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变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968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05
一种光学变倍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物镜组、正立镜组及目镜组。正立镜组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包括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变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光学变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今的光学变倍系统的发展趋势,除了不断朝向高倍率发展外,在相同倍率下也需具备相对较大视场,现有的光学变倍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光学变倍系统,才能同时满足高倍率及相同倍率下相对较大视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光学变倍系统无法同时满足高倍率及相同倍率下相对较大视场的需求提供一种光学变倍系统,其倍率较高、相同倍率下相对视场较大,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变倍系统,包括物镜组、正立镜组及目镜组。物镜组具有屈光力。正立镜组具有屈光力且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包括第
Ⅱ‑2‑
1透镜及第
Ⅱ‑2‑
2透镜,第
Ⅱ‑2‑
1透镜及第
Ⅱ‑2‑
2透镜胶合。第三透镜群包括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第
Ⅱ‑3‑
1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
Ⅱ‑3‑
2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胶合。目镜组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可沿着光轴移动,以使正立镜组改变放大倍率,进而使光学变倍系统改变放大倍率。物镜组、正立镜组及目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
Ⅱ‑2‑
1透镜、第
Ⅱ‑2‑
2透镜、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光学变倍系统包括物镜组、正立镜组及目镜组。物镜组具有屈光力。正立镜组具有屈光力且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包括第
Ⅱ‑2‑
1透镜及第
Ⅱ‑2‑
2透镜,第
Ⅱ‑2‑
1透镜及第
Ⅱ‑2‑
2透镜胶合。第三透镜群包括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第
Ⅱ‑3‑
2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胶合。目镜组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可沿着光轴移动,以使正立镜组改变放大倍率,进而使光学变倍系统改变放大倍率。物镜组、正立镜组及目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及第三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
Ⅱ‑2‑
1透镜、第
Ⅱ‑2‑
2透镜、第
Ⅱ‑3‑
1透镜及第
Ⅱ‑3‑
2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光学变倍系统满足以下条件:20度≤FOV
×
M
EL
≤24度;其中,FOV为光学变倍系统视场,M
EL
为正立镜组的放大倍率值。
[0006]其中目镜组包括第III

1透镜、第III

2透镜及第III

3透镜,第III

1透镜及第III

2透镜胶合,第一透镜群包括第
Ⅱ‑1‑
1透镜,第
Ⅱ‑1‑
1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平面朝向物侧及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群中的第
Ⅱ‑3‑
1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
[0007]其中物镜组包括第I

1透镜及第I

2透镜,第I

1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I

2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第I

1透镜与第I

2透镜胶合。
[0008]其中物镜组可更包括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第I

2透镜可更包括一平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为平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及一平面朝向像侧,第I

4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平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设置于第I

2透镜与正立镜组之间,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0009]其中物镜组可更包括第I

5透镜及二棱镜,第I

5透镜设置于物侧与第I

1透镜之间,第I

5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I

2透镜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此等棱镜设置于第I

2透镜与正立镜组之间。
[0010]其中物镜组可更包括第I

3透镜,第I

2透镜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平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设置于第I

2透镜与正立镜组之间。
[0011]其中物镜组可更包括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第I

2透镜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凹面朝向像侧,第I

4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凹面朝向像侧,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设置于第I

2透镜与正立镜组之间,第I

3透镜及第I

4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0012]其中目镜组具有正屈光力,正立镜组及目镜组的组合具有负屈光力,第III

1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第III

2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第III

3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光学变倍系统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条件:

10≤R
101
/TTL
EYE


5;1≤R
10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镜组,该物镜组具有屈光力;正立镜组,该正立镜组具有屈光力,该正立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以及第三透镜群;以及目镜组,该目镜组具有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其中该第二透镜群包括第
Ⅱ‑2‑
1透镜以及第
Ⅱ‑2‑
2透镜,该第
Ⅱ‑2‑
1透镜以及该第
Ⅱ‑2‑
2透镜胶合;其中该第三透镜群包括第
Ⅱ‑3‑
1透镜以及第
Ⅱ‑3‑
2透镜,该第
Ⅱ‑3‑
1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该第
Ⅱ‑3‑
2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
Ⅱ‑3‑
1透镜以及该第
Ⅱ‑3‑
2透镜胶合;其中该第二透镜群以及该第三透镜群可沿着光轴移动,以使该正立镜组改变放大倍率,进而使该光学变倍系统改变放大倍率;其中该物镜组、该正立镜组以及该目镜组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第一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以及该第三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第
Ⅱ‑2‑
1透镜、该第
Ⅱ‑2‑
2透镜、该第
Ⅱ‑3‑
1透镜以及该第
Ⅱ‑3‑
2透镜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2.一种光学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镜组,该物镜组具有屈光力;正立镜组,该正立镜组具有屈光力,该正立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以及第三透镜群;以及目镜组,该目镜组具有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其中该第二透镜群包括第
Ⅱ‑2‑
1透镜以及第
Ⅱ‑2‑
2透镜,该第
Ⅱ‑2‑
1透镜以及该第
Ⅱ‑2‑
2透镜胶合;其中该第三透镜群包括第
Ⅱ‑3‑
1透镜以及第
Ⅱ‑3‑
2透镜,该第
Ⅱ‑3‑
2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
Ⅱ‑3‑
1透镜以及该第
Ⅱ‑3‑
2透镜胶合;其中该第二透镜群以及该第三透镜群可沿着光轴移动,以使该正立镜组改变放大倍率,进而使该光学变倍系统改变放大倍率;其中该物镜组、该正立镜组以及该目镜组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第一透镜群、该第二透镜群以及该第三透镜群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第
Ⅱ‑2‑
1透镜、该第
Ⅱ‑2‑
2透镜、该第
Ⅱ‑3‑
1透镜以及该第
Ⅱ‑3‑
2透镜沿着该光轴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光学变倍系统满足以下条件:20度≤FOV
×
M
EL
≤24度;其中,FOV为该光学变倍系统的视场,M
EL
为该正立镜组的放大倍率值。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目镜组包括第III

1透镜、第III

2透镜以及第III

3透镜;该第III

1透镜以及该第III

2透镜胶合;该第一透镜群包括第
Ⅱ‑1‑
1透镜,该第
Ⅱ‑1‑
1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平面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凸面朝向该像侧;该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屈光力;以及该第三透镜群中的该第
Ⅱ‑3‑
1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物镜组包括:第I

1透镜;以及第I

2透镜;其中该第I

1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该像侧;其中该第I

2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其中该第I

1透镜与该第I

2透镜胶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物镜组更包括第I

3透镜以及第I

4透镜,其中:该第I

2透镜更包括一平面朝向该像侧;该第I

3透镜为平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平面朝向该像侧;该第I

4透镜为平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沅汎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