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112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包括锂电池,所述锂电池的表面包裹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凹槽处且位于锂电池的表面设置有导热膜机构,导热膜机构中包括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外导热膜的一侧与胶接膜的一侧粘接,胶接膜的一侧与内导热膜的一侧粘接,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与固定架的凹槽处固定粘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导热膜技术领域。该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通过设置有导热膜机构,利用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的连接导热,并且通过外导热槽、贯穿槽和内导热槽实现由内向外的导热,同时利用小型翅片实现同一方向的散热,以此提高了补锂过程中的导热效果,并且保障了补锂过程中的安全。并且保障了补锂过程中的安全。并且保障了补锂过程中的安全。

A thermal conductive film structure in lithium replenishment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导热膜
,具体为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散热膜,即是用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上面的一层导热散热的薄膜,业内大致分为四种:天然石墨、人工石墨、石墨稀和碳纳米管散热膜;天然石墨散价格很便宜,但是散热效果不怎么行。石墨稀散热效果最好,但是价格太贵,动辄上千元;人工石墨和碳纳米管散热膜散热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碳纳米管在价格上更有优势,性价比更高。
[0003]现有的锂电池在进行补锂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热量无法及时的散去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目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多数通过制作材料的特性来进行导热,容易存在热量累积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解决了目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多数通过制作材料的特性来进行导热,容易存在热量累积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包括锂电池,所述锂电池的表面包裹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凹槽处且位于锂电池的表面设置有导热膜机构,所述导热膜机构中包括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所述外导热膜的一侧与胶接膜的一侧粘接,所述胶接膜的一侧与内导热膜的一侧粘接,所述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与固定架的凹槽处固定粘接,所述外导热膜的表面开设有外导热槽,所述胶接膜的表面开设有贯穿槽,所述内导热膜的表面开设有内导热槽,所述内导热槽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小型翅片,所述外导热槽、贯穿槽和内导热槽从外向内对应连接形成梯形槽,且外导热槽、贯穿槽和内导热槽的槽径依次增大。
[0006]优选的,所述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表面设置有基材层、耐腐蚀层和防水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部与耐腐蚀层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所述耐腐蚀层的顶部与防水层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
[0007]优选的,所述耐腐蚀层中包括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层、环氧树脂层和醇酸树脂层和二氧化铝层,所述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层的顶部与环氧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环氧树脂层的底部与醇酸树脂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醇酸树脂层的底部与二氧化铝层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防水层中包括聚醚多元醇层、聚丙烯酸盐层、环己烷二甲醇层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层,所述聚醚多元醇层的顶部与聚丙烯酸盐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聚醚多元醇层的顶部与聚丙烯酸盐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聚丙烯酸盐层的顶部与环己烷二甲醇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己
烷二甲醇层的顶部与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通过设置有导热膜机构,利用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的连接导热,并且通过外导热槽、贯穿槽和内导热槽实现由内向外的导热,同时利用小型翅片实现同一方向的散热,以此提高了补锂过程中的导热效果,并且保障了补锂过程中的安全。
[0014](2)、该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通过设置有外导热膜、胶接膜和内导热膜组成的导热膜机构,并通过粘接剂将耐腐蚀层和防水层均匀的涂抹在其表面,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导热膜的耐腐蚀性和防水性,从而使得该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更加耐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立体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导热膜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基材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耐腐蚀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防水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

锂电池、2

固定架、3

导热膜机构、31

外导热膜、32

胶接膜、33

内导热膜、34

外导热槽、35

贯穿槽、36

内导热槽、37

小型翅片、4

基材层、5

耐腐蚀层、51

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层、52

环氧树脂层、53

醇酸树脂层、54

二氧化铝层、6

防水层、61

聚醚多元醇层、62

聚丙烯酸盐层、63

环己烷二甲醇层、64

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包括锂电池1,锂电池1的表面包裹安装有固定架2,固定架2的凹槽处且位于锂电池1的表面设置有导热膜机构3,导热膜机构3中包括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表面设置有基材层4、耐腐蚀层5和防水层6,基材层4的顶部与耐腐蚀层5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耐腐蚀层5的顶部与防水层6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耐腐蚀层5中包括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层51、环氧树脂层52和醇酸树脂层53和二氧化铝层54,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层51的顶部与环氧树脂层52的底部固定连接,环氧树脂层52的底部与醇酸树脂层53的顶部固定连接,醇酸树脂层53的底部与二氧化铝层54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水层6中包括聚醚多元醇层61、聚丙烯酸盐层62、环己烷二甲醇层63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
醇酯层64,聚醚多元醇层61的顶部与聚丙烯酸盐层62的底部固定连接,聚醚多元醇层61的顶部与聚丙烯酸盐层62的底部固定连接,聚丙烯酸盐层62的顶部与环己烷二甲醇层63的底部固定连接,环己烷二甲醇层63的顶部与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层64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组成的导热膜机构3,并通过粘接剂将耐腐蚀层5和防水层6均匀的涂抹在其表面,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导热膜的耐腐蚀性和防水性,从而使得该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更加耐用,外导热膜31的一侧与胶接膜32的一侧粘接,胶接膜32的一侧与内导热膜33的一侧粘接,外导热膜31、胶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包括锂电池(1),所述锂电池(1)的表面包裹安装有固定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的凹槽处且位于锂电池(1)的表面设置有导热膜机构(3);所述导热膜机构(3)中包括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所述外导热膜(31)的一侧与胶接膜(32)的一侧粘接,所述胶接膜(32)的一侧与内导热膜(33)的一侧粘接,所述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与固定架(2)的凹槽处固定粘接,所述外导热膜(31)的表面开设有外导热槽(34),所述胶接膜(32)的表面开设有贯穿槽(35),所述内导热膜(33)的表面开设有内导热槽(36),所述内导热槽(36)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小型翅片(37),所述外导热槽(34)、贯穿槽(35)和内导热槽(36)从外向内对应连接形成梯形槽,且外导热槽(34)、贯穿槽(35)和内导热槽(36)的槽径依次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补锂过程中的导热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热膜(31)、胶接膜(32)和内导热膜(33)表面设置有基材层(4)、耐腐蚀层(5)和防水层(6),所述基材层(4)的顶部与耐腐蚀层(5)的底部通过粘接剂固定粘接,所述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启忠伍煦吕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广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