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徽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140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应用于图像加密技术领域,基于第一树莓派及第二树莓派实现,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第一显示模块,所述第一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电性连接;第二显示模块,所述第二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连接;第二电源模块,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连接;第一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图像进行加密后传输,增强了图像传输的安全性与隐蔽性。蔽性。蔽性。

An image encryption system based on raspberry pie and memristor chaotic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图像加密传输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网络安全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中图像和视频信息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早期的图像和视频本身不进行加密,仅通过双方身份认证保证安全,很容易被人窃取并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对实时图像和视频传输过程中,如何快速加密,保证视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实际应用领域具有极高的的意义和价值,己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同时忆阻器是除电容、电感、电阻以外,近年来新发现的第四种基础元件,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可以记忆流经它的电荷数量,也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变化改变其阻值,而且这种变化在断电时还能持续保持,这就使得忆阻器成为天然的非挥发性储存器。近年来,国内外对忆阻器的研究不断突破,用忆阻器组成的混沌模型产生的忆阻混沌序列,比基础混沌系统产生的混沌序列随机性更高,更适合用于图像加密。
[000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并未涉及到将忆阻器与图像加密进行结合,且缺少相关实现系统,无法提高图像的加密质量的同时传输效率较低。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图像加密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通过对图像进行加密后传输,增强了图像传输的安全性与隐蔽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基于第一树莓派及第二树莓派实现,还包括:
[0008]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
[0009]第一显示模块,所述第一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电性连接;
[0010]第二显示模块,所述第二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电性连接;
[0011]第一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连接;
[0012]第二电源模块,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连接;
[0013]第一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讯连接;
[0014]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
[0015]优选的,还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连接。
[0016]优选的,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及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及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均包括:芯片J1以及多个电路元器件;
[0018]其中所述芯片J1的引脚1、引脚12、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引脚16均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2与引脚11及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且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4与引脚10、电阻R1的一端及电阻R7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5与引脚7连接,所述芯片J1的引脚6与引脚8连接。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树莓派的具体电路结构包括:芯片U2以及多个电路元器件;
[0020]其中所述芯片U2的引脚1与电容C13的一端及3.3V电源连接,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4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5V电源,所述芯片U2的引脚5与电阻R8的一端及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R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3.3V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6与二极管D6的负极、电阻R6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及电容C18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所述5V电源,所述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5的引脚3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5的引脚2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7与电容C1的一端及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所述5V电源,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8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48的一端以及所述3.3V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48的另一端及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9与电容C6的一端、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11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12与电容C5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引脚13连接及所述5V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14、引脚15及引脚16均与电感L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19、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及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及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20与电阻R7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7的另一端与电阻R9的一端、电容C1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3.3V电源连接,所述电容C1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22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23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24与引脚31、电容C12的一端及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5V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25与电容C4的一端、电阻R52的一端、电阻R38的一端连接及所述3.3V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52的另一端及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27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25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29、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29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30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U2的引脚32、电容C8的一端、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均接地。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一树莓派内部预先设置有忆阻混沌电路。
[0022]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将混沌作为一种新的密码体制来加密视频与图像,通过将其搭载在小体积的树莓派上,用户可以更方便的使用,相比于传统通信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抗干扰性更强。
[0024]2.系统功能完善,可拓展性强
[0025]本装置方便实用,搭载了多种通信处理单元,硬件装置与软件移动终端相结合,系
统功能完整,可拓展性强,方便后期系统的整体升级和维护。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基于第一树莓派及第二树莓派实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第一显示模块,所述第一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电性连接;第二显示模块,所述第二显示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连接;第二电源模块,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连接;第一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通讯连接;第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及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一树莓派与所述第二树莓派通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及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均包括:芯片J1以及多个电路元器件;其中所述芯片J1的引脚1、引脚12、引脚13、引脚14、引脚15、引脚16均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2与引脚11及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且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4与引脚10、电阻R1的一端及电阻R7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J1的引脚5与引脚7连接,所述芯片J1的引脚6与引脚8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树莓派和忆阻混沌电路的图像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树莓派的具体电路结构包括:芯片U2以及多个电路元器件;其中所述芯片U2的引脚1与电容C13的一端及3.3V电源连接,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引脚4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5V电源,所述芯片U2的引脚5与电阻R8的一端及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R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3.3V电源连接,所述芯片U2的引脚6与二极管D6的负极、电阻R6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及电容C18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所述5V电源,所述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红林赵闪闪吴康桂睿鑫丁大为杨宗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