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超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8055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能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为干燥区、裂解区、还原区、氧化区、出灰区,位于氧化区的所述炉体壁面固定套接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构成的区域为进气区,靠近进气区边缘的所述支撑板固定套接排渣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进气件斜向设置在进气区的炉体壁面,并在支撑板内设置旋转柱及其部件,在支撑板的顶端设置与旋转柱固定连接的交换件、推动板及其部件,当空气经进气件进入进气区时有效推动旋转柱和旋转叶旋转,从而带动交换件和推动板旋转,使得由进气孔等进入交换件和推动板内的空气能够均匀的向氧化区排放,有效防止氧化区各处的出风量不均造成燃烧不充分。止氧化区各处的出风量不均造成燃烧不充分。止氧化区各处的出风量不均造成燃烧不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能
,具体为一种生物质气化炉。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气化炉是一种制造燃气的设备,其主要以废弃的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通过压缩制成的生物质成型颗粒为原料,经热解气化等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由于此类可燃气体属于绿色能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生物质气化炉对节约能源,使废弃资源得到高效环保利用挤压促进作用。
[0003]但现有的生物质气化炉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生物质气化炉常采用的区域划分方式为由上至下依次为干燥区、裂解区、还原区和氧化区,此种划分方式使得原料位于裂解区和干燥区时仅由下方氧化区原料燃烧提供热源,因为原料间的热传递效率低,造成其上下层原料的温差相差较大,可能导致下层原料已燃烧殆尽时上层原料还未达到裂解温度,严重影响气化炉的产气效率;同时由于空气从炉体的一侧进入氧化区,使得氧化区各处的出风量不均匀,导致氧化区燃烧原料不均匀,造成燃烧不充分,严重影响产气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生物质气化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具备促使炉体内部上下层原料温差小,提高氧化区出风均匀度,增强产气效果和效率的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为干燥区、裂解区、还原区、氧化区、出灰区,位于氧化区的所述炉体壁面固定套接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构成的区域为进气区,靠近进气区边缘的所述支撑板固定套接排渣管,且排渣管连通氧化区和出灰区,位于进气区的所述炉体一侧固定套接进气件,所述支撑板内部底端与旋转柱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柱的另一端贯穿支撑板顶端且与交换件的底端固定连接,位于进气区的所述旋转柱外壁固定连接旋转叶,所述交换件的内部下段开设有第一气孔,且与第一气孔位置对应的支撑板顶端开设有进气孔,所述交换件的内部中段开设有第二气孔,所述交换件的内部上段开设有第三气孔,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第三气孔相连通,与一个所述第二气孔支路位置对应的交换件外壁固定连接推动板,所述推动板的内部开设有横孔,且横孔与第二气孔的支路连通,所述推动板的顶端开设有竖孔,且竖孔的顶端与遮挡件的底端接触,所述遮挡件的底端中部与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穿过竖孔且位于横孔内部,所述支杆和推动板之间通过外弹簧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交换件的顶端活动连接通气柱,所述通气柱的外壁与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炉体的内壁,位于氧化区和还原区交界的所述通气柱内壁固定套接下支撑环,且位于干燥区和裂解区交界的通气柱内壁固定连接上支撑环,位于两个所述支撑环之间的通气柱内壁活动套接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端和通气柱
的内部顶端之间通过大弹簧连接,所述活动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件,且活动件的顶端与活动板之间通过小弹簧连接,所述活动板的中部开设有封孔,且活动板通过封孔与封杆活动套接,所述封杆的底端与活动件的底端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进气件为竖向水平设置、横向倾斜设置,且横向的倾斜角度为60度,所述旋转叶的长度相较于旋转柱到排渣管的距离短。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孔由一个圆腔和八个支路构成,且支路环绕圆腔均匀设置,所述第一气孔数量为八,且均匀环绕交换件设置,所述第一气孔均对应位于第二气孔的圆腔内,所述第三气孔对应位于第二气孔的圆腔内。
