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1139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多孔混凝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为了解决多孔混凝土由于布置结构形式单一而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作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沿着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预沉净化区、第一多孔生态滤床、浅水型植物湿地区、第二多孔生态滤床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所述预沉净化区包括开设在河床床底并且截面呈梯形状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低于河床底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铺设有多孔混凝土块,所述多孔混凝土块的上方配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生态浮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形成对河流成套的过滤、吸附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作用,以提高水质净化作用。以提高水质净化作用。以提高水质净化作用。

An ecological bottom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aerated porous lightweight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多孔混凝土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多孔混凝土中无粗、细骨料,内部充满大量细小封闭的孔,孔隙率高达60%以上。多孔混凝土可分为加气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两种,也有用压缩空气经过充气介质弥散成大量微气泡,均匀底分散在料浆中而形成多孔结构。多孔混凝土根据养护方法不同,多孔混凝土可分为蒸压多孔混凝土和非蒸压多孔混凝土两种,多孔混凝土质轻,其表观密度不超过1000kg/m3,通常在300

800kg/ m3之间,保温性能优良,导热系数随其表观度降低而减小,一般为0.09

0.17W/m.K。
[0003]同时,多孔混凝土因具备透水、透气、吸收噪音、植被生长等生态工程,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在海绵城市生态工程中。同时多孔混凝土通过沉积、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例如能够对磷、BOD、COD、SS(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源具有较好的吸附功能),同时还能够防止过多的泥沙集聚到湖底(河底),导致湖底升高,并且附着在多孔混凝土表面的污泥在枯水期时也便于清理。
[0004]但是现有的多孔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由多孔混凝土组成的过滤结构布置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功能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多孔混凝土在保持水土、水质净化方面效果不佳,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其具备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多孔混凝土由于布置结构形式单一而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作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通过对多孔混凝土结构的布置,形成对湖泊(河流)成套的过滤、吸附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作用,以提高对湖泊(河流)水质净化作用。
[0006]为解决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预沉净化区、第一多孔生态滤床、浅水型植物湿地区、第二多孔生态滤床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所述预沉净化区包括开设在河床床底并且截面呈梯形状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低于河床底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铺设有多孔混凝土块,所述多孔混凝土块的上方配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生态浮岛,所述生态浮岛包括由PVC管围合而成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四周均匀设置与若干串空心浮球,所述框体的上端铺设有用于种植植株的尼龙网,所述框体经不锈钢钢丝绳与沉淀池底部的多孔混凝土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多孔生态滤床和第二多孔生态滤床从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砂砾石垫层和多孔混凝土块层,所述多孔混凝土块层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孔混凝土滤坝,相邻的多孔混凝土滤坝之间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多孔混凝土格宾结构,所述多孔混凝土滤坝包括若干竹笼石,所述竹笼石
形成一个拱形状腔体,所述拱形状腔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层多孔混凝土块。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串空心浮球的下端经尼龙绳进行捆扎固定。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混凝土格宾结构包括不锈钢框架,所述不锈钢框架的下端插入到土体中,所述不锈钢框架内放置有多孔混凝土块,所述不锈钢框架的顶部铺设有用于种植植株的尼龙网。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不锈钢框架之间通过钢丝捆扎固定。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浅水型植物湿地区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包括位于河床床底的素土夯实层,所述素土夯实层的上端铺设有用于种植植株的种植土层。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浅水型植物湿地区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的两端均设置有边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的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通过预沉净化区、第一多孔生态滤床、浅水型植物湿地区、第二多孔生态滤床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的结构布局,在湖泊(河流)流域中形成一套完成的过滤、吸附系统,充分利用多孔混凝土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来净化水质,去除污染物(例如磷、BOD、COD、SS、重金属等),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同时利用预沉净化区,增加过水断面、降低水流流速、减弱水流挟沙能力,从而起到沉砂和缓冲作用;降低河水中的可沉降物质含量,并阻挡垃圾和漂浮物进入湿地系统,通过合理设置根区空间使植物根系形成“毡垫”状构造,以提高植物的吸收功能和截留颗粒态污染物及藻类的能力;同时富集微生物,形成高效接触氧化水质净化区;利用第一多孔生态滤床和第二多孔生态滤床中的多孔混凝土来进一步提高吸附磷的作用,并且能够对水体中的固体颗粒起到拦截作用;利用浅水型植物湿地区中的水生植物、基质过滤等方式来吸附、截滤、生化降解河水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并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通过深水型植物湿地区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和适量鱼类,保障出水水质,同时起到储存水体、美化环境等作用。并且针对水中的不溶有机物通过沉积、过滤作用,可以很快的被截留而被微生物利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微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过程分解去除,极有力的强化了湿地生态区的水质净化能力。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形成对湖泊(河流)成套的过滤、吸附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多孔混凝土的吸附、过滤作用,以提高对湖泊(河流)水质净化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生态浮岛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生态浮岛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多孔生态滤床和第二多孔生态滤床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多孔混凝土格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浅水型植物湿地区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1、预沉净化区,11、沉淀池,12、生态浮岛,121、框体,122、尼龙网,123、多孔混凝土块,124、空心浮球,125、不锈钢钢丝绳,126、尼龙绳,2、第一多孔生态滤床,21、
素土夯实层,22、砂砾石垫层,23、多孔混凝土块层,24、多孔混凝土滤坝,241、竹笼石,25、多孔混凝土格宾结构,251、不锈钢框架,252、钢丝,3、浅水型植物湿地区,31、种植土层,4、第二多孔生态滤床,5、深水型植物湿地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加气多孔轻质混凝土的生态护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水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预沉净化区、第一多孔生态滤床、浅水型植物湿地区、第二多孔生态滤床和深水型植物湿地区;所述预沉净化区包括开设在河床床底并且截面呈梯形状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部低于河床底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铺设有多孔混凝土块,所述多孔混凝土块的上方配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生态浮岛,所述生态浮岛包括由PVC管围合而成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四周均匀设置与若干串空心浮球,所述框体的上端铺设有用于种植植株的尼龙网,所述框体经不锈钢钢丝绳与沉淀池底部的多孔混凝土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多孔生态滤床和第二多孔生态滤床从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砂砾石垫层和多孔混凝土块层,所述多孔混凝土块层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孔混凝土滤坝,相邻的多孔混凝土滤坝之间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多孔混凝土格宾结构,所述多孔混凝土滤坝包括若干竹笼石,所述竹笼石形成一个拱形状腔体,所述拱形状腔体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亮付代准李祥洋李晓涛左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