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膜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20185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0 10:52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虹膜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方法包括:通过预先建立对焦距离与焦距、对焦距离与位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检测到目标对象的对焦距离之后,先依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对焦距离对应的焦距,并驱动变焦组件移动至焦距对应的位置,然后依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并驱动对焦组件进行该位移量的移动,从而利用镜头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透镜组的移动完成潜望式的光学变焦,可实现虹膜的快速成像以及在保证识别范围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轻薄化。范围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轻薄化。范围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轻薄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膜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0001]本文件涉及计算机
,尤其涉及一种虹膜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虹膜识别技术是指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一般应用于安防设备(如门禁等)和有高度保密需求的场所。
[0003]为实现长距离范围内的虹膜识别,目前的各虹膜设备厂商都推出了变焦光学系统的成像方案。但这些厂商使用的变焦镜头均为工业相机镜头,镜头总长(Total Track Length,TTL)较大,从而导致虹膜识别产品的厚度过大。相比于通常只有20mm左右厚度的人脸识别产品,虹膜识别产品过于厚重。
[0004]因此,需要提供满足长距离范围虹膜识别快速可靠的虹膜识别方案的同时,虹膜识别设备更为轻薄小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虹膜识别方法,用以在保证识别范围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轻薄化。
[0006]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虹膜识别方法,应用于虹膜识别系统,包括:
[0007]获取目标对象对应的对焦距离;
[0008]确定第一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一焦距,并控制第一压电马达驱动虹膜成像模块的变焦组件沿光轴移动至所述第一焦距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第一焦距下识别所述目标对象得到的虹膜直径像素的数量;
[0009]确定第二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并控制第二压电马达驱动所述虹膜成像模块的对焦组件进行所述位移量的移动,以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虹膜识别,所述第二约束条件用于约束移动之后的对焦组件位于最佳对焦位置。
[0010]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包括:微控制单元、潜望式光学变焦成像模块和压电马达,所述潜望式光学变焦成像模块包括:变焦组件、对焦组件,其中:
[0011]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对象对应的对焦距离;确定第一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一焦距,并向所述变焦组件对应的第一压电马达发送第一驱动指令,指示所述第一压电马达驱动所述变焦组件沿光轴移动至所述第一焦距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第一焦距下识别所述目标对象得到的虹膜直径像素的数量;
[0012]所述微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二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并向所述对焦组件对应的第二压电马达发送第二驱动指令,指示所述第二压电马达驱动所述对焦组件进行所述位移量的移动,以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虹膜识别,所述第二约束条件用于约束移动之后的对焦组件位于最佳对焦位置。
[0013]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4]处理器;以及
[0015]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0016]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包括多个应用程序的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0017]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实现了,通过预先建立对焦距离与焦距、对焦距离与位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检测到目标对象的对焦距离之后,先依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对焦距离对应的焦距,并驱动变焦组件移动至焦距对应的位置,然后依据该对应关系,确定该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并驱动对焦组件进行该位移量的移动,从而完成潜望式的光学变焦,可实现虹膜的快速成像以及在保证识别范围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轻薄化。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说明书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本说明书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说明书,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虹膜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0]图2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成像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成像模块的光路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成像模块的镜头视场角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4]图6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势场和人脸势场的分布示意图;
[0025]图7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镜头和人脸镜头正面布局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说明书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成像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组件的旋转示意图;
[0028]图10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照明布局的顶部示意图;
[0029]图11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虹膜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说明书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文件保护的范围。
[0032]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33]图1为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虹膜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由虹膜识别系统执行,参见图1,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34]步骤102、获取目标对象对应的对焦距离;
[0035]其中,对焦距离可以是指物象之间的距离,是镜头到物体(目标对象)的距离与镜
头到感光元件的距离之和。
[0036]下面参见图2提供的虹膜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对步骤102的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7]第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
[0038]所述对焦距离为通过测距模块检测得到的。具体地:
[0039]目标对象处于虹膜识别系统的识别区域时,触发测距模块检测所述目标对象与虹膜识别系统之间的对焦距离并上报给处理器。
[0040]第二种实现方式可以为;
[0041]所述对焦距离为通过分析所述目标对象的瞳孔间距得到的。具体地:
[0042]目标对象处于虹膜识别系统的识别区域时,可见光成像模块采集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并上报给处理器;由处理器对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获得目标对象的人眼瞳间距IPD,并基于预先标记的IPD与对焦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对焦距离。
[0043]其中,处理器优选为微控制单元MCU,以进一步地实现产品小型化。
[0044]基于此,本实施例一方面可通过测距模块精确检测目标对象的对焦距离;另一方面,可通过已有的可见光成像模块检测目标对象的对焦距离,避免额外增加其他硬件设备,可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和系统结构的复杂度。而且,本实施例在此示出了步骤102的具体实现方式。当然,应理解,步骤102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虹膜识别系统,包括:获取目标对象对应的对焦距离;确定第一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一焦距,并控制第一压电马达驱动虹膜成像模块的变焦组件沿光轴移动至所述第一焦距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约束条件用于约束所述第一焦距下识别所述目标对象得到的虹膜直径像素的数量;确定第二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并控制第二压电马达驱动所述虹膜成像模块的对焦组件进行所述位移量的移动,以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虹膜识别,所述第二约束条件用于约束移动之后的对焦组件位于最佳对焦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距离为通过测距模块检测得到的;或者,所述对焦距离为通过分析所述目标对象的瞳孔间距得到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一焦距,包括:查询第一对照表,得到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第一焦距;其中,所述第一对照表中保存有所述第一约束条件下不同对焦距离对应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第一压电马达驱动虹膜成像模块的变焦组件沿光轴移动至所述第一焦距对应的位置之前,方法还包括:查询第二对照表,得到所述第一焦距对应的第一位置;其中,所述第二对照表中保存有不同焦距下变焦组件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包括:查询第三对照表,得到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前景深和后景深;基于所述前景深和后景深,确定所述对焦组件移动至所述对焦距离下的最佳对焦位置所需的位移量;其中,所述第三对照表中保存有所述第二约束条件下不同对焦距离对应的前景深和后景深。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约束条件下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位移量,包括:通过相位对焦传感器感应所述对焦距离下的相位变化量,并确定所述相位变化量对应的位移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到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处于人脸检测视场内且不处于所述虹膜成像模块的虹膜检测视场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与所述虹膜检测视场的相对位置;基于所述相对位置,控制第三压电马达驱动所述虹膜成像模块的反射组件进行旋转,以使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位于所述虹膜检测视场之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虹膜识别系统的照明模块包括:多列照明灯,所述多列照明灯分布于所述虹膜成像模块周围,且至少存在两列照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洁玲任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