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齿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77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行星齿轮结构,其包括一齿合件、至少一连动件以及一基座,齿合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齿轮部,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支架以结合一上盖,齿合件具有一枢接部;至少一连动件的一端枢接该枢接部,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枢接一中间齿轮,中间齿轮齿接第一齿轮部;而基座供结合一机体,基座具有一第二齿轮部,第二齿轮部枢接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且第二齿轮部齿接中间齿轮,借此,在电子装置的上盖掀起时,能通过先抬升并翻转的动作,以避免上盖与机体相互干涉。免上盖与机体相互干涉。免上盖与机体相互干涉。

Planetary ge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星齿轮结构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行星齿轮结构,尤指一种可以在电子装置的上盖掀起时,能先抬升并翻转以避免上盖与机体发生相互干涉的行星齿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掌上型电子装置,主要是通过一枢纽器分别连接一上盖与一机体以形成枢设,借以使上盖能相对于机体翻转掀起或闭合。其中的枢纽器在组装时,是将同轴枢转的两个承架分别连接于上盖与机体的一装置部位之间,即上盖与机体连接的枢纽位置的相对距离是固定的,无法随着上盖掀起的角度而改变,因此,当上盖通过枢纽器而相对于机体旋转并开启之后,上盖会触及旋转路径上机体后壁而形成干涉,无法将上盖开启至预设的最大掀开角度。
[0003]为了避免干涉,即必须在机体的外观设计上改变,例如:将后壁直角处修成圆角,但此种方式会使得整体的外观设计受到限制;而若是通过加大上盖与机体的后壁部位之间的结构间距(间隙)以解决上述干涉的问题,对于使用者而言,无疑是在使用时造成上盖或显示屏幕被拉远的相对状态,同时,其结构间距也会在视觉上造成缺陷,而不利于电子产品的美观性。因此,如何在装设枢纽器时缩减上盖与机体的后壁部位之间的结构间距,同时不会在掀起时发生干涉现象,为相关业者亟待克服的难题。
[0004]其中,如TWM597560U的“具平移功能的枢纽器”中国台湾专利所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其基座包括水平向设有一滑槽的多个片立架,这些立架之间形成一第一容置槽和一第二容置槽,且第二容置槽设有一齿条;一连动轴机构包括穿设于各滑槽内的一第一轴杆和一第二轴杆,第一轴杆设有位于第一容置槽内的一主动齿轮,而第二轴杆设有位于第一容置槽内并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一第一从动齿轮,以及位于第二容置槽内并与齿条啮合的一第二从动齿轮;借以在第一轴杆旋转时,主动齿轮也同向旋转,并带动第一从动齿轮、第二轴杆和第二从动齿轮一同反向旋转,使第二从动齿轮沿着基座的齿条向后或向前移动,并带动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于这些滑槽内一起同步平移。但是,上述专利的结构设计较为复杂,虽然解决了上盖与机体的凸起部之间的结构间距太大的问题,但是由于第一轴杆与第二轴杆同步平移的水平方向性限制,仍需要如TWM597560U专利的图10所示,将上盖的直角处修成倒角。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缺点,专利技术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0006]本技术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行星齿轮结构,能解决现有具平移功能的枢纽器的结构复杂,且需要将上盖的直角处修成倒角,以避免上盖与机体在打开翻转过程中相互干涉的问题,而能在上盖的打开过程中,通过一齿合件、一中间齿轮以及一第二齿轮部所组成的简单行星齿轮模块的连动,让上盖可以先抬升再翻转,或是抬升时同时翻转,以避免上
盖与机体的相互干涉现象,进而能维持上盖的原直角设计。为达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行星齿轮结构包括一齿合件、至少一连动件以及一基座。其中齿合件一端具有一第一齿轮部,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供结合一上盖的一支架,齿合件具有一枢接部;至少一连动件的一端枢接枢接部,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枢接一中间齿轮,中间齿轮齿接第一齿轮部;而基座供结合一机体,基座具有一第二齿轮部,第二齿轮部枢接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且第二齿轮部齿接中间齿轮。
[0007]实施时,齿合件的枢接部包括至少一第一轴,至少一连动件的一端具有枢接枢接部的至少一第一枢孔。
[0008]实施时,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具有至少一第二枢孔,第一轴杆穿过中间齿轮以同步转动,第一轴杆穿过至少一第二枢孔,供中间齿轮枢接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
[0009]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一扭力单元,第一扭力单元包括套接第一轴杆的一第一推压轮、多个第一弹片及一第一紧迫件。
[0010]实施时,第二齿轮部包括至少一第二轴,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具有枢接该至少一第二轴的至少一第三枢孔。
