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032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5:03
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中间部件的电缆(1)、设置在电缆(1)上并且用于对电缆(1)进行绝缘保护的外套装置、设置在电缆(1)和外套装置上的端头装置、设置在电缆(1)和外套装置上的压板装置,通过电缆(1)和外套装置,实现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主体设置,通过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实现了对外套装置的端头和电缆(1)进行双端头紧致连接,因此提高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的安全性能。全性能。全性能。

Power transmission cable terminal device for high-speed EM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动车组又称“动车组列车”,由若干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组成,列车在正常使用期限内以固定编组模式运行,由于高速动车组是以电力为动力源,因此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电力传输部件,在现有的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中,由于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普通硅橡胶电缆终端在200km以上的高速下,产品会发生严重形变,导致电缆外屏蔽断口处场强畸变,速度越高硅橡胶形变越严重,场强畸变越严重,对高速运行的动车组的供电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还都是采用的是电瓷作为外绝缘,当动车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如电缆终端发生击穿故障,电瓷片飞出对周边的人员和设备会产生伤害,因此影响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
[000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因此提高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的安全性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作为中间部件的电缆、设置在电缆上并且用于对电缆进行绝缘保护的外套装置、设置在电缆和外套装置上的端头装置、设置在电缆和外套装置上的压板装置。
[0006]由于设计了电缆、外套装置、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通过电缆和外套装置,实现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主体设置,通过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实现了对外套装置的端头和电缆进行双端头紧致连接,因此提高了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的安全性能。
[0007]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实施双端头进行紧致连接的方式把电缆、外套装置、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相互联接。
[0008]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其中一个端头进行包容紧致连接和其中另一个端头进行挡板紧致连接的方式把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与电缆和外套装置联接。
[0009]本技术设计了,外套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外绝缘筒、粘结层体和内绝缘筒。
[0010]本技术设计了,端头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导电接头和密封圈。
[0011]本技术设计了,压板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法兰盘和螺栓螺母。
[0012]以上六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中一个接头为外导电头、其中另一个接头为固定头的设置,保障了电缆与导电接头的连接可靠性能。
[0013]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电缆和外套装置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应力锥。
[001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0015]本技术设计了,在内绝缘筒上分别设置有电缆和外绝缘筒,在电缆和内绝缘筒之间设置有应力锥并且在外绝缘筒和电缆之间分别设置有导电接头和法兰盘,在导电接头和外绝缘筒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并且在法兰盘和外绝缘筒之间设置有螺栓螺母。
[001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电缆、导电接头、应力锥、外绝缘筒、粘结层体、密封圈、内绝缘筒、法兰盘和螺栓螺母,组成了本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0017]本技术设计了,电缆的导电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联接并且电缆的外绝缘层部分别设置为与内绝缘筒和法兰盘贯串式联接,电缆的外绝缘层部设置为与应力锥接触式联接。
[001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主导电体的设置。
[0019]本技术设计了,在内绝缘筒的筒部中设置有第一孔道体、第二孔道体和环形腔体并且第一孔道体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孔道体的内端口部联接,环形腔体的敞口部设置在第一孔道体与第二孔道体的连接部位上并且第一孔道体和第二孔道体设置为与电缆联接,环形腔体设置为与应力锥联接并且筒部的外周侧面部设置为与粘结层体联接,筒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接触式联接并且筒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法兰盘接触式联接,筒部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筒部外周侧面部的锥度α设置为0.8

1.1
°
,第一孔道体和第二孔道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并且第一孔道体和第二孔道体设置为呈凸字形分布,环形腔体设置为L字形环槽体。
[0020]本技术设计了,外绝缘筒设置为包含有管部、盘部、伞裙部和环形槽体并且在管部中设置有第三孔道体,在盘部上设置有通孔体并且管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盘部联接,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外壁部设置为与环形槽体联接并且管部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伞裙部联接,第三孔道体的内壁设置为与粘结层体联接并且环形槽体设置为与密封圈联接,盘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法兰盘接触式联接并且盘部和通孔体设置为与螺栓螺母联接,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嵌入式联接并且管部设置为PTFE锥形筒状体,盘部设置为环形盘状体并且伞裙部设置为环形凸缘体,环形槽体设置为具有U字形开口的槽状体并且第三孔道体设置为锥形孔状体,第三孔道体的锥度α设置为0.8

