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4096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包括外盖组件、麦克风组件、音箱组件、手柄组件、控制主板、灯光组件以及电池,所述外盖组件位于手柄组件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音箱组件卡合,所述麦克风组件固定安装于手柄组件内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音箱组件位于手柄组件的靠顶部位置。该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麦克风组件通过多级减振支架安排在音箱组件上,音箱组件由一个喇叭与低音辐射器(简称:PR)组成,PR与喇叭对立面放置,抵消喇叭产生的振动;喇叭与音头的连接面增加一块反射片,此反射片与喇叭前上腔形成谐振音腔,能够增加低音且改变喇叭指向性向下前侧发声,避免啸叫产生。避免啸叫产生。避免啸叫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


[0001]本技术涉及音箱、麦克风
,具体为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

技术介绍

[0002]手持式K歌麦克风或K歌音箱,具有传统音箱的音乐功能、KTV效果的麦克风功能以及直播功能,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非常高,把它当成随身或随车携带必带品。但现有产品均不带灯光照明、氛围律动、及陪睡功能,不同场景使用时要携带不同的产品,这违背了人们对生活便利性追求,且多种类的产品必产生更多的原材料及资源消耗,这与国家要求的“数量转质量”及“节能环保”发展方向不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为增加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及实用性,通过创新设计实现:高品质音箱播放、K歌、录歌、无线车载连接、智能灯光、陪睡等功能于一体,给视觉与听觉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效果,符合现代人们对简便智能的追求,且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包括外盖组件、麦克风组件、音箱组件、手柄组件、控制主板、灯光组件以及电池,所述外盖组件位于手柄组件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音箱组件卡合,所述麦克风组件固定安装于固定安装于音箱组件内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音箱组件位于手柄组件的靠顶部位置,所述灯光组件位于手柄组件顶部的前后两侧且与音箱组件卡合,所述电池固定安装于控制主板的一侧,且控制主板和电池均位于手柄组件底部开设的放置槽内。
[0005]优选的,所述外盖组件为U形塑胶壳,且外盖组件骨架两侧与顶部均设有透气孔,保证声音的拾取与发出,表面粘贴布料起到装饰及吸收杂音的作用,顶部内侧与咪头之间设置有一层海绵,用于缓冲气流,消除爆音现象,U形塑胶壳两边的内侧设有卡位与音箱上面的卡位匹配,减少螺丝实用,简化装配方式,从而提高效率。
[0006]优选的,所述灯光组件由灯光板与外部的导光件组成,灯光板与控制主板电连接,导光件与灯光板的空距为0

30mm,这个距离最好的保证灯光的散射无灯心颗粒感与均匀度,灯光板受控制主板可产生多种灯效如:声音律动、烟花氛围、单色照明等。智能灯光在于,可通过主板控制或APP或AI语音,对灯光的模式、亮度、开启与关闭时间设定,尤其在床头陪睡时特别实用。
[0007]优选的,所述麦克风组件由音头与减震支架组成,音头通过线与灯光板和控制主板电连接,减震支架隔离喇叭的声音传导,消除啸叫产生。
[0008]减震支架由柔软材料制成,包含但不限定:外形、形态(圈状、弹波状、多环或多圈)、支架固定方式、材质(硅胶、橡胶、TPU、海绵)等。
[0009]优选的,所述音箱组件由音箱前壳、音箱后壳、喇叭、PR以及反射片组成,所述喇叭固定安装在音箱前壳的一侧,所述喇叭的T铁面贴有减震片,所述减震片与音箱后壳过盈连
接,所述喇叭与PR均通过两侧及入部设置的卡槽与外盖组件卡合连接,且反射片粘贴在音箱前壳的一侧,反射片遮挡面积占据喇叭的1%

80%,反射板与喇叭间的距离在1

80mm,在喇叭正面形成谐振音腔、不同比例反射面积及距离改变补偿频率及指向性;反射片可以是粘贴形态也可以是音箱壳模具直出。反射片也可以是粘在外盖组件上面或外盖组件成型出来,只要是喇叭正前方面设置有谐振音腔均受本专利保护。
[0010]优选的,所述手柄组件上部为U形叉状,且其顶部内侧设置有引导条,用于引导音箱组件装载,手柄组件中部瘦腰形态直径在20