[0009]优选的,所述推动板的数量为第二气孔的支路数量二分之一,且推动板间隔设置在第二气孔的支路外侧。
[0010]优选的,所述竖孔为上宽下窄的形状设置,所述遮挡件的剖面为菱形设置,且遮挡件的横对角线相较于竖孔的上端长度长。
[0011]优选的,所述交换件的剖面半径与通气柱的剖面半径相同,所述通气柱的顶端为圆锥形设计。
[0012]优选的,所述活动件的形状为U型,所述活动板的封孔形状为上圆柱和下圆台的组合,且上口相较于下口小,所述封杆的上端与封孔的上圆柱相适应。
[0013]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进气件斜向设置在进气区的炉体壁面,并在支撑板内设置旋转柱及其部件,在支撑板的顶端设置与旋转柱固定连接的交换件、推动板及其部件,当空气经进气件进入进气区时有效推动旋转柱和旋转叶旋转,从而带动交换件和推动板旋转,使得由进气孔等进入交换件和推动板内的空气能够均匀的向氧化区排放,有效防止氧化区各处的出风量不均造成燃烧不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增强产气效果。
[0015]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支撑板内贯穿设置排渣管,当旋转柱带动交换件旋转时,交换件内的部分空气吹动灰渣向支撑板顶端边缘移动,同时配合推动板的旋转,有效促进灰渣被推入排渣管内并下落收集,进而保证灰渣能够及时排出而不影响气化炉正常工作。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交换件的顶端上方设置通气柱,使得由支撑板进入交换件内的部分带有热量的空气进入通气柱内,促使通气柱的壁面加热,从而其对外侧的原料传递热量,既有效提高干燥区和裂解区原料的加热,使上下层原料温差缩小,提高产气效率,又促使支撑板内的热量被转移,防止支撑板长期高温而寿命缩短。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C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旋转柱高度的炉体剖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第二气孔高度的炉体剖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第一气孔高度的交换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位于第三气孔高度的交换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炉体;11、进料件;12、进气件;13、出气件;14、出渣件;2、支撑板;21、进气孔;22、排渣管;3、旋转柱;31、旋转叶;4、交换件;41、第一气孔;42、第二气孔;43、第三气孔;5、推动板;51、横孔;52、竖孔;6、遮挡件;61、支杆;7、通气柱;71、支撑杆;72、支撑环;8、活动板;81、活动件;82、封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图3、图5

图8,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1,炉体1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为干燥区、裂解区、还原区、氧化区、出灰区,炉体1的顶端固定套接进料件11,位于干燥区的炉体1一侧固定套接出气件13,炉体1的底端固定套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为干燥区、裂解区、还原区、氧化区、出灰区,其特征在于:位于氧化区的所述炉体(1)壁面固定套接两个支撑板(2),两个所述支撑板(2)构成的区域为进气区,靠近进气区边缘的所述支撑板(2)固定套接排渣管(22),且排渣管(22)连通氧化区和出灰区,位于进气区的所述炉体(1)一侧固定套接进气件(12),所述支撑板(2)内部底端与旋转柱(3)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柱(3)的另一端贯穿支撑板(2)顶端且与交换件(4)的底端固定连接,位于进气区的所述旋转柱(3)外壁固定连接旋转叶(31),所述交换件(4)的内部下段开设有第一气孔(41),且与第一气孔(41)位置对应的支撑板(2)顶端开设有进气孔(21),所述交换件(4)的内部中段开设有第二气孔(42),所述交换件(4)的内部上段开设有第三气孔(43),所述第一气孔(41)、第二气孔(42)、第三气孔(43)相连通,与一个所述第二气孔(42)支路位置对应的交换件(4)外壁固定连接推动板(5),所述推动板(5)的内部开设有横孔(51),且横孔(51)与第二气孔(42)的支路连通,所述推动板(5)的顶端开设有竖孔(52),且竖孔(52)的顶端与遮挡件(6)的底端接触,所述遮挡件(6)的底端中部与支杆(6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杆(61)的另一端穿过竖孔(52)且位于横孔(51)内部,所述支杆(61)和推动板(5)之间通过外弹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件(4)的顶端活动连接通气柱(7),所述通气柱(7)的外壁与支撑杆(7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支撑杆(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炉体(1)的内壁,位于氧化区和还原区交界的所述通气柱(7)内壁固定套接下支撑环(72),且位于干燥区和裂解区交界的通气柱(7)内壁固定连接上支撑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陈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