1.1
°
并且通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通孔体设置为沿盘部的圆周边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伞裙部设置为沿管部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0021]本技术设计了,粘结层体设置为绝缘硅脂的凝结体并且粘结层体的外壁设置为与外绝缘筒联接,粘结层体的内壁设置为与内绝缘筒联接。
[0022]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双绝缘层保护设置,由锥度α的设置,与压板装置的结合连接,提高了外绝缘筒和内绝缘筒之间的结合强度。
[0023]本技术设计了,在导电接头的柱部的内端头上设置有容纳腔体并且容纳腔体的收缩部设置为与电缆的导电部容纳式联接,容纳腔体的收缩部设置为与外绝缘筒容纳式联接并且容纳腔体的扩展部内壁设置为与密封圈接触式联接,位于容纳腔体的收缩部和容纳腔体的收缩部之间的台阶体分别设置为与电缆的外绝缘层部、内绝缘筒和外绝缘筒接触式联接并且柱部设置为工字型轴状体,容纳腔体设置为凸字形孔状体。
[0024]本技术设计了,密封圈设置为三元乙丙密封圈并且密封圈设置为与外绝缘筒
套装式联接,密封圈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接触式联接。
[0025]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电缆的包容连接,增加了电缆与导电接头的横向连接长度。
[0026]本技术设计了,法兰盘设置为绝缘木环状体并且法兰盘设置为与电缆套装式联接,法兰盘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内绝缘筒、粘结层体和外绝缘筒接触式联接并且法兰盘设置为与螺栓螺母联接。
[0027]本技术设计了,螺栓螺母的螺栓分别设置为与法兰盘和外绝缘筒贯串式联接并且螺栓螺母的螺栓凸缘体设置为与法兰盘接触式联接,螺栓螺母的螺母设置为与外绝缘筒接触式联接,螺栓螺母的螺栓设置为六角螺栓并且螺栓螺母的螺母设置为六角螺母。
[0028]以上两个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作为中间部件的电缆(1)、设置在电缆(1)上并且用于对电缆(1)进行绝缘保护的外套装置、设置在电缆(1)和外套装置上的端头装置、设置在电缆(1)和外套装置上的压板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实施双端头进行紧致连接的方式把电缆(1)、外套装置、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其中一个端头进行包容紧致连接和其中另一个端头进行挡板紧致连接的方式把端头装置和压板装置与电缆(1)和外套装置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外套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外绝缘筒(4)、粘结层体(5)和内绝缘筒(7),或,端头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导电接头(2)和密封圈(6),或,压板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法兰盘(8)和螺栓螺母(9),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电缆(1)和外套装置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应力锥(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在内绝缘筒(7)上分别设置有电缆(1)和外绝缘筒(4),在电缆(1)和内绝缘筒(7)之间设置有应力锥(3)并且在外绝缘筒(4)和电缆(1)之间分别设置有导电接头(2)和法兰盘(8),在导电接头(2)和外绝缘筒(4)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并且在法兰盘(8)和外绝缘筒(4)之间设置有螺栓螺母(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电缆(1)的导电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2)联接并且电缆(1)的外绝缘层部分别设置为与内绝缘筒(7)和法兰盘(8)贯串式联接,电缆(1)的外绝缘层部设置为与应力锥(3)接触式联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的电力传输电缆终端装置,其特征是:在内绝缘筒(7)的筒部(71)中设置有第一孔道体(72)、第二孔道体(73)和环形腔体(74)并且第一孔道体(72)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孔道体(73)的内端口部联接,环形腔体(74)的敞口部设置在第一孔道体(72)与第二孔道体(73)的连接部位上并且第一孔道体(72)和第二孔道体(73)设置为与电缆(1)联接,环形腔体(74)设置为与应力锥(3)联接并且筒部(71)的外周侧面部设置为与粘结层体(5)联接,筒部(71)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导电接头(2)接触式联接并且筒部(71)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法兰盘(8)接触式联接,筒部(71)设置为锥形管状体并且筒部(71)外周侧面部的锥度α设置为0.8

1.1
°
,第一孔道体(72)和第二孔道体(73)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并且第一孔道体(72)和第二孔道体(73)设置为呈凸字形分布,环形腔体(74)设置为L字形环槽体,或,外绝缘筒(4)设置为包含有管部(41)、盘部(42)、伞裙部(43)和环形槽体(44)并且在管部(41)中设置有第三孔道体(45),在盘部(42)上设置有通孔体(46)并且管部(41)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盘部(42)联接,管部(41)的其中另一个端口外壁部设置为与环形槽体(44)联接并且管部(41)的周边侧面部设置为伞裙部(43)联接,第三孔道体(45)的内壁设置为与粘结层体(5)联接并且环形槽体(44)设置为与密封圈(6)联接,盘部(42)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法兰盘(8)接触式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继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共联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