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217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其使得所有的托盘同步升降作业,且降低了制作成本。其包括:工作台;下部座体;所述工作台上自前而后设置有上料工位、若干加工工位;所述下部座体对应于每个加工工位的位置的正下方设置有顶杆,所述工作台对应于每个顶杆设置有贯穿孔,所述顶杆的上部固设有托盘,所述托盘的上表面未工作状态时不高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设置,每个顶杆的底部支承有托盘凸轮,所有工作工位所对应的托盘凸轮连接同一根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支承于所述下部座体,所述驱动转轴的输入端连接托罐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顶杆的底部侧凸形成侧凸环,所述顶杆的外周还套设有固定套。周还套设有固定套。周还套设有固定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包装罐制造的
,具体为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包装罐或对应的盖体在进行制作时,通过步进的抱罐或抱盖的夹爪设备步进输送产品,在产品运行到位后,每个对应的工位位置设置对应的托盘,每个工位的托盘下方设置有顶升机构,现有的顶升机构为气缸,在实际运行时,由于需要每个工位同步作业,而不同工位的气缸独立升降布置,故会产生不同步的情况,进而耽误生产;且由于每个工位均需要设置气缸,其结构复杂,增加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其使得所有的托盘同步升降作业,且降低了制作成本。
[0004]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05]工作台;
[0006]下部座体;
[0007]所述工作台上自前而后设置有上料工位、若干加工工位;
[0008]所述下部座体对应于每个加工工位的位置的正下方设置有顶杆,所述工作台对应于每个顶杆设置有贯穿孔,所述顶杆的上部固设有托盘,所述托盘的上表面未工作状态时不高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设置,每个顶杆的底部支承有托盘凸轮,所有工作工位所对应的托盘凸轮连接同一根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支承于所述下部座体,所述驱动转轴的输入端连接托罐伺服电机的输出端;
[0009]所述顶杆的底部侧凸形成侧凸环,所述顶杆的外周还套设有固定套,所述顶杆相对于固定套升降动作,所述固定套固设于所述下部座体的上板的对应下表面,所述固定套和侧凸环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驱动顶杆在托盘凸轮处于下降位置时、顶杆的向下复位作业。
[0010]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11]上料工位、若干加工工位所对应的相邻工位之间原料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相同,确保送料准确可靠;
[0012]若干加工工位顺次为预卷工位、卷线工位、刻筋工位、缩口工位,所述预卷工位设置有预卷工装,所述卷线工位设置有卷线工装,所述刻筋工位设置有刻筋工装,所述缩口工位设置有缩口工装;
[0013]所述工作台的对应于托盘的位置设置有内凹槽,所述托盘未工作状态下内置于所述内凹槽内;
[0014]所述顶杆的底部还固设有下凸的转动支承轮,所述支承轮的下部部分支承于所述托盘凸轮的上表面,确保不会发生磨损;
[0015]所述固定套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内凹定位针,所述顶杆的高度方向对应于内凹定位针的区域设置有内凹导向槽,所述内凹导向槽限定顶杆的高度方向升降位置,确保不会发生过渡升降。
[0016]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后,产品通过每个工位上成对的抱爪或推爪送到工作台的各个工作工位的位置,送到的时候托罐伺服电机动作将产品通过顶杆顶升托盘,托盘支承产品升起,使得产品脱离推爪或抱爪上升,之后推爪或抱爪顺利复位,各个工作工位加工完成后,托罐伺服电机动作使得产品再次支承于托盘、托盘支承于工作台,复位弹簧驱动顶杆在托盘凸轮处于下降位置时、顶杆的向下复位作业,其使得所有的托盘同步升降作业,且降低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单根顶杆的安装局部放大图;
[0019]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20]工作台10、内凹槽11、下部座体20、上板21、上料工位30、顶杆40、侧凸环41、内凹导向槽42、托盘50、托盘凸轮60、驱动转轴70、托罐伺服电机80、固定套90、定位环91、内凹定位针92、复位弹簧100、预卷工位 110、卷线工位120、刻筋工位130、缩口工位140、支承轮1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见图1、图2,其包括工作台10、下部座体20;工作台10上自前而后设置有上料工位30、若干加工工位;下部座体20对应于每个加工工位的位置的正下方设置有顶杆40,工作台10对应于每个顶杆 40设置有贯穿孔,顶杆40的上部固设有托盘50,托盘50的上表面未工作状态时不高于工作台10的上表面设置,每个顶杆40的底部支承有托盘凸轮60,所有工作工位所对应的托盘凸轮60连接同一根驱动转轴70,驱动转轴70支承于下部座体20,驱动转轴70的输入端连接托罐伺服电机80的输出端;
[0022]顶杆40的底部侧凸形成侧凸环41,顶杆40的外周还套设有固定套90,顶杆40相对于固定套90升降动作,固定套90固设于下部座体20的上板21 的对应下表面,固定套90和侧凸环4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0,复位弹簧 100驱动顶杆40在托盘凸轮60处于下降位置时、顶杆40的向下复位作业。
[0023]具体实施时,固定套的下部外周设置有定位环91,复位弹簧100位于定位环91和侧凸环41之间、且套装于固定套90和顶杆40的对应外周设置;
[0024]上料工位20、若干加工工位所对应的相邻工位之间原料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相同,确保送料准确可靠;
[0025]若干加工工位顺次为预卷工位110、卷线工位120、刻筋工位130、缩口工位140,预卷工位110设置有预卷工装,卷线工位120设置有卷线工装,刻筋工位130设置有刻筋工装,缩口工位140设置有缩口工装;
[0026]工作台10的对应于托盘50的位置设置有内凹槽11,托盘50未工作状态下内置于内凹槽11内;
[0027]顶杆40的底部还固设有下凸的转动支承轮150,支承轮150的下部部分支承于托盘
凸轮60的上表面,确保不会发生磨损;
[0028]固定套9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内凹定位针92,顶杆40的高度方向对应于内凹定位针92的区域设置有内凹导向槽42,内凹导向槽42通过内凹定位针 92限定顶杆40的高度方向升降位置,确保不会发生过渡升降。
[0029]其工作原理如下:产品通过每个工位上成对的抱爪或推爪送到工作台的各个工作工位的位置,送到的时候托罐伺服电机动作将产品通过顶杆顶升托盘,托盘支承产品升起,使得产品脱离推爪或抱爪上升,之后推爪或抱爪顺利复位,各个工作工位加工完成后,托罐伺服电机动作使得产品再次支承于托盘、托盘支承于工作台,复位弹簧驱动顶杆在托盘凸轮处于下降位置时、顶杆的向下复位作业,其使得所有的托盘同步升降作业,且降低了制作成本。
[003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3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工作台;下部座体;所述工作台上自前而后设置有上料工位、若干加工工位;所述下部座体对应于每个加工工位的位置的正下方设置有顶杆,所述工作台对应于每个顶杆设置有贯穿孔,所述顶杆的上部固设有托盘,所述托盘的上表面未工作状态时不高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设置,每个顶杆的底部支承有托盘凸轮,所有工作工位所对应的托盘凸轮连接同一根驱动转轴,所述驱动转轴支承于所述下部座体,所述驱动转轴的输入端连接托罐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所述顶杆的底部侧凸形成侧凸环,所述顶杆的外周还套设有固定套,所述顶杆相对于固定套升降动作,所述固定套固设于所述下部座体的上板的对应下表面,所述固定套和侧凸环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驱动顶杆在托盘凸轮处于下降位置时、顶杆的向下复位作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托盘自动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上料工位、若干加工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玉林沈俊杰沈明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