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61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包括一转动件,一第一转轴穿过转动件的上轴孔以带动转动件同步转动;一齿合件的一端具有一齿轮部,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一定位部以定位于转动件的下轴孔内,让齿合件与转动件同步转动,齿合件容纳于一滑动件的定位槽内,滑动件结合一第二转轴的一端并枢接齿合件;而一转接件具有一齿条部,齿条部齿接齿轮部以啮动转接件来回相对移动;转接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导引部,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滑动件的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且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与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弹性件。与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弹性件。与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弹性件。

Rotatable shaf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铰链,尤指一种在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显示器开启时可以位移的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和底座,主要是通过单心轴铰链或是双心轴铰链分别接连显示器侧边与底座以形成枢设,借以使显示器能相对于底座翻转掀起或闭合。
[0003]现有的铰链在开启至某个角度时,显示器外壳会触及底座外壳而无法再开启,或者让显示器外壳与底座外壳相互干涉,因此,为了避免干涉即必须在显示器的外观设计上迁就结构,而使得外观设计受到限制。另外地,为了营造极致视觉享受及满足消费者对于画质与外观的追求,在显示器产品的设计上,窄边框已成为流行趋势,但是由于显示器设计上的需求,在显示器的下缘边框并无法缩减太多的空间,而无法达到窄边框的目的。
[0004]如CN201779130U与CN102454685A两个专利文件所示,即可在掀开显示器的翻转过程中,有效避免“显示器”与“底座”的两外壳相互干涉,并抬起底座以便于散热,同时能够在使用时隐藏“显示器”的边宽下缘,并缩小“显示器”与“底座”之间的间隙。但是,上述专利文件的结构设计并无法稳定且省力的开合显示器;而对于传统硬屏或是触控屏幕而言,则容易在操作时产生“显示器”晃动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以解决现有铰链的结构设计无法稳定且省力的开合显示器,且容易在操作时产生晃动现象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包括一转动件、一第一转轴、一齿合件、一滑动件以及一转接件。其中转动件具有一上轴孔及一下轴孔;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过转动件的上轴孔以带动转动件同步转动;齿合件的一端具有一齿轮部,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供定位于下轴孔内的一定位部,供齿合件与转动件同步转动;滑动件具有一定位槽,以容纳齿合件;滑动件结合一第二转轴的一端,第二转轴枢接齿合件,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穿过转动件的下轴孔;滑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导引部;而转接件具有一齿条部,齿条部齿接齿合件的齿轮部,供齿合件转动以啮动转接件来回相对移动;转接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导引部,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与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弹性件,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至少一第一导引部。
[0007]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上套接件,上套接件套接第一转轴以与第一转轴同步转动,上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第一上限位部及一第二上限位部;转动件的一侧具有一凸出部,凸出部具有一上凸部,上凸部具有一第一上止挡部以抵压第一上限位部,上凸部具有一第二上止挡部以抵压第二上限位部。
[0008]实施时,上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弧形槽,第一上限位部及第二上限位部分别为弧
形槽的相对两侧面;上凸部为弧形块,第一上止挡部及第二上止挡部分别为上凸部的相对两侧面,上凸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容纳于弧形槽内。
[0009]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下套接件,下套接件套接第二转轴,下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第一下限位部及一第二下限位部;转动件的凸出部具有一下凸部,下凸部具有一第一下止挡部以抵压第一下限位部,下凸部具有一第二下止挡部以抵压该第二下限位部。
[0010]实施时,下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弧形缺槽,第一下限位部及第二下限位部分别为弧形缺槽的相对两侧面;下凸部为弧形块,第一下止挡部及第二下止挡部分别为下凸部的相对两侧面,下凸部以可转动的方式容纳于弧形缺槽内。
[0011]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一卡合轮、一第二卡合轮及一径向活动件,第一卡合轮套接第一转轴以与第一转轴同步转动,第一卡合轮的下周缘设有一下凹部;第二卡合轮套接第二转轴,第二卡合轮的上周缘设有一上凹部;径向活动件以可上下滑移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卡合轮及第二卡合轮之间。
[0012]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支撑件,支撑件具有一上定位孔,供第一转轴穿过;支撑件具有一下定位孔,供第二转轴穿过;支撑件的上定位孔与下定位孔之间具有一第一直槽;转动件的上轴孔与下轴孔之间具有一第二直槽;径向活动件具有一轴杆,轴杆的一端容纳并限位于第一直槽内,轴杆的另一端容纳并限位于第二直槽内,供径向活动件上下滑移。
[0013]实施时,第一导引部具有两个,并对称设于滑动件的两侧,两个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定位槽,任一第一导引部具有一上凸耳,上凸耳的一侧具有一缺槽,且上凸耳具有一穿孔;第二导引部具有两个,并对称设于转接件的两侧,任一第二导引部包括相互平行的一第一凸耳、一第二凸耳与一导柱,导柱的一端锁接第一凸耳,导柱的另一端穿过上凸耳与第二凸耳。
[0014]实施时,弹性件为压缩弹簧,导柱穿过弹性件,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压上凸耳与第二凸耳。
[0015]实施时,第一转轴的另一端还具一连接件以连接一第一机体,转接件连接一第二机体。
[0016]实施时,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一第一扭力单元,第一扭力单元包括依序套接第一转轴的一第一摩擦轮、多个第一弹片及一第一紧迫件。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扭力单元,第二扭力单元包括依序套接第二转轴的一第二摩擦轮、多个第二弹片及一第二紧迫件。
[0017]实施时,齿合件具有一套筒,套筒的一端具有一齿轮部;定位部为套筒的另一端轴向延伸的两个嵌接块;转动件的下轴孔内具有两个卡槽;两个嵌接块分别定位于两个卡槽内,以连结齿合件与转动件。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通过将一位移结构结合在双轴式转轴的其中一转轴端部,经由齿轮与齿条的齿合连动以形成一定角度的逐步转动效果,并增加一转接件与一弹性件的组合,以达到稳定且省力开合的效果;其次,经由一压缩弹簧的预压弹力,并搭配齿轮与齿条的齿合连动,则有助于降低显示器操作时所产生的晃动现象。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的A

