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468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采用复式结构紧密布置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体,使相邻单元共用一套功能部件,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有:蒸汽固体蓄热单元、支撑平台、集汽罐、凝水罐、汽包、换热器等,蒸汽固体蓄热单元由固体蓄热体和换热部件构成,两个或以上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可依托支撑平台阵列安装成一个整体。固体蓄热体是烧结砖的砌筑结构,按横向或竖向依次顺序排列过热蒸汽蓄热体、饱和蒸汽蓄热体、冷凝水蓄热体的组合体,分别吸收蒸汽的过热段、饱和段及冷凝段的热能,实现较大蓄热能力;并在放热时,将高温水通过本固体蓄热装置逐级加热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热蒸汽,供用户使用,实现精准节能。实现精准节能。实现精准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固体蓄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节省能源的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热电厂和热源厂安装蒸汽固体蓄热系统,主要是解决燃煤、燃气锅炉因炉膛燃烧腔体的内热辐射惯性,蒸汽的出力不能快速减少跟用户的需求不匹配,同时锅炉还存在过低的蒸汽输出状态热效率降低和易发生锅炉稳燃事故。利用蒸汽固体蓄热系统存储锅炉过剩的蒸汽,在蒸汽使用峰期释放输出是节省能源,防止能源浪费的较好办法。另外,安装蒸汽固体蓄热系统需要占用厂区的场地,如果没有较大的建筑用地,就不能安装较大蓄热能力的蒸汽固体蓄热设备,因此将大大影响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采用复式结构紧密布置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体,使相邻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共用一套功能部件,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效果。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它包括有:蒸汽固体蓄热单元、支撑平台、集汽罐、凝水罐、汽包、换热器、循环风机、阀门、连接管,其特征在于:蒸汽固体蓄热单元由固体蓄热体和换热部件构成,两个或以上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可依托支撑平台阵列安装成一个整体;所述固体蓄热体是以烧结砖为材料的砌筑结构,在砌筑结构的胶泥中水平布置有金属导热网,并是按横向或竖向依次顺序排列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及冷凝水固体蓄热体的组合体,该组合体的周边及顶部均设置有保温层;其中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内部设置有带两端口水平布置的蛇形,且能承受高温高压蒸汽的过热蒸汽换热管道,其中过热蒸汽换热管道A端口与汽包相连接,过热蒸汽换热管道B端口与过热蒸汽输入输出管道连接;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内设置有与循环风道相联通,阵列分布的左风道通孔和右风道通孔,在左、右风道通孔的分界处竖立有由金属板或耐火隔墙制成的挡风隔板;冷凝水固体蓄热体内部设置有带两端口水平布置的蛇形,且能承受高温高压热水的冷凝水换热管道,其中冷凝水管道C端口经凝水控制阀与换热器下端口连接,冷凝水管道D端口与凝水罐连接;所述换热部件由换热器,汽包,集汽罐,循环风机,循环风道构成,其中循环风道是由循环风机为起始点,依次连接鼓风道,外均风罩,右风道通孔,回风腔,左风道通孔,内均风罩,换热器,循环风机构成的空气循环闭合回路;在回风腔内还设置有用于减小循环空气在循环风道中阻力的导风板;所述汽包是设置在集汽罐顶端,用于连接饱和蒸汽输出口和连接下方竖向相邻两列蒸汽固体蓄热单元中各过热蒸汽换热管道A的金属压力容器;所述凝水罐顶部与水平连管连接,水平连管上还设有自动排气阀和手动排气阀;所述的支撑平台包括基础、平台立梁、平台。
[0005]本技术包括:所述的换热器是具有通过空气作为循环导热介质,向饱和蒸汽
固体蓄热体释放蒸汽相变热能及吸收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释放产生饱和蒸汽热能,阵列分布的耐压耐高温金属翅片管构件;换热器的上端口经集汽控制阀连接集汽罐,下端口经凝水控制阀与冷凝水管道C端口连接。
[0006]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凝水罐、集汽罐为耐热金属制成的圆柱形压力容器。
[0007]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循环风机是变频风机,是能够控制循环风道内热空气流动方向、流量的装置。
[0008]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调节向固体蓄热体释放蒸汽热能过程和控制从固体蓄热体提取热能加热换热器内的高温水制取饱和蒸汽过程可以实现每个蒸汽固体蓄热单元的独立精细控制,从而实现了精准节能。利用有限的占地可以安装具有较大蓄热能力的蒸汽固体蓄热设备。各固体蓄热体分别存储蒸汽的过热段、饱和段及冷凝段的热能,实现较大蓄热能力;并在放热时,将高温水通过本固体蓄热装置逐级加热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热蒸汽,供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侧向结构示意简图;
[0010]图2是本技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简图;
[0011]图3是本技术图2的三种类型固体蓄热体竖向排布结构示意简图;
[0012]图4是本技术图2的三种类型固体蓄热体横向排布结构示意简图;
[0013]图5是本技术的一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结构的示意简图;
[0014]图6是本技术图5的三种类型固体蓄热体竖向排布结构示意图;
[0015]图7是本技术图5的三种类型固体蓄热体横向排布结构示意图;
[0016]图8是本技术图5的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9是本技术中蛇形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主要部件说明:1、基础,2、平台立梁,3、平台,4、固体蓄热体,4

