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村镇生态敏感性和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9197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村镇生态敏感性和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基于待评区域村镇社区特点的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绘制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底图;根据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和生态用地底图,建立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分别绘制生态邻域作用图、生态脆弱性评价图、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图、生态敏感性评价图和每类功能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根据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确定至少一类功能的适宜区域。能够划分生态保护区和各类功能区域,提高了生态敏感性和适宜性评价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推广实施,能够更好满足村镇地区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协调发展的区划要求。生产空间协调发展的区划要求。生产空间协调发展的区划要求。

An evalu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functional regional suitability of villages and tow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村镇生态敏感性和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监测
,特别涉及一种村镇生态敏感性和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敏感性和适宜性评价是生态保护和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即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小。生态适宜性则是指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在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的导向下,各地区在给定土地利用方式上的适宜性程度。村镇地区作为重要的人口和功能承载空间,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面临空间无序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重大问题。
[0003]目前村镇地区生态敏感性和适宜性评价方法多局限于案例研究,难以对村镇地区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普遍适用的定量定性评价,可推广性较低;相关数据大多需要人工采集,费时费力、效率较低。同时,已有研究普遍缺少对村镇尺度特点的关注,较少从村镇尺度评价的实际特点出发提出评价方法,导致相关评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村镇生态敏感性和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基于待评区域村镇社区特点的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绘制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底图,所述生态用地底图将所述待评区域划分为多个栅格;根据所述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和所述生态用地底图,建立所述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基于每个所述生态用地底图中的栅格,根据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绘制生态邻域作用图;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所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绘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构建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述生态邻域作用图对所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进行调整,绘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图;将所述生态脆弱性评价图与所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图进行叠置,确定待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程度,绘制生态敏感性评价图;构建村镇功能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所述生态敏感性评价图确定每类功能的生态适宜性,绘制每类功能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和所述生态用地底图,建立所述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待评区域的村镇社区生态用地分类标准,将所述生态用地底图中生态功能用地下的至少一种中类用地记为生态风险受体和生态影响主体,从所述生态用地底图中生态干扰用地下的中类和小类中选择至少一个类型的用地记为生态影响主体;评价每个所述生态影响主体对每个所述生态风险受体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得到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每个所述生态影响主体对每个所述生态风险受体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得到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包括以下步骤:分别设定每个所述生态影响主体对每个所述生态风险受体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指标;通过基于待评区域村镇社区特点的评分系统得到每个所述邻域作用强度指标和邻域作用距离指标的分数;通过以下表达式确定每个所述邻域作用强度指标或邻域作用距离指标的修正分数;式中,j为指标编号,f为分数维度数量,k为分数维度编号,v
kj
为指标j在分数维度k下的分数,为指标j的分数的平均值,z
kj
为指标j在分数维度k下的第一中间量;
式中,P
kj
为指标j在分数维度k下的第二中间量;式中,w
kj
为指标j在分数维度k下的第三中间量;式中,V
j
为指标j的修正分数;根据每个所述生态影响主体对每个所述生态风险受体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距离指标的修正分数,确定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距离矩阵;根据每个所述生态影响主体对每个所述生态风险受体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指标的修正分数,确定待评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矩阵。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每个所述生态用地底图中的栅格,根据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和距离矩阵,绘制生态邻域作用图,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距离矩阵,分别确定对待评区域中每个栅格存在邻域作用的邻域用地类型,根据所述生态用地空间邻域作用强度矩阵,分别确定每一所述邻域用地类型对每个栅格的邻域作用强度;将未产生邻域作用的邻域用地类型,对所述栅格的邻域作用强度记为1;分别将每个栅格中每一邻域用地类型产生的邻域作用强度相乘,得到每个栅格对应的生态邻域作用系数;根据每一所述栅格的生态邻域作用系数,确定生态邻域作用图。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所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绘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待评区域的生态风险进行分类;设立每种所述生态风险类别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的分级赋值关系,确定每个栅格的每种所述生态风险分类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将每个栅格中的每种所述生态风险分类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的最大值,确定为对应栅格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根据所述待评区域中每个栅格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绘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立每种所述生态风险类别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的分级赋值关系,确定每个栅格的每种所述生态风险分类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包括以下步骤:设立所述每种生态风险类别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下的至少一个分级指标;建立根据所述分级指标进行赋值的分级赋值关系;
使用下式确定每个栅格的每种所述生态风险分类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式中,VUL
d
为每个栅格d生态风险分类对应的生态脆弱性指标,VUL
d
由M
d
个d生态风险分类下的分级指标的分级赋值得分相乘得到,d是生态风险编号,M
d
为d生态风险分类下的分级指标个数,S
md
为d生态风险分类下第m个分级指标的分级赋值得分,m为分级指标编号。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述生态邻域作用图对所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进行调整,绘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彭荣熙肖雯曹广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