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机构、门碰与门碰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17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位机构,安装在载体上,可用于将外物定位于所述载体上;定位机构包括:蓄能件,其储蓄势能后安装在所述载体上;联动杆组件,其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锁定件,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的一端铰接,且所述锁定件的顺、逆时针转动分别被限定了最大偏转角度;其中,所述蓄能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驱动连接,以释放势能并通过所述联动杆组件来驱使所述锁定件趋向转动至其中一个方向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处。还公开了门碰与门碰组合,门碰包括外壳与上述的定位机构,所述外壳为所述载体;门碰组合还包括停门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定位装置技术领域,具有结构紧凑、整体体积小、停门稳定、且操控手感极佳的有益效果,有较大的市场推广前景。市场推广前景。市场推广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位机构、门碰与门碰组合


[0001]本技术涉及定位装置
,尤其涉及定位机构、门碰与门碰组合。

技术介绍

[0002]门吸也俗称门碰,用于吸住开启门页的一种定位装置,可防止风吹或碰触导致门页关闭。
[0003]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门碰产品都采用磁吸式的,该类产品一直存在触碰异响过大、定门速度过快的缺陷,因此碰门时声音刺耳和门页惯性力大而震手,产品体验感欠佳一直被市场诟病。
[0004]当然,随着家居生活的不断提升,也有机械式的门碰面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磁吸式的上述缺陷。但是,目前的机械式门碰的结构较复杂,零部件多,组装不方便,且外形大导致容易拌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定位机构,解决了该类机构产品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问题,还具有定位稳定、操控体验好的优点。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7]本技术所述定位机构,安装在载体上,可用于将外物定位于所述载体上,包括:
[0008]蓄能件,其储蓄势能后安装在所述载体上;
[0009]联动杆组件,其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
[0010]锁定件,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的一端铰接,且所述锁定件的顺、逆时针转动分别被限定了最大偏转角度;
[0011]其中,所述蓄能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驱动连接,以释放势能并通过所述联动杆组件来驱使所述锁定件趋向转动至其中一个方向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锁定件的偏转范围中包括第一受力区和第二受力区;所述锁定件处于所述第一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顺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所述锁定件处于所述第二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逆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
[0013]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锁定件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所述联动杆组件包括:摇杆,其中部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所述蓄能件与所述摇杆驱动连接;连杆,其一端与所述摇杆的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锁定件铰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锁定件的偏转范围中包括第一受力区和第二受力区;所述摇杆与所述连杆的铰接轴心为第一轴心;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连杆的铰接轴心为第二轴心;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载体铰接的轴心为第三轴心;所述第一轴心、所述第二轴心和所述第三轴心处于同一直线上时,所述锁定件所处位置为所述第一受力区和所述第二受力区的交界处;所述锁定件处于所述第一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顺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所述锁
定件处于所述第二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逆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
[0015]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摇杆与所述载体的铰接轴心为第四轴心;所述第一轴心至所述第四轴心为所述摇杆的第一摆臂;所述蓄能件与所述第一摆臂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摇杆始终趋向逆时针转动。
[0016]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蓄能件可采用具有弹性形变的弹性件。
[0017]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缓冲器,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连接,用于减缓所述联动杆组件的转速。
[0018]进一步的,所述锁定件包括铰接部与锁定部,所述锁定部的形状与所述外物适配。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利用蓄能件储蓄的势能,可转变为持续对联动杆组件施加的驱动力,以联动带动锁定件转动。锁定件在两个最大偏转角度之间的转动范围内,由于蓄能件始终驱动联动着锁定件,因此,在无大于所述驱动力的外力情况下,锁定件会被驱使转动至其中一个方向的最大偏转角度处,就会受力平衡而停止在该位置。
[0021]利用联动杆组件的杠杆结构,以及蓄能件持续输出驱动力,既能够在无外物施力的状态下,让锁定件自动复位并保持在顺时针的最大偏转角度处以待工;又能够在外物触发锁定件逆时针转动后,蓄能件的驱动力将助推锁定件转至逆时针的最大偏转角度处,外力撤销后仍然能够将外物定位在此时的锁定件中。外物锁定在该定位机构中或从该定位机构中挣脱,这两个过程施力不费劲,外物定位好之后,又有蓄能件的势能保持受力平衡以保障外物的定位稳定。
[002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门碰,其包括外壳与上述介绍的定位机构,所述外壳为所述载体,将上述介绍的定位机构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既形成体积较小的门碰产品,又对定位机构的各个组件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002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门碰组合,其包括停门柱与上述介绍的门碰,所述停门柱为所述外物。所述门碰可安装在门扇的其中一面,所述停门柱固定安装在门扇的行程中,利用所述门碰与所述停门柱的配合,可实现停门与自由门。且利用蓄能件的持续施加驱动力和联动杆组件的杠杆结构,在定门和挣脱转为自由门这两个操控动作,蓄能件的势能都有助推效果,使得用户拉门的手感好。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0025]图1是本技术所述门碰组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所述的门碰组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所述锁定件位于所述顺时针转动的最大偏转角度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所述停门柱与所述锁定件配合定位在所述逆时针转动的最大偏转角度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0029]图5是锁定件转动至所述第一受力区与所述第二受力区的交界处的位置状态示意图;
[0030]图6中的a1至a6依次是本技术所述门碰组合从自由门状态逐渐转变为顶门状态,再挣脱转为自由门状态的动态演变示意图;
[0031]图7是锁定件的转动范围示意图;
[0032]图8是本技术所述门碰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
[0034]外壳10、底座11、上盖12、外罩13、限位凸起14;
[0035]蓄能件20、引脚21;
[0036]联动杆组件30、摇杆31、连杆32;
[0037]锁定件40、铰接部41、锁定部42;
[0038]缓冲器50、缸体51、阻尼杆52;
[0039]停门柱60;
[0040]第一轴心71、第二轴心72、第三轴心73、第四轴心74;
[0041]第一受力区A、第二受力区B、参考基准点H。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定位机构,安装在载体上,可用于将外物定位于所述载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件,其储蓄势能后安装在所述载体上;联动杆组件,其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锁定件,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的一端铰接,且所述锁定件的顺、逆时针转动分别被限定了最大偏转角度;其中,所述蓄能件与所述联动杆组件驱动连接,以释放势能并通过所述联动杆组件来驱使所述锁定件趋向转动至其中一个方向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的偏转范围中包括第一受力区和第二受力区;所述锁定件处于所述第一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顺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所述锁定件处于所述第二受力区时,被驱使趋向转动至逆时针的所述最大偏转角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所述联动杆组件包括:摇杆,其中部可转动地铰接在所述载体上;所述蓄能件与所述摇杆驱动连接;连杆,其一端与所述摇杆的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锁定件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的偏转范围中包括第一受力区和第二受力区;所述摇杆与所述连杆的铰接轴心为第一轴心;所述锁定件与所述连杆的铰接轴心为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伟杰张学勤陈鸿填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汇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