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505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大像圈和高光学性能的小型且轻量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间组及最终组。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中间组与最终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对焦时,中间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第1透镜组及最终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变焦透镜满足与后焦距、焦距及最大半视角相关的预先确定的条件式。最大半视角相关的预先确定的条件式。最大半视角相关的预先确定的条件式。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可适用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例如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140142号公报
[0004]近年来,要求具有大像圈和高光学性能的小型且轻量的变焦透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大像圈和高光学性能的小型且轻量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间组及最终组,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中间组与最终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对焦时,中间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聚焦组而沿着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及最终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设为Bf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w的情况下,该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
[0007]0.35<Bfw/(fw
×
tan|ωw|)<1.5
ꢀꢀꢀ
(1)。
[0008]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2)。
[0009]0.45<Bfw/(fw
×
tan|ωw|)<1.1
ꢀꢀꢀ
(1

1)
[0010]0.5<Bfw/(fw
×
tan|ωw|)<0.85
ꢀꢀꢀ
(1

2)
[0011]在将在长焦端从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变为摄影倍率为

0.1倍的状态时的聚焦组的移动量设为Dfoct、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位置与广角端的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的差设为DpM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12]0.005<|Dfoct/DpM|<0.3
ꢀꢀꢀ
(2)。
[0013]在将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Mf、将中间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Mr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
[0014]0.3<EDMf/EDMr<1.5
ꢀꢀꢀ
(3)。
[0015]在将广角端的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广角端的最终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Bfw之和设为TLw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0016]2.5<TLw/(fw
×
tan|ωw|)<7
ꢀꢀꢀ
(4)。
[0017]优选,中间组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部分组和具有负屈光
力的后侧部分组。
[0018]在将透镜面的有效直径端处的透镜面的法线与光轴所成的角设为d、将α的单位设为度的情况下,
[0019]后侧部分组优选包括一个以上满足下述条件式(5)的面向空气的凸透镜面,
[0020]13<|α|<50
ꢀꢀꢀ
(5)。
[0021]在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或中间组的内部配置有光圈,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光圈至上述凸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St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后侧部分组的焦距设为fMrw的情况下,
[0022]后侧部分组优选包括一个以上满足下述条件式(6)的上述凸透镜面,
[0023]0.05<DStw/|fMrw|<2.5
ꢀꢀꢀ
(6)。
[0024]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前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最大像高的主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f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前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轴上边缘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fa、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后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最大像高的主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r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后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轴上边缘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ra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0025]0.08<(HMfb/HMfa)/(HMrb/HMra)<0.8
ꢀꢀꢀ
(7)。
[0026]可以构成为,对焦时,后侧部分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移动,其他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0027]可以构成为,对焦时,前侧部分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移动,其他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0028]优选,后侧部分组包括像侧的面为凸面的像侧负透镜。此时,优选,后侧部分组在比像侧负透镜更靠物体侧包括物体侧的面为凸面的物体侧负透镜。
[0029]在将前侧部分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Mff、将前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Mfr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0030]‑
1<(RMff+RMfr)/(RMff

RMfr)<1
ꢀꢀꢀ
(8)。
[0031]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像面至射出光瞳位置为止的距离设为Pexpw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
[0032]0.5<Pexpw/fw<5
ꢀꢀꢀ
(9)。
[0033]第1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包括物体侧的面为凸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将上述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1f、将上述负弯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1r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
[0034]1<(R1f+R1r)/(R1f

R1r)<6
ꢀꢀꢀ
(10)。
[0035]优选,第1透镜组包括两片以上物体侧的面为凸面的负弯月形透镜。
[0036]在将第1透镜组所包括的正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1p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优选包括一片以上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正透镜,
[0037]1.6<N1p<2.15
ꢀꢀꢀ
(11)。
[0038]在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0039]0.3<fw/|f1|<1.5
ꢀꢀꢀ
(12)。
[0040]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中间组的焦距设为fMw的情况下,上述方式的变焦透镜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中间组及最终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所述中间组与所述最终组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对焦时,所述中间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聚焦组而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最终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下的后焦距设为Bf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w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0.35<Bfw/(fw
×
tan|ωw|)<1.5
ꢀꢀꢀꢀ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将在长焦端从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变为摄影倍率为

0.1倍的状态时的所述聚焦组的移动量设为Dfoct、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长焦端下的所述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位置与广角端的所述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位置在光轴方向上的差设为DpM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0.005<|Dfoct/DpM|<0.3
ꢀꢀꢀꢀ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将所述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Mf、将所述中间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有效直径设为EDMr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0.3<EDMf/EDMr<1.5
ꢀꢀꢀꢀ
(3)。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将从广角端的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广角端的所述最终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Bfw之和设为TLw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4):2.5<TLw/(fw
×
tan|ωw|)<7
ꢀꢀꢀꢀ
(4)。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中间组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前侧部分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后侧部分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将透镜面的有效直径端处的所述透镜面的法线与光轴所成的角设为α、将α的单位设为度的情况下,所述后侧部分组包括一个以上满足下述条件式(5)的面向空气的凸透镜面:13<|α|<50
ꢀꢀꢀꢀ
(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
在所述中间组的最靠物体侧或所述中间组的内部配置有光圈,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从所述光圈至所述凸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Stw、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所述后侧部分组的焦距设为fMrw的情况下,所述后侧部分组包括一个以上满足下述条件式(6)的所述凸透镜面:0.05<DStw/|fMrw|<2.5
ꢀꢀꢀꢀ
(6)。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在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所述前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最大像高的主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f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所述前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轴上边缘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fa、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所述后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最大像高的主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rb、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广角端的所述后侧部分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轴上边缘光线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Mra的情况下,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7):0.08<(HMfb/HMfa)/(HMrb/HMra)<0.8
ꢀꢀꢀꢀ
(7)。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对焦时,所述后侧部分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移动,其他组相对于像面固定。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对焦时,所述前侧部分组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光轴移动,其他组相对于像面固定。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后侧部分组包括像侧的面为凸面的像侧负透镜。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焦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见亮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