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023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端连接有池体,所述池体为上宽下窄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池体的直角梯形底面贯通连接有污泥斗,所述污泥斗底端贯通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池体靠近污泥斗一侧贯通连接有进水管,另一侧贯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体内壁固定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内部插接有预沉淀组件,所述出水管与预沉淀组件内部贯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污水先导入到预沉淀组件内部,将较重的沉淀物在进入后能很快沉淀收集,然后在经过引流槽的引导下进入到多个分离薄片内部,经过减缓水流流速,使污水中的污泥充分沉淀并流入至污泥斗内部收集排出,提高了污水中的污泥沉淀收集效率和效果。污水中的污泥沉淀收集效率和效果。污水中的污泥沉淀收集效率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沉淀池
,具体涉及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
[0003]目前的沉淀池是在将污水导入后,利用污泥的自身重力自然沉淀,然后再通过打开沉淀池底部的排泥管将沉淀的污泥排出;
[0004]但这种沉淀池存在如下问题:
[0005]1、污水中的沉淀物有重有轻,其中较重的污泥沉淀较多且沉淀较快,较轻的污泥沉淀较少且沉淀较慢,从而需要等到较轻的污泥沉淀后,才能再将沉淀的污泥完全清理出来,致使清理效率较低;
[0006]2、在较多的污泥沉淀后,流动的污水容易带动沉淀的污泥浮起,从而会降低污水沉淀分离的效率和效果。
[0007]综上,目前需要一种具有高效沉淀分离作用的污水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0]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端连接有池体,所述池体为上宽下窄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池体的直角梯形底面贯通连接有污泥斗,所述污泥斗底端贯通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池体靠近污泥斗一侧贯通连接有进水管,另一侧贯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体内壁固定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内部插接有预沉淀组件,所述出水管与预沉淀组件内部贯通连接,所述引流槽两侧均贴合设置有分离组,所述池体的直角梯形斜面开设有两个插槽,所述分离组插接于插槽内部,所述分离组由多个分离薄片叠放组成,所述分离薄片内部设置有用以减缓水流流速的内腔。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槽包括挡板、侧板以及底板,所述侧板垂直连接于池体内壁,所述侧板平行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相邻侧壁之间固定有底板,两个所述侧板远离污泥斗的侧壁之间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连接于池体内部的斜面,所述底板与挡板之间间隔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分离薄片为直角梯形结构且内部为两侧贯通的空腔结构,所述分离薄片插接于插槽内部,所述分离薄片内部底面与池体内部斜面平齐设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分离薄片内部斜面固定有止流块,所述止流块一侧与空腔较窄一侧开口平齐设置,所述止流块另一侧为圆弧形凹面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预沉淀组件包括把手、盖板、预沉槽体以及沉积块,所述盖板贴合设置于侧板和挡板顶面,所述盖板顶面连接有把手,所述盖板底面连接有预沉槽体,所述预沉槽体为U字形结构,所述预沉槽体内部底面固定有沉积块。
[0015]进一步的,所述沉积块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沉积块远离进水管一侧为斜面结构,所述沉积块间隔设置有多个。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污水先导入到预沉淀组件内部,将较重的沉淀物在进入后能很快沉淀收集,然后在经过引流槽的引导下进入到多个分离薄片内部,经过减缓水流流速,使污水中的污泥充分沉淀并流入至污泥斗内部收集排出,提高了污水中的污泥沉淀收集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池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整体在抽离预沉淀组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预沉淀组件插入引流槽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预沉淀组件结构剖面图;
[0023]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分离薄片结构剖面图;
[0024]图中所示:1、支架;2、排泥管;3、污泥斗;4、池体;41、插槽;5、进水管;6、引流槽;61、挡板;62、侧板;63、底板;7、预沉淀组件;71、把手;72、盖板;73、预沉槽体;74、沉积块;8、分离薄片;81、止流块;9、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一
[0027]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给出如下的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
[0028]结合图1

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顶端连接有池体4,所述池体4为上宽下窄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池体4的直角梯形底面贯通连接有污泥斗3,所述污泥斗3底端贯通连接有排泥管2,所述池体4靠近污泥斗3一侧贯通连接有进水管5,另一侧贯通连接有出水管9,所述池体4内壁固定有引流槽6,所述引流槽6内部插接有预沉淀组件7,所述出水管9与预沉淀组件7内部贯通连接,所述引流槽6两侧均贴合设置有分离组,所述池体4的直角梯形斜面开设有两个插槽41,所述分离组插接于插槽41内部,所述分离组由多个分离薄片8叠放组成,所述分离薄片8内部设置有用以减缓水流
流速的内腔;
[0029]通过将污水先导入到预沉淀组件7内部,将较重的沉淀物在进入后能很快沉淀收集,然后在经过引流槽6的引导下进入到多个分离薄片8内部,经过减缓水流流速,使污水中的污泥充分沉淀并流入至污泥斗3内部收集排出,提高了污水中的污泥沉淀收集效率和效果。
[00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引流槽6包括挡板61、侧板62以及底板63,所述侧板62垂直连接于池体4内壁,所述侧板62平行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62相邻侧壁之间固定有底板63,两个所述侧板62远离污泥斗3的侧壁之间固定有挡板61,所述挡板61连接于池体4内部的斜面,所述底板63与挡板61之间间隔设置;
[0031]利用引流槽6将污水导至池体4内部斜面的顶部,使污水中的污泥沿斜面滑落,增加了沉淀面积,沉淀的污泥沿斜面进入到污泥斗3内部收集处理。
[00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分离薄片8为直角梯形结构且内部为两侧贯通的空腔结构,所述分离薄片8插接于插槽41内部,所述分离薄片8内部底面与池体4内部斜面平齐设置;
[0033]通过将得分离薄片8插接到插槽41内部,能够便于分离薄片8的定位安装,并使分离薄片8内部的斜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顶端连接有池体(4),所述池体(4)为上宽下窄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池体(4)的直角梯形底面贯通连接有污泥斗(3),所述污泥斗(3)底端贯通连接有排泥管(2),所述池体(4)靠近污泥斗(3)一侧贯通连接有进水管(5),另一侧贯通连接有出水管(9),所述池体(4)内壁固定有引流槽(6),所述引流槽(6)内部插接有预沉淀组件(7),所述出水管(9)与预沉淀组件(7)内部贯通连接,所述引流槽(6)两侧均贴合设置有分离组,所述池体(4)的直角梯形斜面开设有两个插槽(41),所述分离组插接于插槽(41)内部,所述分离组由多个分离薄片(8)叠放组成,所述分离薄片(8)内部设置有用以减缓水流流速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沉式污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6)包括挡板(61)、侧板(62)以及底板(63),所述侧板(62)垂直连接于池体(4)内壁,所述侧板(62)平行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62)相邻侧壁之间固定有底板(63),两个所述侧板(62)远离污泥斗(3)的侧壁之间固定有挡板(61),所述挡板(61)连接于池体(4)内部的斜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艳黄奋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星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