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9440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10: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包括绕线底板和绕线模芯,绕线模芯设置在绕线底板上,绕线模芯靠近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一面,远离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二面,第二面面积大于第一面面积,且从第二面至第一面面积依次递减;第一爬线块,第一爬线块贴住绕线底板和绕线模芯设置,第一爬线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高于第一端,第一爬线块包括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第一弧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绕线模芯上大下小的结构,绕线过程中绕线表面的法向量随着绕制过程呈周期性变化,采用立式绕线的方法进行线圈的绕制,使得线圈成型更加美观,并且线圈绕制容易控制,并且尺寸更加精确。并且尺寸更加精确。并且尺寸更加精确。

Vertical coil win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线圈卷绕装置


[0001]本技术一般涉及线圈卷绕领域,尤其涉及立式线圈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适应铁芯形状,很多线圈不是上下截面一致的矩形线圈,而是带倾斜角度的矩形线圈,或者线圈有多层结构,每层线圈的匝数不完全相同,可以称为T型线圈。一般多层线圈绕制时,多使用卧绕方式制作。
[0003]上述T型线圈卧绕方式时,绕线表面的法向量将随着绕制过程呈周期性变化,在入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很难绕制成型,因此需要考虑使用立绕方式。
[0004]目前立绕方式多用于2层线圈的绕制,3层以及3层以上时,第3、5等奇数层将面临从上往下绕制的难题,从上向下绕制,上层线圈将会下滑,且在爬线处难以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包括绕线底板和绕线模芯,所述绕线模芯设置在所述绕线底板上,所述绕线模芯靠近所述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一面,远离所述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二面面积大于第一面面积,且从所述第二面至所述第一面面积依次递减;
[0007]第一爬线块,所述第一爬线块贴住所述绕线底板和所述绕线模芯设置,所述第一爬线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高于第一端,所述第一爬线块包括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的第一弧面。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绕线模芯上大下小的结构,绕线过程中绕线表面的法向量随着绕制过程呈周期性变化,采用立式绕线的方法进行线圈的绕制,使得线圈成型更加美观,并且线圈绕制容易控制,并且尺寸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000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0]图1为本实施例中立式线圈卷绕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施例中立式线圈卷绕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

