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5844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包括:电压输入模块,输入端连接分离式插座,用于接收插头插入分离式插座时产生的瞬时电流;主回路模块,输入端连接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于插头插入分离式插座时断开,通过并联的旁路电阻传输瞬时电流并对瞬时电流进行限流;控制模块,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和主回路模块的输出端;负载模块,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用于接收瞬时电流进行充电以消除分离式插座产生的电弧并在充电至设定电压时输出导通电压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导通电压控制主回路模块导通进入工作状态。有益效果是本电路通过负载模块接收瞬时电流进行充电以进行灭弧操作,设计复杂度低,可靠性高。可靠性高。可靠性高。

An arc extinguishing circuit suitable for separate so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灭弧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有触点电器中,触头接通和分断电流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电弧的产生及熄灭,电弧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对电器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灭弧电路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0003]但是目前的灭弧电路具有以下不足:
[0004]1.在供电接口处串入NTC电阻,上电时抑制瞬时电流,但是负载模块正常工作时在电阻上有很大的热损耗;
[0005]2.传统的灭弧电路设置在密闭的空间内,无法应用在分离式插座上;
[0006]3.一些现有的应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需要增加逻辑控制运算电路并外加辅助电源,设计上复杂可靠性不强;
[0007]4.简单延时导通电路没有反馈,可靠性不够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包括:
[0009]一电压输入模块,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一分离式插座,用于接收外部的一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产生的一瞬时电流;
[0010]一主回路模块,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主回路模块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断开,通过并联的一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对所述瞬时电流进行限流;
[0011]一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出端;
[0012]一负载模块,所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用于在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接收所述瞬时电流进行充电以消除所述分离式插座产生的电弧并在充电至一设定电压时输出一导通电压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导通电压控制所述主回路模块导通进入工作状态。
[0013]优选的,所述电压输入模块包括:
[0014]一负极接口,连接所述分离式插座的输入负极;
[0015]一正极接口,连接所述分离式插座的输入正极;
[0016]一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三引脚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正极接口,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负极接口;
[0017]所述负极接口和所述正极接口作为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接线端
子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三引脚作为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
[0018]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通过所述正极接口接收所述瞬时电流。
[0019]优选的,所述主回路模块为一第一回路模块,所述第一回路模块包括:
[0020]一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一栅极点;
[0021]一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并联于所述第一电容两端;
[0022]一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栅极点,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和所述旁路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旁路电阻的另一端;
[0023]一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栅极点,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0024]所述一电容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回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回路模块的输出端;
[0025]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由所述第一电阻下拉至低电平断开,通过所述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在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导通电压时控制驱动所述栅极点进行导通以进入工作状态。
[0026]优选的,所述主回路模块为第二回路模块,所述第二回路模块包括:
[0027]一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
[0028]一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所述旁路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旁路电阻的另一端;
[0029]一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
[0030]一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31]一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
[0032]一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0033]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二回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回路模块的输出端;
[0034]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由所述第三电阻上拉至高电平断开,通过所述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在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导通电压时控制驱动所述三极管导通,通过所述三极管下拉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的电平以导通所述第二场效应管进入工作状态。
[0035]优选的,所述旁路电阻为高阻值限流电阻。
[0036]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为第一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0037]一第三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回路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
[0038]一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
[0039]一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
[0040]一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地;
[0041]一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
[0042]一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43]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0044]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在接收到所述导通电压时进行导通并根据所述导通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回路模块导通。
[0045]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为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
[0046]一第四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回路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
[0047]一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
[0048]一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
[0049]一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分离式插座的灭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压输入模块,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一分离式插座,用于接收外部的一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产生的一瞬时电流;一主回路模块,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主回路模块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断开,通过并联的一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对所述瞬时电流进行限流;一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出端;一负载模块,所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用于在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接收所述瞬时电流进行充电以消除所述分离式插座产生的电弧并在充电至一设定电压时输出一导通电压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导通电压控制所述主回路模块导通进入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输入模块包括:一负极接口,连接所述分离式插座的输入负极;一正极接口,连接所述分离式插座的输入正极;一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三引脚分别连接所述正极接口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正极接口,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一引脚分别连接所述主回路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负极接口;所述负极接口和所述正极接口作为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三引脚作为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通过所述正极接口接收所述瞬时电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模块为一第一回路模块,所述第一回路模块包括:一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一栅极点;一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并联与所述第一电容两端;一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栅极点,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和所述旁路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旁路电阻的另一端;一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栅极点,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一电容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回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回路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由所述第一电阻下拉至低电平断开,通过所述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在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导通电压时控制驱动所述栅极点进行导通以进入工作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回路模块为第二回路模块,所述第二回路模块包括:
一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一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和所述旁路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旁路电阻的另一端;一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一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一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一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二回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回路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于所述插头插入所述分离式插座时由所述第三电阻上拉至高电平断开,通过所述旁路电阻传输所述瞬时电流,并在所述控制模块接收到所述导通电压时控制驱动所述三极管导通,通过所述三极管下拉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的电平以导通所述第二场效应管进入工作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电阻为高阻值限流电阻。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乐宏史建业林平
申请(专利权)人: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