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定位双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2301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刺定位双针,包括第一针管及第二针管,第一针管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通道,第二针管通过贯穿通道穿置于第一针管内并可沿第一针管的轴向移动,第一针管的尾端设有斜切的刃口,第一针管为刚性结构,第二针管为柔性的可塑形结构,第一针管的尾端具有过渡的弯曲结构,第二针管末端从弯曲结构出来呈弯曲设置,第二针管的末端借由弯曲设置而具有一穿刺角度范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操作简便,穿刺次数少,摄片次数少,能够提高穿刺准确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还具有普适性,可对全脊柱进行靶向穿刺,不受脊柱结构不同的限制。不受脊柱结构不同的限制。不受脊柱结构不同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刺定位双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刺定位双针。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治疗各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是应用Joimax系统自带穿刺针进行穿刺定位并建立工作通道,具体方法如下:
[0003]将18号穿刺针自进针点沿术前标记的穿刺线缓慢进针,一般穿刺针进入体内10cm时透视腰椎正侧位片,确定穿刺针的方向和位置,根据透视结果反复微调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直到穿刺针到达目标靶点位置,位置满意后行椎间盘造影。沿18号穿刺针插入导丝,着导丝退出18号穿刺针,导丝保留在原位。用锋利的小手术刀在进针点皮肤切开一个大约8mm的切口。沿着导丝向小关节方向插入带有绿色标记的导杆。在导杆外沿着导杆逐级放套管向外扩张软组织。沿着套管放置环锯,去掉小关节远端增生的骨质,扩大椎间孔。因此,通过环锯切掉部分上关节突扩大椎间孔远端。使用环锯前后用C型臂上下、水平从前后和侧面确定器械和环锯顶端的位置。环锯的最前端不能超过中线,容易损伤硬膜囊或脊神经。
[0004]向椎间孔及突出椎间盘的靶向穿刺是TESSYS技术中建立工作通道的难点之一,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腰椎间孔较狭小,常规穿刺针的可调控范围小,对于精准穿刺有一定难度,穿刺不佳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0005](1)常需行椎间孔成形术,增加损伤和脊柱失稳风险:THESSYS技术在建立工作通道过程中大部分需行椎间孔成形术以拓宽路径,即穿刺针直接穿刺到突出物部位,置入导丝,沿导丝置入第一级导杆,依次置入第一级扩张管和环锯,环锯头端位于距椎弓根内侧缘l~2mm处固定导丝,退出环锯、扩张管和导杆;同法依次置入第二级扩张系统和第三级扩张系统扩大椎间孔。椎间孔成形术需较高的手术操作经验和技巧,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易损伤神经根和硬脊膜;Choi等报道椎间孔成形术后出现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烧灼样痛的发生率为8%,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脊柱失稳风险。
[0006](2)增加手术损伤风险:穿刺定位为TESSYS技术的核心内容,然而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学习曲线陡直,穿刺定位精确度要求高。由于穿刺安全空间狭小、解剖结构遮挡以及初学者的三维立体感差和手术不熟练等原因,往往导致穿刺定位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和增加脊神经损伤风险。Sencer 研究发现,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中神经根损伤率为3.1%,脑脊液漏发生率为3.7%,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
[0007](3)增加医患双方的辐射暴露危害:传统方法经皮脊柱内镜定位和穿刺全程需要X线透视,反复透视既增加手术时间和医护人员及患者辐射暴露。有研究表明,高剂量辐射可以诱发肿瘤、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低剂量辐射暴露与肿瘤、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如何降低辐射暴露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
[0008]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够减少X线透射、降低手术损伤及提高穿刺的精确度的穿刺定位双针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X线透射、降低手术损伤及提高穿刺的精确度的穿刺定位双针。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包括第一针管及第二针管,所述第一针管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通道,所述第二针管通过所述贯穿通道穿置于所述第一针管内并可沿所述第一针管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针管的尾端设有斜切的刃口,所述第一针管为刚性结构,所述第二针管为柔性的可塑形结构,所述第一针管的尾端具有过渡的弯曲结构,所述第二针管末端从所述弯曲结构出来呈弯曲设置,所述第二针管的末端借由所述弯曲设置而具有一穿刺角度范围。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借助第一针管进行初次穿刺定位,利用第一针管的刚性结构,可先确认靶点的大致方向;再通过第二针管穿置于第一针管后,第一针管的弯曲结构可将第二针管塑形,第二针管从第一针管的末端出来后呈弯曲状,使用时,轴向旋转第一针关,以使得弯曲结构随之旋转,从而可调节第二针管的穿刺角度方向,从而进行二次定位,从而可精确地找到靶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操作简便,穿刺过程快捷,穿刺次数少,摄片次数少,容错率高,能够提高穿刺准确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可降低经皮脊柱内镜穿刺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利于经皮脊柱内镜的推广应用;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还具有普适性,可对全脊柱进行靶向穿刺,不受脊柱结构不同的限制。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针管包括第一针管本体及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固定地套接于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首端。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长度为17

20cm,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外径为 1.6mm。
[0014]较佳地,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长度为18cm。
[0015]较佳地,所述第二针管包括第二针管本体及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固定地套接于所述第二针管本体的首端。
[0016]较佳地,所述第二针管本体的长度为20

24cm,所述第二针管本体的外径为 0.7mm。
[0017]较佳地,所述第二针管本体的长度为22cm。
[0018]较佳地,所述弯曲结构的相对水平面弯曲的角度为10
°‑
20
°

[0019]较佳地,所述第二针管的穿刺角度的范围为在20
°‑
40
°
的圆锥角内。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的末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之第一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之第二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之穿刺范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
作进一步说明。
[0025]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穿刺定位双针100包括第一针管1及第二针管2,第一针管1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通道11,第二针管2通过贯穿通道 11穿置于第一针管1内并可沿第一针管1的轴向移动。第一针管1的尾端设有斜切的刃口12,用于穿刺组织,第一针管1为刚性结构,第二针管2为柔性的可塑形结构,第一针管1的尾端具有过渡的弯曲结构13,第二针管2的末端从弯曲结构13出来呈弯曲设置,第二针管2的末端借由弯曲设置而具有一穿刺角度范围α。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针管1用于穿刺硬膜外,第二针管2用于穿刺蛛网膜下腔。借助第一针管1为刚性,能够应用于较长距离的软组织的穿刺过程,能够很好地控制穿刺的方向,作为初步定位,再利用可塑性结构的第二针管2穿过第一针管1的末端,第二针管2经过弯曲结构13后被弯曲结构13塑型而呈弯曲状的露出于第一针管1外,从而具备二次穿刺的方向调整功能,不仅能够增加穿刺的容错率,还可全方位到达各类型目标靶点。更具体地,如下:
[0026]请参阅图1及图4,弯曲结构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定位双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针管及第二针管,所述第一针管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贯穿通道,所述第二针管通过所述贯穿通道穿置于所述第一针管内并可沿所述第一针管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针管的尾端设有斜切的刃口,所述第一针管为刚性结构,所述第二针管为柔性的可塑形结构,所述第一针管的尾端具有过渡的弯曲结构,所述第二针管末端从所述弯曲结构出来呈弯曲设置,所述第二针管的末端借由所述弯曲设置而具有一穿刺角度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定位双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管包括第一针管本体及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固定地套接于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首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定位双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长度为17

20cm,所述第一针管本体的外径为1.6mm。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穿刺定位双针,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张志海邹亿城植钟贵李志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