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却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碰撞安全性的方法以及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20741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2:14
一种用于冷却用于机动车的电池单体(12)的冷却系统(10),该冷却系统(10)包括冷却装置(28、30、50)和电池单体(12),电池单体包括单体壳体(14)和布置在单体壳体(14)中的单体部件(22、24、26),冷却装置(28、30、50)具有至少一个可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28),冷却通道构造成具有通道壁(30、50、52、14),所述通道壁至少局部构造成柔性的。在此,至少一个可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28)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单体壳体(14)内并且构造成,当冷却通道(28)被具有特定的冷却介质压力的冷却介质穿流时,通道壁(30、50、52、14)的至少一个柔性的区域(30、52)由于冷却介质压力而压靠单体部件(22、24、26)的至少一部分。26)的至少一部分。26)的至少一部分。

Method and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battery cells to provide higher collision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冷却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碰撞安全性的方法以及冷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冷却用于机动车的电池单体尤其是以提供更高的碰撞安全性的冷却系统,其中,该冷却系统包括冷却装置和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单体壳体和布置在单体壳体中的单体部件,其中,冷却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该冷却通道构造有通道壁,通道壁至少局部构造成柔性的。本专利技术也包括一种用于冷却电池单体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冷却系统例如由具有相似壁厚的铝板构成。在此,在板中成型有多个流动通道。这些通道都具有相同的横截面,但具有不同的通道长度。由此,各个通道以不同的方式被冷却介质穿流并且由此并不平衡。此外,底板与冷却板固定地连接。相应地,这种冷却系统仅仅从下方冷却单体,这限制了冷却功率。此外,为了将冷却结构连接到单体底部处,通常需要缝隙填充剂,即导热物质,这带来附加的成本和重量。此外,这种冷却结构恰恰对于在电动车辆或者混合动力车辆中的高压电池而言并不适合用于大于100千瓦的较高的充电电流,因为此时冷却功率是不够的。
[0003]除了使用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冷却用于机动车的电池单体(12)的冷却系统(10),其中,冷却系统(10)包括冷却装置(28、30、50)和电池单体(12),电池单体包括单体壳体(14)和布置在单体壳体(14)中的单体部件(22、24、26),其中,冷却装置(28、30、50)具有至少一个可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28),该冷却通道构造有通道壁(30、50、52、14),所述通道壁至少局部构造成柔性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可被冷却介质穿流的冷却通道(28)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单体壳体(14)内并且构造成,当冷却通道(28)被具有特定的冷却介质压力的冷却介质穿流时,通道壁(30、50、52、14)的至少一个柔性的区域(30、52)由于冷却介质压力而压靠单体部件(22、24、26)的至少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冷却系统(10)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设计成,根据探测到即将面临的碰撞,控制通过至少一个冷却通道(28)的冷却介质流,尤其是在探测到即将面临碰撞的情况下将冷却介质流和/或冷却介质压力调整到预确定的最大值。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电池单体(12)具有至少一个在外侧布置在单体壳体(14)的第一侧(16)上的单体极接头(20),并且布置在单体壳体(14)中的单体部件(22、24、26)具有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单体极接头(20)导电连接的集电器(26),其中,冷却通道(28)布置成,使通道壁(30、50、52、14)的至少一个柔性的区域(30、52)由于冷却介质压力而压靠集电器(26)。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通道壁(30、50、52、14)的至少所述柔性的区域(30、52)由电绝缘的材料构成和/或构造成弹性的。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通道壁(30、50、52、14)由被引导穿过单体壳体(14)的软管(30)提供。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单体壳体(14)中布置输入开口(32),其中,软管(30)具有第一端部(30b),所述第一端部从输入开口(32)中从单体壳体(14)中伸出,其中,冷却系统(10)具有固定元件(54)和布置在输入开口(32)的边缘区域上的、环绕输入开口(32)的且以不为零的角度(α)从单体壳体(14)中伸出的凸缘(14b),该凸缘具有面对输入开口(32)的侧(16),所述侧提供固定区域,其中,软管(30)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