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698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折耳装置包括机架、转运机构、第一拨耳机构和第二拨耳机构,第一拨耳机构用于将第一极耳向电芯的本体的外侧拨平,以将第一极耳折弯,并将第一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作为基准,第二拨耳机构用于将第二极耳向电芯的本体的外侧拨平,并使得第二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与第一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按照预设角度布置,以满足极耳的折弯要求,调整第二拨耳机构对第二极耳的拨平方向,以使第二极耳相对第一极耳呈任意角度布置,可保证折弯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角度布置的精准度,便于后续入壳封装,提高产品质量。高产品质量。高产品质量。

Ear folding device and cell produc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是一种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如目前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的蓄电池,是一种能够二次使用的电池,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中的锂电池正是蓄电池中的一种。在蓄电池的生产过程中,蓄电池一般包括本体和从本体不同的位置引出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由于从不同的位置引出使得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蓄电池为了方便入壳封装,需要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弯折。
[0003]极耳折弯后的形状会影响后续加工,进而导致最终的产品质量,而其中常常会因为极耳被折弯后,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之间的角度具有误差,在后工序进行加工时,不便于封装,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电芯的极耳被折弯后,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之间的角度具有误差,在后工序进行加工时,不便于封装,导致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折耳装置,所述折耳装置用于弯折电芯的极耳,所述电芯包括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折耳装置包括机架、转运机构、第一拨耳机构和第二拨耳机构,所述转运机构、所述第一拨耳机构和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均安装于所述机架;
[0006]所述第一拨耳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极耳向所述本体的外侧拨平,所述第二拨耳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极耳向所述本体的外侧拨平,调整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对所述第二极耳的拨平方向,以使所述第二极耳相对所述第一极耳呈任意角度布置,所述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电芯依次序转运至所述第一拨耳机构处和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处。
[000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芯生产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折耳装置。
[0008]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9]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折耳装置和电芯生产设备,第一拨耳机构将第一极耳向本体的外侧拨平,以将第一极耳折弯,并将第一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作为基准,第二拨耳机构将第二极耳向本体的外侧拨平,并使得第二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与第一极耳的折弯延伸方向按照预设角度布置,以满足极耳的折弯要求,由于调整第二拨耳机构对第二极耳的拨平方向,可以使得第二极耳相对第一极耳呈任意角度布置,实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布置角度调整,一方面,可保证折弯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角度布置的精准度,便于后续入壳封装,提高产品质量,另一面,通过第二极耳相对第一极耳呈任意角度布置,折耳装置可以折弯任意角度需求的电芯极耳,具有较高的生产适配性。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其中:
[0012]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折耳装置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送料模组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接料模组和第二吸附座的示意图。
[0015]图4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转运机构的示意图。
[0016]图5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第一拨耳机构和第三吸附座的示意图。
[0017]图6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第二拨耳机构和第一吸附座的示意图。
[0018]图7为图6所示第二拨耳机构的示意图。
[0019]图8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热压机构的示意图。
[0020]图9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第一折耳机构和第三吸附座的示意图。
[0021]图10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第二折耳机构和第三吸附座的示意图。
[0022]图11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检测机构的示意图。
[0023]图12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下料机构和废料盒的示意图。
[0024]图13为图1所示折耳装置中整形机构的示意图。
[0025]图14为一个实施例电芯的第一极耳被拨平的流程图。
[0026]图15为图14所示电芯的第二极耳被拨平的流程图。
[0027]图16为图15所示电芯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被折弯的流程图。
[0028]附图标号:10、电芯;11、本体;12、第一极耳;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3、第二极耳;131、第四部分;132、第五部分;133、第六部分;
[0029]100、机架;200、转运机构;210、第一驱动电机;220、转动台;240、夹持组件;201、第二吸附座;202、第三吸附座;300、上料机构;310、送料模组;311、旋转架;312、电机组件;313、第一夹爪;314、第二夹爪;315、第一气缸;320、接料模组;321、第三夹爪;322、第六驱动组件;323、第七驱动组件;324、第八驱动组件;325、第九驱动组件;410、第一拨耳机构;411、第四驱动组件;412、第五驱动组件;413、第一拨耳件;414、固定座;420、第二拨耳机构;421、调整组件;4211、调整板;4212、调整孔;4213、调整件;422、第一驱动组件;423、第二拨耳件;4231、第一拨板;4232、第二拨板;4233、第三拨板;424、第二驱动组件;425、第三驱动组件;426、第一吸附座;510、第一折耳机构;511、第一折耳件;501、第二驱动电机;502、丝杆丝母传动机构;520、第二折耳机构;521、第二折耳件;610、热压机构;611、第一侧压板;612、第二侧压板;613、第一位移组件;614、第二位移组件;620、检测机构;621、安装板;6211、安装孔;622、检测驱动组件;623、检测件;630、下料机构;631、下料夹具;632、下料驱动模组;640、整形机构;641、固定爪;642、旋转组件;643、感测组件;644、整形爪;650、视觉检测组件;710、废料盒;720、废品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耳装置用于弯折电芯的极耳,所述电芯包括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折耳装置包括机架、转运机构、第一拨耳机构和第二拨耳机构,所述转运机构、所述第一拨耳机构和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均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拨耳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极耳向所述本体的外侧拨平,所述第二拨耳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二极耳向所述本体的外侧拨平,调整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对所述第二极耳的拨平方向,以使所述第二极耳相对所述第一极耳呈任意角度布置,所述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电芯依次序转运至所述第一拨耳机构处和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耳机构包括调整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以及多个第二拨耳件,多个所述第二拨耳件均按照预设位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活动端,所述调整组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及多个所述第二拨耳件相对所述第二极耳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驱动多个所述第二拨耳件中的一个沿预设方向拨平所述第二极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整板和调整件,所述调整板上设置有多个调整孔,所述调整件能贯穿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固定端,并与多个所述调整孔中的一个的孔壁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可调整的安装于所述调整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耳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和第一吸附座,所述第一吸附座安装于所述机架,并用于吸附固定所述电芯,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调整组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调整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呈夹角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折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拨耳机构包括第四驱动组件、第五驱动组件和第一拨耳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拨耳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拨耳件靠近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五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机架,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及所述第一拨耳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桂仁王军诚彭广英余超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