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9576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属于浇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石填筑体、迎水面护坡、防渗墙以及支撑结构;土石填筑体设置在河床表面,土石填筑体靠近河水的表面为迎水面,远离河水的表面为背水面,迎水面护坡设置在迎水面,支撑结构设置在背水面,防渗墙位于迎水面护坡和支撑结构之间。防渗墙一端深入在河床内部,另一端固定在土石填筑体内部;迎水面护坡的长度方向、防渗墙的长度方向以及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均与土石填筑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约工期,方便施工,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低,减少占用河道面积等优势。占用河道面积等优势。占用河道面积等优势。

A cofferdam structure used for the outlet repair of hydraulic tunnels in Mountainous Are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工隧洞的出口在长时间运行后容易出现冲蚀和掏刷问题,必须及时并高质量的修复水工隧洞出口部位结构,以保证工程安全;而保证水工隧洞出口修复质量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短时间内修筑围堰来创造干地施工条件,以保证水工隧洞出口修复质量。
[0003]目前,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常用的围堰结构主要有三类:(1)土石围堰,采用土石筑堰;(2)混凝土围堰,采用混凝土筑堰,另需低水土石围堰围护或采用水下浇筑;(3)钢板桩围堰,将带有锁口的型钢相互连接在一起作为围堰;上述的围堰结构在部分条件和情况下可以用于水工隧洞出口的修复工程,但这几种围堰结构侵占河道范围大、施工工期长,并不能解决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遇到的常规围堰侵占行洪断面、施工工期紧(围堰工程和修复工程须在一个枯期内完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解决了现有围堰结构侵占河道范围大、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包括土石填筑体、迎水面护坡、防渗墙以及支撑结构;土石填筑体设置在河床表面,土石填筑体靠近河水的表面为迎水面,远离河水的表面为背水面,迎水面护坡设置在迎水面,支撑结构设置在背水面,防渗墙位于迎水面护坡和支撑结构之间。防渗墙一端深入在河床内部,另一端固定在土石填筑体内部;迎水面护坡的长度方向、防渗墙的长度方向以及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均与土石填筑体的长度方向相同。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土石填筑体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快捷,节约工期,同时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低,便于后期拆除,适合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区地区,而土石填筑体一般为缓坡结构,占用的河道范围大,使用支撑结构设置在土石填筑体的背水面,利用支撑结构的高强度,替代土石填筑体的部分缓坡,从而减少围堰结构对河道的占地面积。
[0008]进一步的,迎水面为倾斜结构,迎水面沿土石填筑体到河水的方向,由土石填筑体朝着河床的方向倾斜。
[0009]进一步的,背水面沿着远离河水的方向依次为倾斜区、第一竖直区、水平区以及第二竖直区,倾斜区沿河水到土石填筑体的方向,由土石填筑体朝着河床的方向倾斜;支撑结构包括混凝土墙、混凝土连接板以及钢筋石笼;混凝土墙一部分设置在第二竖直区表面,另一部分固定在河床内部,钢筋石笼安装在第一竖直区与水平区的连接位置,且钢筋石笼的
高度高于第一竖直区高度,混凝土连接板连接在混凝土墙和钢筋石笼之间,且混凝土连接板位于水平区表面;混凝土强度高,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另外,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完成后,将混凝土墙和混凝土连接板保留,作为水工隧洞出口防冲刷的永久性构筑物。
[0010]进一步的,混凝土墙包括多根混凝土桩,多根混凝土桩沿着土石填筑体的长度方向排列,混凝土桩能适应河床中存在孤石、漂石等情况。
[0011]进一步的,混凝土桩外套设有钢管护筒,混凝土桩在钢管护筒内浇筑形成,浇筑完成后,施工方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是否拆除钢管护筒。
[0012]进一步的,混凝土桩位于河床内的高度大于防渗墙位于河床内的高度,提高整体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的,防渗墙位于钢筋石笼和迎水面护坡之间。
[0014]进一步的,迎水面和倾斜区之间为第二水平面,防渗墙远离河床的端面位于第二水平面上。
[0015]进一步的,防渗墙为高压旋喷防渗墙。
[0016]进一步的,迎水面护坡为块石护坡。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设置土石填筑体,利用土石填筑体能够就地取材的特点,节约施工工期,提供施工的便捷性,并且土石填筑体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低,适合与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区地区,在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完成后,便于拆除;另外,由于土石填筑体一般为缓坡结构,占用的河道范围大,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在土石填筑体的背水面,利用支撑结构的高强度,替代土石填筑体的部分缓坡,从而减少围堰结构对河道的占地面积;另外,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完成后,将混凝土墙和混凝土连接板保留,作为水工隧洞出口防冲刷的永久性构筑物。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围堰结构整体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A处细节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围堰结构剖视图。
[0023]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4]1‑
土石填筑体,2

迎水面护坡,3

防渗墙,41

混凝土墙,411

混凝土桩,42

混凝土连接板,43

钢筋石笼,5

迎水面,61

倾斜区,62

第一竖直区,63

水平区,64

第二竖直区,7

第二水平面,8

河水,9

河床。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
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6]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0027]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土石填筑体(1)、迎水面护坡(2)、防渗墙(3)以及支撑结构;所述土石填筑体(1)设置在河床(9)表面,所述土石填筑体(1)靠近河水(8)的表面为迎水面(5),远离河水(8)的表面为背水面,所述迎水面护坡(2)设置在所述迎水面(5),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背水面,所述防渗墙(3)位于所述迎水面护坡(2)和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所述防渗墙(3)一端深入在所述河床(9)内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土石填筑体(1)内部;所述迎水面护坡(2)的长度方向、所述防渗墙(3)的长度方向以及所述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土石填筑体(1)的长度方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面(5)为倾斜结构,所述迎水面(5)沿所述土石填筑体(1)到河水(8)的方向,由所述土石填筑体(1)朝着河床(9)的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水工隧洞出口修复工程的围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水面沿着远离所述河水(8)的方向依次为倾斜区(61)、第一竖直区(62)、水平区(63)以及第二竖直区(64),所述倾斜区(61)沿河水(8)到所述土石填筑体(1)的方向,由所述土石填筑体(1)朝着河床(9)的方向倾斜;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混凝土墙(41)、混凝土连接板(42)以及钢筋石笼(43);所述混凝土墙(41)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竖直区(64)表面,另一部分固定在所述河床(9)内部,所述钢筋石笼(43)安装在所述第一竖直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帅潘勇蒲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