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闭球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2559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包括:可吸收的球囊体,其内设置有内腔,该内腔具有开口;可吸收的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活塞包括塞体和断裂件,所述断裂件能够断裂;以及输送导管,与所述活塞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封闭球囊结构,通过输送导管通过断裂件,使塞体封闭球囊体的开口,并使断裂件发生断裂,从而使输送导管与球囊体分离,最终使球囊体成为一个自封闭且独立的球囊体。且球囊体和活塞均是由可吸收的材料制成,使之可被人体吸收且无害,从而无需将球囊体从人体内取出,可以减少组织之间的磨损或粘连,以及降低球囊对人体的伤害。人体的伤害。人体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封闭球囊结构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关于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球囊大部分都是与导管相连接,在微创手术中在体内形成空腔后随导管撤出人体,后在人体内植入支架或者填充骨水泥等处理过程。但是该结构治疗结束后,还需要经过对球囊放气,然后将其从人体内取出,过程繁琐,且取出过程中,球囊还可能会与人体内的组织或者关节发生摩擦,对人体造成伤害。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其能够使球囊留在人体内,并能够被人体所吸收,降低球囊对人体的伤害。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包括:可吸收的球囊体,其内设置有内腔,该内腔具有开口;可吸收的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活塞包括塞体和断裂件,所述断裂件能够断裂;以及输送导管,与所述活塞相连接。
[000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导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所述活塞相连接,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
[000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断裂件包括连接部和断裂部,所述断裂部能够断裂,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管相连接,所述断裂部与所述塞体相连接。
[000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断裂部沿所述输送导管的径向方向的内径小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输送导管的径向方向的内径。
[00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套设在断裂件上,且所述内管与所述连接部之间为过盈配合。
[001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环绕于所述断裂部处设置有凹陷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连接部卡接连接。
[00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内设有中空腔,所述内管外还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卡接部之间设置有充气孔,该充气孔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技术的自封闭球囊结构,通过输送导管通过断裂件,使塞体封闭球囊体的开口,并使断裂件发生断裂,从而使输送导管与球囊体分离,最终使球囊体成为一个自封闭且独立的球囊体。且球囊体和活塞均是由可吸收的材料制成,使之可被人体吸收且无害,从而无需将球囊体从人体内取出,可以减少组织之间的磨损或粘连,以
及降低球囊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的剖面图;
[0015]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在第二状态下的剖面图;
[0016]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在第三状态下的剖面图。
[0017]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18]1、球囊体;11、内腔;12、开口;2、活塞;21、塞体;22、断裂件;221、连接部;222、断裂部;3、输送导管;31、内管;311、卡接部;312、充气孔;313、中空腔;314、密封圈;32、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0]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包括球囊体1、活塞2以及输送导管3。
[0022]球囊体1和活塞2均由可吸收材料制成。例如可吸收材料可以为聚乙醇酸、聚乳酸、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碳酸酯、聚磷酸酯、聚氨基酸、聚酸酐以及聚膦腈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可吸收材料还可以为其他材料,只要对人体无害且可被人体吸收即可。可吸收的球囊体1和活塞2可以使其在留在人体后,经一段时间后被人体吸收,而无需将球囊体1取出。
[0023]球囊体1内设置有内腔11。该内腔11内可以填充有气体,使球囊体1膨胀,起到驱使人体组织分离的作用。内腔11具有一个开口12,可以通过开口12向内腔11进行充气。
[0024]活塞2包括塞体21和断裂件22,断裂件22可以与输送导管3相连接。输送导管3可以与球囊体1相连接,在自封闭球囊结构使用时,如图1所示,活塞2位于内腔11内,输送导管3穿过开口12而部分位于该内腔11内。然后输送导管3带动球囊体1以及活塞2移动至体内的指定位置处,即需要分离的体内组织或者体内关节处,然后通过输送导管3向内腔11内充气。充气完成后,输送导管3从内腔11内退出,并带动塞体21封闭球囊体1的开口12,并使断裂件22发生断裂,从而使输送导管3与球囊体1分离,最终使塞体21、球囊体1以及部分断裂件22成为一个自封闭且独立的球囊结构,如图3所示。
[0025]输送导管3可以为不锈钢材质的。使输送导管3具备一定的刚性和硬度,相比于活塞2,其硬度和强度更高。因此,在输送导管3从内腔11内退出时,输送导管3可以使断裂件22发生断裂,输送导管3自身则不会发生断裂或损坏。
[0026]输送导管3可以包括内管31和外管32,外管32套设内管31外。内管31可以在外管32内做沿轴向相对滑动运动。内管31可以与球囊体1以及断裂件22相连接,外管32则是可以在输送导管3从内腔11内退出时,与球囊体1相抵持,从而使内管31从球囊体1的开口12的地方退出,并带动活塞2的塞体21封闭开口12,且提供给内管31足够的抵持力,产生足够的应力
使断裂件22发生断裂。
[0027]断裂件22可以包括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221和断裂部222。连接部221与内管31相连接,断裂部222则与塞体21相连接。
[0028]在一实施例中,断裂部222被构造成沿输送导管3的径向方向的内径小于连接部221沿输送导管3的径向方向的内径。整个断裂件22在输送导管3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可以为T型。断裂部222的内径小,使之更容易发生断裂。
[0029]内管31套设在断裂件22上,且内管31与连接部221之间为过盈配合。使输送导管3可以带动断裂件22以及活塞2运动。
[0030]内管31环绕于断裂部222处设置有凹陷的卡接部311,卡接部311与连接部221卡接连接。可以使内管31在退出内腔11时,可以对断裂件22产生足够的拉扯力,使之的断裂部222发生断裂。
[0031]内管31内设有中空腔313,内管31外还套设有密封圈314,内管31位于密封圈314与卡接部311之间设置有充气孔312,该充气孔312与中空腔313相连通。使输送导管3可以对球囊体1进行充气。密封圈314可以起到在充气的过程中使内腔11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封闭球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吸收的球囊体,其内设置有内腔,该内腔具有开口;可吸收的活塞,设置于所述内腔内,所述活塞包括塞体和断裂件,所述断裂件能够断裂;以及输送导管,与所述活塞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所述活塞相连接,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裂件包括连接部和断裂部,所述断裂部能够断裂,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管相连接,所述断裂部与所述塞体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封闭球囊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兴倪文龙周丹丹吴顺顺方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尚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