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86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包括鼻肠管体以及固定安装在鼻肠管体上的分腔器,所述鼻肠管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鼻肠管体固定患者肠内的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所述鼻肠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肠内进行灌输营养液的注料头,通过在鼻肠管体上设置通料组件,在当鼻肠管体内出现堵塞时,可通过注气管向环形气囊注入空气,使环形气囊受到气压作用下发生膨胀,进而使环形气囊的外圈贴紧挤压偏硬质外管体的内管壁,然后通过第三注气阀向后腔室注入空气,使环形气囊向留置端运动,在环形气囊运动的过程中推压软质内管体,使软质内管体内堵塞的营养液排入患者肠内,进而对堵塞的营养液进行疏通,避免管道堵塞造成输液不便。便。便。

A catheter for enteral nutrition of pati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肠内护理
,具体为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

技术介绍

[0002]肠内营养支持不但能为危重、不能进食患者提供营养,而且可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鼻肠管鼻饲法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鼻肠管的优点是:质地柔软、组织相容性好、管径细、对局部组织黏膜刺激性小、管壁相对较厚、不易折叠。
[0003]申请号为CN201821169842.X公开了一种鼻肠管,该鼻肠管包括鼻肠管主体和导向导丝,鼻肠管主体头端封闭,尾端连接有导向导丝接口和注射接口,导向导丝接口和注射接口均设置有阀门,在使用时,导向导丝通过导向导丝接口插入鼻肠管主体内,引导鼻肠管主体通过鼻腔进入胃部再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内,之后抽出导向导丝,通过导向导丝接口向体内注射营养液,注射接口用于在插管过程中抽出胃内的气体以及在使用后冲洗鼻肠管主体内壁,鼻肠管主体外侧设置有水润滑涂层,可减小在插管过程中鼻肠管主体与人体的摩擦阻力,通过胃的自主蠕动带动鼻肠管主体自行插入。
[0004]申请号为CN202021444332.6公开了螺旋鼻肠管、胃管一体式装置,包括鼻肠管本体、胃管本体,所述鼻肠管本体和所述胃管本体上连接有若干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呈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接管采用水溶性材料制成,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鼻肠管本体和所述胃管本体合体镶嵌;该装置通过设有连接管和鼻肠管,较原来单独的鼻肠管和胃管,本装置的优势在于胃管和鼻肠管合体,两者之间用水溶性材料的连接管结合,水溶性材料如软胶囊皮,该装置结构简单,减轻了给病人重复置管的痛苦,水溶性材料达到一定时间溶解,两管自动分开,管上有侧孔,不易堵塞,有利于手术中医生将鼻肠管耷拉至肠道内,为一次成功奠定了基础,操作灵活方便,舒适简单,给医生带来方便。
[0005]申请号为CN201920377967.X提供了导线型鼻肠管,通过设置头部收紧,尾部蓬松的柔性导线,此鼻肠管在符合患者胃肠道蠕动生理,通过依靠多根尾部蓬松的柔性导线分别同时通过自身蠕动来增加进入幽门的几率,并大大减少了柔性导线进入幽门的时间;且通过多股柔性导线在进入十二指肠后由于其蓬松的结构与肠液交织,大大提高了对整个导丝的引导端的粘滞力,大大减少在鼻肠管推送时,导丝容易从幽门中脱出的情况,使得鼻肠管的推送更加顺畅,大大提高了鼻肠管的有效推送,减少患者的痛苦。
[0006]现有的鼻肠管具有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鼻肠管在留置过程中,前端记忆球遇到肠内内壁的阻力时易发生推进困难,在松开时易造成鼻肠管返回的情况,从而造成置管困难;此外由于管腔小,在对患者肠内进行输入营养液时极易造成堵塞,进而影响后续的输液,给医护人员造成不便,增加患者的进食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以解决上述文本中提出的
现有的鼻肠管置管困难与鼻肠管堵塞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包括鼻肠管体以及固定安装在鼻肠管体上的分腔器,所述鼻肠管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鼻肠管体固定患者肠内的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所述鼻肠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肠内进行灌输营养液的注料头,所述分腔器上设置有第一注气阀、第二注气阀与第三注气阀,所述鼻肠管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堵塞料物进行疏通的通料组件。
[0009]优选的,所述鼻肠管体包括内外双层结构的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所述软质内管体采用软质的医用PVC管材,即软质的聚氯乙烯材料材料,所述偏硬质外管体采用硬质的UPVC管材,即硬质聚氯乙烯材料,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均为医用级材料。
[0010]优选的,所述通料组件包括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滑动设置在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的夹层之间,所述环形气囊在膨胀时外圈贴紧挤压偏硬质外管体的内管壁,内圈挤压软质内管体使软质内管体的管径收缩,并将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的夹层分隔形成前腔室与后腔室。
