滑动的伸缩轨道液压泵,和驱动升降机构运动的连杆组件液压泵,所述液压电路控制部分安装在车底,所述升降机构在所述回收机构滑出车底后,在连杆组件液压泵作用下,升降台可相对于伸缩轨道向上运动至与车厢内平齐或向下运动至与地面平齐。
[0007]所述回收机构的伸缩轨道为长槽型的滑道,其槽口朝下,在伸缩轨道背离槽口开口的一面固定有直线轴承座,直线轴承座可滑动的连接在光轴上,光轴的两端通过光轴固定座固定在车底底部并与伸缩轨道平行,伸缩轨道可通过直线轴承座在光轴上往复滑动,并相对于车底滑出。
[0008]在所述伸缩轨道的外侧壁还延伸有与长槽开口方向相反的燕尾槽,承重导轨平行于光轴设置,其顶部固定在车底,底部具有与燕尾槽形状相匹配的凸隼,承重导轨可嵌入伸缩轨道的燕尾槽中,使得伸缩轨道可沿固定在车底的承重导轨往复滑动。
[0009]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主动杆和连接杆,主动杆包括两根短杆,两根短杆的端部通过一对花键连接,且连接杆的中部套装在该花键上,连杆组件在花键处形成转动副,使得主动杆和连接杆可旋转至重合为直线。
[0010]所述升降台为两侧具有竖直翻折边的方形平板,在两侧翻折边靠近端部处开设有槽口二,槽口二为长条状,并沿伸缩轨道的滑动方向设置,连接杆在上的一端通过铰链与槽口二铰接,并可相对于槽口二滑动和转动,主动杆在上短杆的自由端通过铰链与翻折边背离槽口二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主动杆和连接杆通过花键连接形成X形剪式举升结构;连接杆在下的一端铰接在伸缩轨道的侧壁上靠近车门处开设的槽口一内,主动杆在下短杆的自由端铰接在伸缩轨道的侧壁上远离槽口一;所述主动杆的铰接轴位置至槽口二最远端的距离不小于主动杆和连接杆长度之和的一半,使得升降台相对于伸缩轨道可做向上升起或向下降落的运动。
[0011]所述连接杆的厚度不大于两个短杆之间花键转轴的长度。
[0012]所述升降台的方形平板在其朝上的一侧设有防滑纹路。
[0013]所述主动杆在主动杆液压泵作用下旋转至最大高限度时,升降台可与车厢内底部平齐,或升降台与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和优点在于:
[0015]1.本装置中的一种新型剪式举升机构,主动杆由两根短杆通过花键连接构成,在花键处与连接杆构成剪式举升机构的转动副,连接杆转动时可沿伸缩轨道和升降台前后滑动; 2.本装置基于安全考虑,设立承重导轨与伸缩轨道实现燕尾槽配合;
[0016]3.为方便乘客上下车,本装置的剪式举升机构上升至最大高度时升降台与公交车车厢在同一水平面;下降至最低高度时升降台与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0017]4.本装置基于方便装卸的原则设计,无需对现有公交车进行较大的改动即可完成安装。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0019]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装置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装置伸缩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装置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装置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技术装置升降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为本技术装置伸缩轨道和承重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
‑
伸缩轨道液压泵;2
‑
承重导轨;3
‑
伸缩轨道;31
‑
槽口一;4
‑
主动杆液压泵; 5
‑
主动杆;6
‑
连接杆;7
‑
升降台;71
‑
槽口二;8
‑
光轴;9
‑
直线轴承座;10
‑
光轴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回收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液压电路控制部分,整个装置设置在公交车位于车门的车厢底部,回收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门。
[0030]其中,回收机构包括光轴8、光轴固定座10、直线轴承座9、承重导轨2、伸缩轨道 3。两根平行的光轴8垂直于车门方向设置,且两根平行的光轴8之间具有合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包括回收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液压电路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安装在公交车车厢底部车门处,所述回收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门,回收机构包括两根相互间隔且平行的伸缩轨道(3)以及可固定安装伸缩轨道(3)在车厢底部的固定座组件,所述升降机构位于回收机构的两根伸缩轨道(3)之间,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台(7)和转动连接在升降台(7)两侧的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中各杆件在上的一端与升降台(7)两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下的一端通过铰链与伸缩轨道(3)的内侧转动连接;所述液压电路控制部分包括驱动回收机构中伸缩轨道(3)往复滑动的伸缩轨道液压泵(1),和驱动升降机构运动的连杆组件液压泵,所述液压电路控制部分安装在车底,所述升降机构在所述回收机构滑出车底后,在连杆组件液压泵作用下,升降台(7)可相对于伸缩轨道(3)向上运动至与车厢内平齐或向下运动至与地面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机构的伸缩轨道(3)为长槽型的滑道,其槽口朝下,在伸缩轨道(3)背离槽口开口的一面固定有直线轴承座(9),直线轴承座(9)可滑动的连接在光轴(8)上,光轴(8)的两端通过光轴固定座(10)固定在车底底部并与伸缩轨道(3)平行,伸缩轨道(3)可通过直线轴承座(9)在光轴(8)上往复滑动,并相对于车底滑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上下公交车的助残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伸缩轨道(3)的外侧壁还延伸有与长槽开口方向相反的燕尾槽(32),承重导轨(2)平行于光轴(8)设置,其顶部固定在车底,底部具有与燕尾槽(32)形状相匹配的凸隼,承重导轨(2)可嵌入伸缩轨道(3)的燕尾槽(32)中,使得伸缩轨道(3)可沿固定在车底的承重导轨(2)往复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静,母欣,高重鸣,徐刚,熊巍,杨义,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