50mm之间,利于手握舒适感;手柄组件下部为圆方形内空,其中一面设置有控制按键,内部放置电池及控制主板;手柄组件底部留有孔位,使用主板与外部连接(充电、耳机、录音、直播等),且预留底座适配接口,能与连接底座使用,实现充电、双向控制功能。
[0011]优选的,所述控制主板由MCU、DSP、充电管理、放大器、按键开关、无线发射模组及周边元件安装在PCB板上,可实现:BT、灯控制、麦克风放大、音效处理、无线输出、耳机输出、录音输出、有线输入、充电、喇叭驱动等功能。
[0012]优选的,所述电池与控制主板电连接,控制主板为其提供电能充电及过放过充保护,电池给控制主板提供整个产品的电能供给。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麦克风组件通过多级减振支架安排在音箱组件上,音箱组件由一个喇叭与低音辐射器(简称:PR)组成,PR与喇叭对立面放置,抵消喇叭产生的振动;喇叭与音头的连接面增加一块反射片,此反射片与喇叭前上腔形成谐振音腔,能够增加低音且改变喇叭指向性向下前侧发声,避免啸叫产生;音箱的另外两侧为发光板,发光板由箱体自带凹槽卡住固定,外面导光件扣在手柄上部,音箱通过导轨方式与手柄组件连接,音箱与手柄组件上部被外盖组件扣在一起,手柄的中部呈瘦腰状,增加手握体验感;手柄下部为圆方形内空,内部放置有电池及控制主板,表面安装的控制按键,将麦克风音箱与灯光结合,最简化的装配设计结合音箱的外腔补偿与导向设计,使产品拥有更好的音质、性价比、且无啸叫。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爆炸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音箱组件第一爆炸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音箱组件第二爆炸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第一立体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第二立体示意图。
[0019]图中:1、外盖组件;2、麦克风组件;3、音箱组件;4、手柄组件;5、控制主板;6、灯光组件;7、电池;8、音箱前壳;9、音箱后壳;10、反射片;11、喇叭;12、减震片;13、PR。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包括外盖组件1、麦克风组件2、音箱组件3、手柄组件4、控制主板5、灯光组件6以及电池7,外盖组件1位于手柄组件4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音箱组件3卡合,外盖组件1为U形塑胶壳,且外盖组件1骨架两侧与顶部均设有透气孔,保证声音的拾取与发出,表面粘贴布料起到装饰及吸收杂音的作用,顶部内侧与咪头之间设置有一层海绵,用于缓冲气流,消除爆音现象,U形塑胶壳两边的内侧设有卡位与音箱上面的卡位匹配,减少螺丝实用,简化装配方式,从而提高效率,麦克风组件2固定安装于手柄组件4内顶部的中间位置,麦克风组件2由音头与减震支架组成,音头通过线与灯光板和控制主板5电连接,减震支架隔离喇叭11的声音传导,消除啸叫产生,音箱组件3位于手柄组件4的靠顶部位置,音箱组件3由音箱前壳8、音箱后壳9、喇叭11、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包括外盖组件(1)、麦克风组件(2)、音箱组件(3)、手柄组件(4)、控制主板(5)、灯光组件(6)以及电池(7),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组件(1)位于手柄组件(4)顶部的左右两侧且与音箱组件(3)卡合,所述麦克风组件(2)固定安装于音箱组件(3)内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音箱组件(3)位于手柄组件(4)的靠顶部位置,所述灯光组件(6)位于手柄组件(4)顶部的前后两侧且与音箱组件(3)卡合,所述电池(7)固定安装于控制主板(5)的一侧,且控制主板(5)和电池(7)均位于手柄组件(4)其中一面设置的控制按键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组件(1)为U形塑胶壳,且外盖组件(1)骨架两侧与顶部均设有透气孔,U形塑胶壳两边的内侧设有卡位与音箱组件(3)上的卡位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灯麦克风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组件(6)由灯光板与外部的导光件组成,灯光板与控制主板(5)电连接,导光件与灯光板的空距为0

3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祥董文君郭胜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麦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