[0011]优选的,所述环形气囊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抽拉条,所述环形气囊的另一侧连通有注气管,所述注气管与抽拉条沿着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的夹层穿过分腔器并延伸至外部。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气阀通过第一注气管与前气囊球相连通,所述第二注气阀通过第二注气管与后气囊球相连通,所述第一注气阀与第二注气阀均为双向气阀,第一注气阀与第二注气阀可与外部注气设备,在使用时,通过外部注气设备向第一注气阀与第二注气阀注气,使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内部气压增大,进而发生膨胀,使鼻肠管体的一端留置在患者肠内。
[0013]优选的,所述偏硬质外管体上开设有用于第一注气管与第二注气管穿过的气管通腔,所述第一注气管与第二注气管在气管通腔内保持密封状态。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三注气阀与后腔室相通,所述环形气囊上还设置有双向阀,所述双向阀使前腔室与后腔室相通,所述第三注气阀的注气量大于双向阀的流通量,在当通过第三注气阀进行注气时,由于双向阀的流通量小于第三注气阀的注气量,进而可使环形气囊在软质内管体与偏硬质外管体的夹层中向鼻肠管体的留置端运动,使前腔室内气体逐渐由双向阀进入后腔室。
[0015]优选的,所述后气囊球的外表面设有两道防滑凸环,且两道防滑凸环的直径相同,所述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的膨胀系数相通,且前气囊球的外表面保持光滑,前气囊球相对于后气囊球的深入长度更多,后气囊球在膨胀时可与肠内管壁紧密接触,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鼻肠管体的留置端在肠内滑动使患者造成不适感,同时避免鼻肠管体发生返回的情况发生。
[0016]与现有鼻肠管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后气囊球的外表面设有两道防滑凸环,且两道防滑凸环的直径相同,而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的膨胀系数相通,且前气囊球的外表面保持光滑,前气囊球相对于后气囊球的深入长度更多,后气囊球在膨胀时可与肠内管壁紧密接触,起到固定作用,防止鼻肠管体的留置端在肠内滑动使患者造成不适感,同时避免鼻肠管体发生返回的情况发生,通过在后气囊球的外表面设有两道防滑凸环,增加阻力,避免前气囊球与后气囊球在患
者肠内滑动,进而避免了鼻肠管体返回造成肠管留置困难的情况,进而使鼻肠管体的前端留置在患者肠内;
[0018]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鼻肠管体上设置通料组件,在当鼻肠管体内出现堵塞时,可通过注气管向环形气囊注入空气,使环形气囊受到气压作用下发生膨胀,进而使环形气囊的外圈贴紧挤压偏硬质外管体的内管壁,然后通过第三注气阀向后腔室注入空气,使环形气囊沿着偏硬质外管体的长度方向向留置端运动,在环形气囊运动的过程中推压软质内管体,使软质内管体内堵塞的营养液排入患者肠内,进而对堵塞的营养液进行疏通,避免管道堵塞造成输液不便,可保障患者的日常营养需求,提高医用的治疗效果;
[0019]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环形气囊的一侧设置抽拉条,疏通完毕后,通过注气管放出环形气囊中的空气,使环形气囊收缩恢复原状,进而保证鼻肠管体的正常流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包括鼻肠管体(1)以及固定安装在鼻肠管体(1)上的分腔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肠管体(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将鼻肠管体(1)固定患者肠内的前气囊球(2)与后气囊球(3),所述鼻肠管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对肠内进行灌输营养液的注料头(9),所述分腔器(5)上设置有第一注气阀(6)、第二注气阀(7)与第三注气阀(8),所述鼻肠管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堵塞料物进行疏通的通料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肠管体(1)包括内外双层结构的软质内管体(12)与偏硬质外管体(11),所述软质内管体(12)采用软质的医用PVC管材,所述偏硬质外管体(11)采用硬质的UPVC管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料组件(4)包括环形气囊(43),所述环形气囊(43)滑动设置在软质内管体(12)与偏硬质外管体(11)的夹层之间,所述环形气囊(43)在膨胀时外圈贴紧挤压偏硬质外管体(11)的内管壁,内圈挤压软质内管体(12)使软质内管体(12)的管径收缩,并将软质内管体(12)与偏硬质外管体(11)的夹层分隔形成前腔室(13)与后腔室(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病人肠内营养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气囊(4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抽拉条(42),所述环形气囊(43)的另一侧连通有注气管(41),所述注气管(41)与抽拉条(42)沿着软质内管体(12)与偏硬质外管体(11)的夹层穿过分腔器(5)并延伸至外部;所述第三注气阀(8)与后腔室(14)相通,所述环形气囊(43)上还设置有双向阀(44),所述双向阀(44)使前腔室(13)与后腔室(14)相通,所述第三注气阀(8)的注气量大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