[0011]实施时,齿合件包括一连接部及一弯折部,连接部结合支架,弯折部由连接部的一端斜向弯折,弯折部的一端具有第一齿轮部;基座的一端具有第二齿轮部,基座的另一端具有至少一凸出部,至少一凸出部的一侧具有一空间,供容纳弯折部。
[0012]实施时,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抵压部,基座的一端具有一止挡部,供抵压抵压部以停止至少一连动件继续转动。
[0013]实施时,第一齿轮部与中间齿轮的齿轮比大于1。
[0014]实施时,齿合件包括一连接部及一同动轮,连接部结合支架,一第二轴杆穿过同动轮以同步转动,连接部的一端通过第二轴杆枢接同动轮以形成枢接部,同动轮的周缘具有第一齿轮部。
[0015]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二扭力单元,第二扭力单元包括套接第二轴杆的一第二推压轮、多个第二弹片及一第二紧迫件。
[0016]实施时,连动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阻挡部;连接部的一端周缘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抵压第一阻挡部。
[0017]实施时,连接部的一端周缘具有一第一弧形槽,第一限位部为第一弧形槽的一端侧面;第一凸出部为弧形块,第一阻挡部为第一凸出部的一端侧面,第一凸出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容纳于第一弧形槽内。
[0018]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限位环,第二轴杆穿过限位环以同步转动,限位环的周缘具有一第二限位部;连接部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阻挡部,供抵压第二限位部。
[0019]实施时,限位环的周缘具有一第二弧形槽,第二限位部为第二弧形槽的一端侧面;第二凸出部为弧形块,第二阻挡部为第二凸出部的一端侧面,第二凸出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容纳于第二弧形槽内。
[0020]为便于对本技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与上盖、机体组合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0024]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展开时的剖面图;
[0026]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展开时的剖面图;
[0027]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展开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8]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9]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0030]图10: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0031]图11: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展开时的部分剖面图;
[0032]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展开时的部分剖面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行星齿轮结构;2:齿合件;21:连接部;211:第一弧形槽;212:第一限位部;213:第二凸出部;214:第二阻挡部;22:弯折部;23:支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齿合件,其一端具有一第一齿轮部,该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支架,该支架供结合一上盖,该齿合件具有一枢接部;至少一连动件,其一端枢接该枢接部,该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枢接一中间齿轮,该中间齿轮齿接该第一齿轮部;以及一基座,其供结合一机体,该基座具有一第二齿轮部,该第二齿轮部枢接该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且该第二齿轮部齿接该中间齿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合件的该枢接部包括至少一第一轴,该至少一连动件的一端具有枢接该枢接部的至少一第一枢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连动件3的中段区域具有至少一第二枢孔,一第一轴杆穿过该中间齿轮以同步转动,该第一轴杆穿过该至少一第二枢孔,供该中间齿轮枢接该至少一连动件的中段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扭力单元,该第一扭力单元包括套接该第一轴杆的一第一推压轮、多个第一弹片及一第一紧迫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齿轮部包括至少一第二轴,该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具有枢接该至少一第二轴的至少一第三枢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齿合件包括一连接部及一弯折部,该连接部结合该支架,该弯折部由该连接部的一端斜向弯折,该弯折部的一端具有该第一齿轮部;该基座的一端具有该第二齿轮部,该基座的另一端具有至少一凸出部,该至少一凸出部的一侧具有一空间,供容纳该弯折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连动件的另一端具有一抵压部,该基座的一端具有一止挡部,供抵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森永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