A

剖面图;
[0024]图4为图2的B

B

剖面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展开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展开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展开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可旋转移动之转轴结构
[0030]2:转动件
[0031]21:上轴孔
[0032]22:下轴孔
[0033]221:卡槽
[0034]23:第二直槽
[0035]24:凸出部
[0036]25:上凸部
[0037]251:第一上止挡部
[0038]252:第二上止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转动件,其具有一上轴孔及一下轴孔;一第一转轴,其一端穿过该转动件的该上轴孔,以带动该转动件同步转动;一齿合件,其一端具有一齿轮部,该齿合件的另一端具有供定位于该下轴孔内的一定位部,供该齿合件与该转动件同步转动;一滑动件,其具有一定位槽,以容纳该齿合件;该滑动件结合一第二转轴的一端,该第二转轴枢接该齿合件,该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穿过该转动件的该下轴孔;该滑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以及一转接件,其具有一齿条部,该齿条部齿接该齿合件的该齿轮部,供该齿合件转动以啮动该转接件来回相对移动;该转接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导引部,该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与该至少一第一导引部之间具有至少一弹性件,且该至少一第二导引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该至少一第一导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上套接件,该上套接件套接该第一转轴,以与该第一转轴同步转动,该上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第一上限位部及一第二上限位部;该转动件的一侧具有一凸出部,该凸出部具有一上凸部,该上凸部具有一第一上止挡部,以抵压该第一上限位部,该上凸部具有一第二上止挡部,以抵压该第二上限位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弧形槽,该第一上限位部及该第二上限位部分别为该弧形槽的相对两侧面;该上凸部为弧形块,该第一上止挡部及该第二上止挡部分别为该上凸部的相对两侧面,该上凸部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容纳于该弧形槽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下套接件,该下套接件套接该第二转轴,该下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第一下限位部及一第二下限位部;该转动件的该凸出部具有一下凸部,该下凸部具有一第一下止挡部,以抵压该第一下限位部,该下凸部具有一第二下止挡部,以抵压该第二下限位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套接件的周缘具有一弧形缺槽,该第一下限位部及该第二下限位部分别为该弧形缺槽的相对两侧面;该下凸部为弧形块,该第一下止挡部及该第二下止挡部分别为该下凸部的相对两侧面,该下凸部以可转动的方式容纳于该弧形缺槽内。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旋转移动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一卡合轮、一第二卡合轮及一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鸿邱宥腾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