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装置及绕线焊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893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绕线装置及绕线焊接方法,所述绕线装置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至少两根绕线柱,所述绕线柱外露于外壳的一端为绕线端,所述外壳的同侧的两个相邻的绕线端,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所述外壳旋转使得旋转方向上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的引线缠绕在绕线端,所述绕线端尺寸与接线端子绕线部位的尺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绕线端绕制引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绕线焊接的可靠性。提高了绕线焊接的可靠性。提高了绕线焊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线装置及绕线焊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线装置及绕线焊接方法,属于绕线焊接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装联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引线绕焊的产品,涉及到的有引线绕焊在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可以为玻璃绝缘子的引出线、接线柱上等。如图1所示,传统的引线绕焊是用镊子或成形钳先将引线折弯成钩形,然后将引线钩在接线端子上,再用镊子或成形钳夹持引线反复弯折。
[0003]上述绕焊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0004]第一,绕线效率低下,绕一个三圈的焊环,需要2分钟左右;
[0005]第二,使用镊子或成形钳绕制线环,线环的直径不规则(如图2所示),且每层焊环的大小不一致,焊环与焊环之间间距松散,合格率低,需要反复调整;
[0006]第三,绕线的过程中引线受损(如图3所示)、接线端子受损,一般引线绕焊缠绕的标准为三圈,逐圈缠绕和反复夹持使引线多处受力,且使接线端子也多次承受加持力,造成引线和接线端子双重受损,严重时更可能造成引线断裂或接线端子开裂报废;
[0007]第四,较粗、较硬的引线,用镊子或成形钳无法绕弯。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装置,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至少两根绕线柱,所述绕线柱外露于外壳的一端为绕线端,所述外壳的同侧的两个相邻的绕线端,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所述外壳旋转使得旋转方向上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的引线缠绕在绕线端,所述绕线端尺寸与接线端子绕线部位的尺寸对应。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呈半圆柱形。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为手柄。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的材质为6061铝合金。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多根所述绕线柱的尺寸相同或不同。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的同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相邻的绕线端,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一个绕线端的长度大于所述另一个绕线端的长度。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绕线柱与外壳可拆卸连接。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孔,所述绕线柱插入所述孔。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绕线柱和所述孔通过环氧树脂粘固。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绕线柱与所述孔间隙配合。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外壳和所述绕线柱螺纹连接。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孔的深度为5mm。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相所述绕线柱伸出外壳的长度为10mm或/和8mm。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孔为通孔,一根绕线柱穿过一个通孔形成两个绕线端。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引线间隙配合。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相邻孔的孔间距为相邻的两孔的半径之和+引线直径+设定间隙范围。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孔的直径相同,所述相邻孔的孔间距为孔直径+引线直径+设定间隙范围。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设定间隙范围为0.1~0.7mm,优选地,所述设定间隙范围为0.2~0.5mm,进一步优选为0.5mm。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绕线装置进行绕线焊接的方法,包括:
[0029]根据接线端子的尺寸选择对应的绕线柱;
[0030]将绕线柱固定在外壳上,所述绕线柱外露于外壳的一端为绕线端;
[0031]在绕线端缠绕引线;
[0032]将缠绕后的引线转移到接线端子;
[0033]对转移到接线端子的引线进行焊接;
[0034]其中,所述在绕线端缠绕引线的步骤包括:
[0035]将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
[0036]通过外壳旋转带动位于两个绕线端之间的引线缠绕在一个绕线端。
[0037]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引线绕焊的方式,使用本专利技术绕线装置绕线,一次绕制成功,不用调整,合格率高,减少反复调整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绕线装置和接线端子分离,绕制成功的引线再装在接线端子上焊接。减少了在接线端子上的操作步骤,避免了接线端子损伤;绕制的引线尺寸可以精确控制,能够更好的保障焊点的形状和润湿角,保障焊点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现有技术引线绕焊的示意图;
[0039]图2和图3是现有技术引线绕焊后的引线的示意图;
[0040]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线装置的示意图;
[0041]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线焊接方法的示意图;
[0042]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线装置绕线后的引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为了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方框图的形式示出。
[0044]下面将参照附图来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45]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绕线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绕线装置包括外壳1和与外壳连接的至少两根绕线柱2,所述绕线柱外露于外壳的一端为绕线端21,所述外壳的同侧的两个相邻的绕线端,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所述外壳旋转使得旋转方向上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的引线缠绕在绕线端,所述绕线端尺寸与接线端子绕线部位的尺寸对应,缠绕后的引线从绕线端转移到所述接线端子。
[0046]本专利技术通过绕线端绕制引线,绕线的直径可精确控制,绕制一个3圈的焊环只需要3s,绕制过程中引线和接线端子不用承受夹持力,引线和接线端子不受损。通过绕线端绕制引线,绕制效率提高了40倍,合格率达100%,完全避免了绕制引线过程中引线和接线端子受损,一些较粗、较硬的引线也能轻松成形。
[004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呈半圆柱形。
[0048]优选地,所述外壳为手柄。
[0049]优选地,所述外壳的材质为6061铝合金。
[0050]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列举了外壳的材质为6061铝合金,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0051]本专利技术外壳通过铣加工制成,半圆柱形可防止滚动跌落。两端的绕线端尺寸灵活,可根据生产情况自行调整,绕线端可以为钢针,钢针的强度高,能保证引线的绕制成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至少两根绕线柱,所述绕线柱外露于外壳的一端为绕线端,所述外壳的同侧的两个相邻的绕线端,一个绕线端用于缠绕引线,另一个绕线端用于协助引线缠绕,所述引线的两个端头均穿过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所述外壳旋转使得旋转方向上相邻两个绕线端之间的引线缠绕在绕线端,所述绕线端尺寸与接线端子绕线部位的尺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呈半圆柱形;优选地,所述外壳为手柄;优先地,所述外壳的材质为6061铝合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绕线柱的尺寸相同或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绕线端的长度大于所述另一个绕线端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柱与外壳可拆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孔,所述绕线柱插入所述孔,优选地,所述绕线柱和所述孔通过环氧树脂粘固;优选地,所述绕线柱与所述孔间隙配合;优选地,所述外壳和所述绕线柱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深度为5mm;或/和所述绕线柱伸出外壳的长度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焕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斯艾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