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275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3:29
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包括隔油池主体,所述隔油池主体的顶部配合安装有盖板,所述隔油池主体的横向一端开设有进液孔、另一端开设有出液孔;所述隔油池主体的内部间隔插装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一过滤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之间的区域为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二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三过滤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设计将隔油池主体内分隔为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以及第三过滤腔,实现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对于油污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去除。油污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去除。油污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


[0001]本技术属于环境治理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

技术介绍

[0002]隔油池是利用油滴与水的密度差产生上浮作用来去除含油废水中可浮性油类物质的一种废水预处理构筑物;含油废水在流动中油品上浮水面,重油及其他杂质沉淀在底部,经过隔油处理的废水则溢流入排水渠排出池外,进行后续处理;
[0003]目前的油污隔油池过滤层级有限,导致最终排出的废水中还存在较多的杂质、油污,若布设多个过滤腔,整个隔油池的体积又会较大,导致运输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包括隔油池主体,所述隔油池主体的顶部配合安装有盖板,所述隔油池主体的横向一端开设有进液孔、另一端开设有出液孔;所述隔油池主体的内部间隔插装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孔;
[0006]所述第一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一过滤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之间的区域为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二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三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篮,所述进液孔的出口连通至过滤篮的顶部,所述出液孔与第三过滤腔连通;
[0007]所述隔油池主体包括下壳体、上壳体以及外罩体,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均为漏斗结构,所述上壳体的底面积大于下壳体的顶面积,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的内壁平齐连续设置,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外边缘设有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顶部外边缘处设有外罩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孔、出液孔开设于上壳体的横向两端,所述进液孔的内部胶封有进液管,所述出液孔的内部胶封有出液管。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内部对称设有环形的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的顶端延伸至上壳体、下壳体的交接处,所述支撑台阶的底端延伸至下壳体的内部底面。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篮的顶端外边缘处设有挡环,所述挡环搭接于支撑台阶上,所述过滤篮贴合置于支撑台阶、第一隔板内壁,所述过滤篮与下壳体的内部底面间隔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板朝向第一过滤腔的外壁设有第一弯头,所述第一隔板、第一弯头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一弯头为四分之一球壳结构,所述第一导流孔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导流孔设于过滤篮的底部,所述第一弯头设于第一导流孔的正上方。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朝向第二过滤腔的外壁设有第二弯头,所述第二隔板、第二弯头一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二弯头为四分之一球壳结构,所述第二导流孔为半圆形,所述
第二弯头设于第二导流孔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之间纵向错开分布。
[0013]进一步的,所述隔油池主体的内壁间隔开设有第一插槽、第二插槽,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插装于第一插槽内且插装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插装于第二插槽内且插装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底面设有第一限位座、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座设于两个第一插槽之间,所述第二限位座设于两个第二插槽之间,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插入于第一限位座内且插装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插入于第二限位座内且插装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设计将隔油池主体内分隔为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以及第三过滤腔,实现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对于油污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去除;
[0017]2、将隔油池主体设计为上壳体、下壳体漏斗阶梯结构,能够便于隔油池主体叠放,从而降低输送时的隔油池主体所占空间,便于运输、储存。
附图说明
[001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隔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隔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隔油池工作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所示:1、隔油池主体;11、下壳体;12、上壳体;121、进液孔; 122、出液孔;13、外罩体;14、第一插槽;15、第二插槽;2、支撑台阶; 3、第一限位座;4、第二限位座;5、过滤篮;51、挡环;52、把手;6、第一隔板;61、第一导流孔;62、第一弯头;7、第二隔板;71、第二导流孔;72、第二弯头;8、盖板;81、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

图3所示,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包括隔油池主体1,所述隔油池主体1的顶部配合安装有盖板8,所述隔油池主体1的横向一端开设有进液孔121、另一端开设有出液孔122;所述隔油池主体1的内部间隔插装有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所述第一隔板6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孔61,所述第二隔板7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孔71;
[0026]所述第一隔板6外侧与隔油池主体1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一过滤腔,所述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之间的区域为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二隔板7外侧与隔油池主体1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三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篮5,所述进液孔121的出口连通至过滤篮5的顶部,所述出液孔122与第三过滤腔连通;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的设计将隔油池
主体内分隔为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以及第三过滤腔,实现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对于油污中的杂质进行有效去除;
[0027]油污中的杂质会先被过滤篮过滤,其中的水、油液聚集在第一过滤腔的底部,实现一级沉淀,然后污水穿过第一导流孔进入第二过滤腔内,污水中的杂质会直接聚集在底部,实现二级沉淀,随后污水再穿过第二导流孔进入到第三过滤腔内,实现三级沉淀,三级过滤后的水聚集至出液口处,实现排液。
[0028]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隔油池主体1包括下壳体11、上壳体12以及外罩体13,所述下壳体11的顶部外边缘设有上壳体12,所述上壳体12的顶部外边缘处设有外罩体1,所述上壳体12、下壳体11均为漏斗结构,所述上壳体12的底面积大于下壳体11的顶面积,所述上壳体12、下壳体11 的内壁平齐连续设置;将隔油池主体设计为上壳体、下壳体漏斗阶梯结构,能够便于隔油池主体叠放,从而降低输送时的隔油池主体所占空间,便于运输、储存;
[0029]盖板8的底面设有密封环81,密封环嵌入于外罩体内。
[0030]如图1所示,所述进液孔121、出液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油池主体,所述隔油池主体的顶部配合安装有盖板,所述隔油池主体的横向一端开设有进液孔、另一端开设有出液孔;所述隔油池主体的内部间隔插装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一过滤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之间的区域为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二隔板外侧与隔油池主体内壁之间的区域为第三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篮,所述进液孔的出口连通至过滤篮的顶部,所述出液孔与第三过滤腔连通;所述隔油池主体包括下壳体、上壳体以及外罩体,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均为漏斗结构,所述上壳体的底面积大于下壳体的顶面积,所述上壳体、下壳体的内壁平齐连续设置,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外边缘设有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顶部外边缘处设有外罩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出液孔开设于上壳体的横向两端,所述进液孔的内部胶封有进液管,所述出液孔的内部胶封有出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内部对称设有环形的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的顶端延伸至上壳体、下壳体的交接处,所述支撑台阶的底端延伸至下壳体的内部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境治理专用油污隔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篮的顶端外边缘处设有挡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奋芝黄金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星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