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77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包括:外壳,设置为合金钢材料,所述外壳具有正极导电部和负极导电部;电解液,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电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芯包括正极单元、负极单元以及采用“Z”字形迂回折叠的方式组装所述正极单元和所述负极单元的隔膜,所述正极单元和/或所述负极单元与所述电解液电性接触,所述正极单元上设置有与正极导电部连接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单元上设置有与负极导电部连接的负极耳;外壳采用合金钢材料制成,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电芯膨胀率的作用,隔膜呈“Z”字形迂回折叠的结构,有效的防止卷绕结构因应力过大而造成R角处的极片断裂,同时,电芯空间利用率较高,进而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能量密度。能量密度。

A steel shell battery with laminate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是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智能手机、手表、平板等3C便携的产品功能不断的提升,功耗也不断提高,因此对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市场上的3C锂离子电池产品均为纯石墨负极体系,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石墨负极的设计压实及克容量已经接近石墨理论上限值,可开发的空间较小,要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必需引入新的材料,其中硅元素是目前提升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中最接近产量的材料。
[0003]纯硅元素克容量远高于石墨,但其缺点也明显,满电膨胀可达300%,暂无法单独作为负极应用到锂电池,目前行业内通过对硅元素进行改性并少量地混合到石墨材料中形成硅碳混合负极材料来提升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但在循环后期膨胀比常规石墨体系的大2%~4%,相当电池仓设计要给多预留2%~4%的空间余量,实际相当于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无提升,综合还可能降低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D)。
[0004]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置为合金钢材料,所述外壳具有正极导电部和负极导电部;电解液,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电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芯包括正极单元、负极单元以及采用“Z”字形迂回折叠的方式组装所述正极单元和所述负极单元的隔膜,所述正极单元和/或所述负极单元与所述电解液电性接触,所述正极单元上设置有与正极导电部连接的正极耳,所述负极单元上设置有与负极导电部连接的负极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单元包括多个正极片,所述负极单元包括多个负极片;多个所述正极片和多个所述负极片从上至下依次交替堆叠,所述隔膜采用“Z”字形迂回折叠的方式组装每个所述正极片和每个所述负极片;多个所述正极片通过所述正极耳与所述正极导电部连接,多个所述负极片通过所述负极耳与所述负极导电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包括多个与正极导电部连接的第一子极耳,所述负极耳包括多个与负极导电部连接的第二子极耳;多个所述第一子极耳从上至下依次堆叠并与多个所述正极片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子极耳从上至下依次堆叠并与多个所述负极片一一对应连接。4.如权利要求1

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叠片结构的钢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耳的数量、所述负极耳的数量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伯礼刘关心于子龙杨山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