图6为本实施例中立式线圈卷绕装置使用过程示意图;
[0013]图7位本实施例中爬线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
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
[001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16]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包括绕线底板1和绕线模芯2,所述绕线模芯2设置在所述绕线底板1上,所述绕线模芯2靠近所述绕线底板1的面为第一面,远离所述绕线底板1的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二面面积大于第一面面积,且从所述第二面至所述第一面面积依次递减;
[0017]第一爬线块3,所述第一爬线块3贴住所述绕线底板1和所述绕线模芯2设置,所述第一爬线块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所述第二端32高于第一端31,所述第一爬线块3包括从所述第一端31延伸至所述第二端32的第一弧面33。
[001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该装置上设置有绕线模芯2,该绕线模芯2的形状与待卷绕的线圈的结构是相同的,其为上大下小,侧面倾斜的结构,由于需要绕成的线圈不是上下截面一致的矩形线圈,需要采用立绕的方式进行线圈的卷绕,如图1所示,图1中的结构没有设置绕线顶板、和部分固定线卡子(第二固定线卡子)结构,其中给出的绕线模芯2为两侧均倾斜的结构,实际根据需要卷绕的线圈形状的不同会有不同结构的绕线模芯,但是绕线模芯均是上大下小的结构,绕线过程中绕线表面的法向量随着绕制过程呈周期性变化,采用立式绕线的方法进行线圈的绕制,使得线圈成型更加美观,并且线圈绕制容易控制,并且尺寸更加精确。
[0019]本实施例中绕线模芯2设置在绕线底板1上,线圈从绕线模芯2的底部也就是靠近绕线底板的一端开始缠绕,依次向绕线模芯的顶端延伸,直至缠绕线圈所需的圈数;其中,第一圈线圈缠绕在绕线模芯的底部,从第一圈到第二圈延伸的时候,需要通过第一爬线块将第一圈的线圈引导至第二圈所在位置,进行第二圈的卷绕,并且从第一圈至第二圈之间的过渡还需要较为平滑,不能对绕线的导线本身产生影响,因此,第一爬线块至少包括高低不同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高于第一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有平滑过渡的第一弧面,通过第一弧面将线圈从第一圈引导至第二圈,实现第一圈和第二圈之间导线的平滑过渡。
[0020]进一步的,所述绕线底板1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顶针5,所述顶针5可在所述通孔内移动;
[0021]还包括第二爬线块4,所述第二爬线块4安装在所述顶针5靠近所述绕线模芯2的一端,通过所述顶针5带动所述第二爬线块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绕线底板1。
[0022]本实施例中的立式绕线装置采用立式绕线的方式进行线圈的卷绕,并且,该装置不仅仅是一层线圈的绕制,还可以适用于多层线圈的绕制(此处所说的层是指从绕线模芯表面向外延伸的方向,顺次为第一次层、第二层等等),例如常用的三层线圈,或者四层五层等等,但是当绕制到第三层线圈的时候,需要将导线从绕线模芯的上方向下进行绕制,先绕制在上方的线圈会出现下滑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增加设置了顶针和第二爬线块结构,顶针在绕线底板上的通孔内可移动,可以根据具体绕制的圈数进行顶针位置的调整,第二爬线块设置在顶针上,一方面通过第二爬线块4对导线的走向进行控制,另一方面通过第二爬线块4对已经绕制的线圈进行支撑,防止其下滑脱落。
[0023]优选的,在绕线底板1上设置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内分别安装顶针5,两个通孔设置在绕线底板1相对的两边,通过两个顶针5上分别设置的第二爬线块4对线圈进行支撑,使得
线圈两端均有支撑物,线圈的绕制更加的方便。
[0024]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与所述绕线模芯2之间的间距至少为两根导线的宽度。
[0025]本实施例中设置的顶针5和第二爬线块4是对从上向下绕线的线圈进行支撑,在进行线圈绕制的时候,第一层和第二层线圈都可选择从下向上绕制,但是第三层线圈和后续的第五层线圈都是从上向下绕制的,因此,第三层,和后续的第五层,更多的还会存在第七层等层结构均需要采用第二爬线块进行支撑,因此,优选的将通孔和绕线模芯之间的间距设置为两根导线的宽度,保证对第三层线圈的支撑。优选的,还可以将设置在绕线底板1上的通孔设置成长条形的孔,在长条形的通孔中设置多个顶针放置位置,沿着远离绕线模芯的方向延伸,多个顶针5放置位置可以为与绕线模芯2之间的间距为两根导线宽度、四根导线宽度、六根导线宽度等导线宽度的双数倍。
[002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爬线块4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高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爬线块包括从所述第三端延伸至所述第四端的第二弧面。
[0027]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底板和绕线模芯,所述绕线模芯设置在所述绕线底板上,所述绕线模芯靠近所述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一面,远离所述绕线底板的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二面面积大于第一面面积,且从所述第二面至所述第一面面积依次递减;第一爬线块,所述第一爬线块贴住所述绕线底板和所述绕线模芯设置,所述第一爬线块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高于第一端,所述第一爬线块包括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的第一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底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顶针,所述顶针可在所述通孔内移动;还包括第二爬线块,所述第二爬线块安装在所述顶针靠近所述绕线模芯的一端,通过所述顶针带动所述第二爬线块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绕线底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所述绕线模芯之间的间距至少为两根导线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爬线块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高于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爬线块包括从所述第三端延伸至所述第四端的第二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绕线顶板,所述绕线顶板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绕线模芯远离所述绕线底板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线圈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底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绕线模芯侧面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示第二凹槽从所述绕线模芯顶面延伸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智慧王辉戴旭文宋迺斌郭润兵那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高能锐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