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28607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面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复合纤维本体,所述复合纤维本体包括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聚氨酯纤维、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一芯线,所述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加捻而成包线,所述第一芯线的外部缠绕设置包线,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的重量比为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面料
,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沙发或者汽车座椅大多为织物或者皮革包裹的,皮革沙发由于价格方面较高而且造型方面的局限性,没有像织物沙发一样普及,而高档的汽车座椅一般选用皮革的,但由于透气性和耐磨性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选择皮质和织物混搭的方式来解决座椅的包裹问题。
[0003]—般情况下,汽车座椅的包裹面料比沙发的包裹面料要求还要高,除了较高的耐磨性和舒适性外,透气吸湿性也是一大重要指标,而且强度要求也要高,经久耐用而不易开裂,显然一般的服装面料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0004]为此,提出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包括复合纤维本体,所述复合纤维本体包括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聚氨酯纤维、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一芯线,所述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加捻而成包线,所述第一芯线的外部缠绕设置包线,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的重量比为2

4.8:1

1.6:3

5,所述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的重量比为3

7:0.5

2:1

2:2

3。
[0008]具体的,所述氨纶纤维的直径为16.3μm,纤度为302dtex,所述聚氨酯纤维的直径为18.62μm,纤度为252dtex,所述涤纶纤维的直径为16.3μm,纤度为252dtex,所述亚麻纤维的直径为32.74μm,纤度为356dtex,所述粘胶纤维的直径为8.62μm,纤度为198dtex。
[0009]具体的,所述第一加强线包括第二线芯,所述第二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一碳钢纤维,所述第二线芯包括第一碳纤维复丝,所述第一碳纤维复丝的外部通过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有PE高分子透气膜层,所述PE高分子透气膜层远离第一碳纤维复丝的一侧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有防水层。
[0010]具体的,所述第一碳纤维复丝的规格为400D

600D,所述第一碳钢纤维的直径为0.05

0.08mm,所述PE高分子透气膜层的厚度为0.3

0.5mm,所述防水层为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0.125

0.15mm。
[0011]具体的,所述第二加强线包括第三线芯,所述第三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二碳钢纤维,所述第三线芯包括第二碳纤维复丝,所述第二碳纤维复丝的外部设有耐磨涂层,所
述耐磨涂层远离第二碳纤维复丝的一侧设有防静电涂层。
[0012]具体的,所述第二碳钢纤维的规格为600D

800D,所述第二碳钢纤维的直径为0.08

0.12mm,所述耐磨涂层的厚度为60

100μm,所述防静电涂层的厚度为0.1

0.2mm。
[0013]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S1:制作第一加强线,在第一碳纤维复丝的外侧依次通过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PE高分子透气膜和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获得第二线芯,随后在第二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一碳钢纤维,制得第一加强线;
[0015]S2:制作第一芯线,按照重量比为2

4.8:1

1.6:3

5取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一芯线;
[0016]S3:制作第二加强线,在第二碳纤维复丝的外侧依次设置耐磨涂层和防静电涂层,获得第三线芯,随后在第三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二碳钢纤维,制得第二加强线;
[0017]S31:制作耐磨涂层,其中,耐磨涂层由质量比为80:8:5:4:1.5:1.5的聚酯树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纳米二氧化硅、聚酯型超分散剂、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和有机硅类流平剂组成,按重量份数,称取耐磨涂层的各组分放入到配料装置中,加热搅拌,制得耐磨涂液;
[0018]S32:喷涂:将耐磨涂液通过喷涂机喷涂在第二碳纤维复丝的外侧,喷涂厚度为30

50μm,喷涂后常温放置20

30min,再次将耐磨涂液通过喷涂机喷涂在第二碳纤维复丝的外侧,喷涂厚度为30

50μm;
[0019]S33:涂覆防静电涂层,其中,防静电涂层采用纳米银涂层材料,将纳米银涂层材料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均匀的涂覆在耐磨涂层的外侧,涂覆厚度为0.5

0.1mm,再次将纳米银涂层材料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均匀的涂覆在耐磨涂层的外侧,涂覆厚度为0.5

0.1mm;
[0020]S6:制作复合纤维本体,将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一芯线,随后将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加捻而成包线,在第一芯线的外部缠绕设置包线,制得复合纤维本体。
[0021]具体的,所述S31步骤中的搅拌时间为20

30min,所述S31步骤中的搅拌速度为1000

1200r/min。
[0022]具体的,所述磁控溅射的条件为:加速电压300

350V、电流密度30

40mA/cm、气压7

8mTorr、磁场190

200G和功率密度50

55W/cm。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4](1)本专利技术通过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聚氨酯纤维、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进行配合,充分利用了各种纤维的特点,优势互补,具备强度高、耐磨好、弹性好以及吸湿性能强的优势,可以作为汽车座椅面料使用;
[0025](2)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第一加强线,采用第一碳纤维复丝作为第二线芯,并且在其外侧依次通过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PE高分子透气膜和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获得第二线芯,随后在第二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一碳钢纤维,利用碳纤维复丝的导电、抗磨擦和高比模量特性、PE高分子透气膜的高透气性、柔软性和优异的抗拉延伸性能、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的高防水透气性以及碳钢纤维优异的力学强度,能够增加第一加强线整体的导电性能、韧性、透气防水性、抗磨擦性能和弹性模量,不仅作为面料时在褶皱后能够快速恢复原状,还能快速释放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静电,保证面料的质量,另外,还能够利用PE高分子透气膜和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对汗液进行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包括复合纤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纤维本体包括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聚氨酯纤维、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加捻而成第一芯线,所述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加捻而成包线,所述第一芯线的外部缠绕设置包线,所述氨纶纤维、第一加强线和聚氨酯纤维的重量比为2

4.8:1

1.6:3

5,所述涤纶纤维、第二加强线、亚麻纤维和粘胶纤维的重量比为3

7:0.5

2:1

2:2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氨纶纤维的直径为16.3μm,纤度为302dtex,所述聚氨酯纤维的直径为18.62μm,纤度为252dtex,所述涤纶纤维的直径为16.3μm,纤度为252dtex,所述亚麻纤维的直径为32.74μm,纤度为356dtex,所述粘胶纤维的直径为8.62μm,纤度为198dtex。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线包括第二线芯,所述第二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一碳钢纤维,所述第二线芯包括第一碳纤维复丝,所述第一碳纤维复丝的外部通过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有PE高分子透气膜层,所述PE高分子透气膜层远离第一碳纤维复丝的一侧水性复膜胶粘黏连接有防水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纤维复丝的规格为400D

600D,所述第一碳钢纤维的直径为0.05

0.08mm,所述PE高分子透气膜层的厚度为0.3

0.5mm,所述防水层为PTFE高分子防水透气膜,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0.125

0.1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线包括第三线芯,所述第三线芯的外部缠绕设置有第二碳钢纤维,所述第三线芯包括第二碳纤维复丝,所述第二碳纤维复丝的外部设有耐磨涂层,所述耐磨涂层远离第二碳纤维复丝的一侧设有防静电涂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复合高分子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碳钢纤维的规格为600D

800D,所述第二碳钢纤维的直径为0.08

0.12mm,所述耐磨涂层的厚度为60

100μm,所述防静电涂层的厚度为0.1

0.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毅刘沛钦陈婷张熙聂超张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检测技术服务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