0、保温层,4

1、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4

2、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4

3、冷凝水固体蓄热体,5、凝水罐,6、汽包,7、集汽罐,8、换热器,9、循环风机,10、鼓风道,11、集汽控制阀,11

1、凝水控制阀,12、过热蒸汽换热管道,12

1、过热蒸汽换热管道A端口,12

2、过热蒸汽换热管道B端口,13、右风道通孔,13

1、左风道通孔,14、冷凝水换热管道,14

1、冷凝水管道C端口,14

2、冷凝水管道D端口,15、隔板,16、回风腔,16

1、内均风罩,16

2、外均风罩,17、饱和蒸汽输出管,18、导风板,19、金属导热网,20、过热蒸汽输入输出管道,21、冷凝水输入输出管道,22、压力调节阀,23、蓄热蒸汽控制阀,23

1、放热蒸汽控制阀,23

2、冷凝水控制阀,23

3、补水控制阀,24、过热蒸汽输入口,25、高温冷凝水出口,26、压力水入口,27、过热蒸汽输出口,28、水平连管,29、自动排气阀,30、手动排气阀。
[0019]本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案例的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根据这一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以下说明仅作为示范和解释,并不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21]实例1
[0022]如图1~ 8所示,图中包括有基础1,平台立梁2,平台3,固体蓄热体4,保温层4

0,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4

1,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4

2,冷凝水固体蓄热体4

3,凝水罐5,汽包6,集汽罐7,换热器8,循环风机9,鼓风道10,集汽控制阀11,凝水控制阀11

1,过热蒸汽换热管道12,过热蒸汽换热管道A端口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式结构蒸汽固体蓄热装置,它包括有:蒸汽固体蓄热单元、支撑平台、集汽罐、凝水罐、汽包、换热器、循环风机、阀门、连接管,其特征在于:蒸汽固体蓄热单元由固体蓄热体和换热部件构成,两个或以上的蒸汽固体蓄热单元可依托支撑平台阵列安装成一个整体;所述固体蓄热体是以烧结砖为材料的砌筑结构,在砌筑结构的胶泥中水平布置有金属导热网,并是按横向或竖向依次顺序排列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及冷凝水固体蓄热体的组合体,该组合体的周边及顶部均设置有保温层;其中过热蒸汽固体蓄热体内部设置有带两端口水平布置的蛇形,且能承受高温高压蒸汽的过热蒸汽换热管道,其中过热蒸汽换热管道A端口与汽包相连接,过热蒸汽换热管道B端口与过热蒸汽输入输出管道连接;饱和蒸汽固体蓄热体内设置有与循环风道相联通,阵列分布的左风道通孔和右风道通孔,在左、右风道通孔的分界处竖立有由金属板或耐火隔墙制成的挡风隔板;冷凝水固体蓄热体内部设置有带两端口水平布置的蛇形,且能承受高温高压热水的冷凝水换热管道,其中冷凝水管道C端口经凝水控制阀与换热器下端口连接,冷凝水管道D端口与凝水罐连接;所述换热部件由换热器,汽包,集汽罐,循环风机,循环风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新赵士尧朱宇辉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世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