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7554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握柄、橡胶头、棉花团和连接杆;握柄的两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分别设有橡胶头和棉花团。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专门用于动脉血管重建的手术器械,特别适用于修整不光滑平整的动脉内膜。具有功能性的两端,一端为粗糙的橡胶头,可将碎裂、卷曲的内膜刮下来;另一端为紧密的棉花团,可以粘附掉落的、甚至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小内膜碎渣,提高血管腔内清洗的工作效率,方便手术操作,从而减少血流阻断时间,缩短手术时长,提高手术效率。提高手术效率。提高手术效率。

A double headed peanut like device for removing debris from arterial inti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临床进行血管重建或者类似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途中,对粥样硬化的动脉进行斑块与内膜剥脱时,血管壁上的内膜会因外力撕扯而碎裂、卷曲。对于这些碎裂、卷曲的内膜在现有技术中仍主要依靠手术医生使用镊子、剥离子等进行逐一的修整,然后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对血管腔进行多次冲刷,以确保碎渣被完全清洗干净,这一过程比较繁琐,且目前没有合适的专用手术器械。所以,目前临床上亟需一种用于清除撕裂、卷曲动脉内膜的,使用便捷的手术器械,以提高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如何获得一种用于清除撕裂、卷曲动脉内膜的,使用便捷的手术器械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包括握柄、橡胶头、棉花团和连接杆;握柄的两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分别设有橡胶头和棉花团。
[0005]优选地,所述握柄设为椭球体形,沿椭球体的中轴线设有伸出握柄两端的连接杆。
[0006]优选地,所述握柄的表面设有方便抓持和旋转握柄的凹纹。
[0007]优选地,所述握柄两端的连接杆分别设为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连接杆一的另一端设有橡胶头;连接杆二的另一端设有棉花团。
[0008]优选地,所述橡胶头设为椭球体形,橡胶头的表面设有粗糙面,粗糙面上设有多个凸起。<br/>[0009]优选地,所述橡胶头为不易脱屑且对人体组织无生物毒素作用,不能溶解的材质制造。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塑料材质;所述握柄为软塑料或者橡胶材质。
[0011]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是一种专门用于动脉血管重建的手术器械,特别适用于修整不光滑平整的动脉内膜。本专利技术具有功能性的两端,一端为粗糙的橡胶头,可以将碎裂、卷曲的内膜刮下来;另一端为紧密的棉花团,可以粘附这些掉落的、甚至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小内膜碎渣,提高血管腔内清洗的工作效率,方便手术操作,从而减少血流阻断时间,缩短手术时长,提高手术效率。
[0013]本专利技术构造及制作简易,操作方便,实用高效;可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其拆装前经过高温高压消毒,拆装后即可直接使用;其功能性的两端,通过粗糙橡胶头将内膜进行修整,减少术者单纯使用剥离子、镊子进行内膜修整的难度;用紧致棉花团将碎屑黏附、清除,
方便快捷;且使用后不需要对头端进行更换,用完后即可丢弃,不够用时可继续拆装补充即可。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1.橡胶头;2.连接杆一;3.握柄;4.凹纹;5.连接杆二;6.棉花团。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包括握柄3、橡胶头1、棉花团6和连接杆;握柄3的两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分别设有橡胶头1和棉花团6。握柄3设为椭球体形,沿椭球体的中轴线设有伸出握柄3两端的连接杆。握柄3的表面设有方便抓持和旋转握柄3的凹纹4。握柄3两端的连接杆分别设为连接杆一2和连接杆二5;连接杆一2的另一端设有橡胶头1;连接杆二5的另一端设有棉花团6。橡胶头1设为椭球体形,橡胶头1的表面设有粗糙面,粗糙面上设有多个凸起。橡胶头1为不易脱屑且对人体组织无生物毒素作用,不能溶解的材质制造。连接杆为塑料材质;握柄3为软塑料或者橡胶材质。
[0018]实施例
[0019]目前临床上进行血管重建或者类似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途中,对粥样硬化的动脉进行斑块与内膜剥脱时,血管壁上的内膜会因外力撕扯而碎裂、卷曲。由于这些动脉供应的都是人体各处重要的组织器官,如果放任这些碎裂的内膜不管,等血流开通之后,内膜碎屑会被动脉的高压血流冲刷下来栓塞到远端细小动脉造成远端组织缺血、坏死,甚至严重的脑梗可致死致残。而目前血管重建时,仍主要依靠术者使用镊子、剥离子等对这些卷曲的内膜进行修整,并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对血管腔进行多次冲刷,以确保碎渣被完全清洗干净。
[0020]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
[0021]粗糙橡胶头1,上附有增加摩擦力的小型凸起,其材质为不易脱屑且对人体组织无生物毒素作用,不能溶解。
[0022]塑料连接杆一2,可将粗糙橡胶头1牢固固定在握柄3上;
[0023]握柄3,其材质可为软塑料或者橡胶,其上设计有凹纹4,方便术者抓持和旋转;
[0024]连接杆二5,与塑料连接杆一2相同,亦为塑料连接杆,将紧致棉花团6固定在连接杆二5上;紧致棉花团6可以设计为不同大小型号,主要用于黏附细小的内膜或者血栓碎屑。
[0025]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动脉内膜修整和碎屑黏附的手术器械装置;本专利技术器械即可设计为一次性的耗材,亦可以设计为两端可更换的中轴金属器械,每次使用前,将中轴金属器械柄消毒好后,由器械护士将耗材粗糙橡胶头1和紧致棉花团6进行组装;
[0026]为了方便术者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更换,本专利技术设计为两端功能型,通过粗糙橡胶头1将内膜修整完毕后,再用紧致棉花团6将碎屑黏附、清除,避免因为更换头端带来的不便;
[0027]因为撕裂、卷曲的动脉内膜很容易被牵拉下来,所以用摩擦力较大的橡胶头1进行
刮剥相对于光滑的剥离子和镊子夹取更加方便、快捷;
[0028]目前临床上血管外科医生常用自制棉花团对血管腔内的碎渣进行黏附,但每次都要现场制作、耗时耗力;亦或是不断用肝素化生理盐水和返流血进行冲刷,操作繁琐。
[0029]本专利技术的制作过程:
[0030]1)首先,分别制作粗糙橡胶头1和紧致棉花团6;
[0031]2)制作软塑料或者橡胶握柄3,雕刻或者制作凹纹4,而后两端插入硬质塑料连接杆一2和连接杆二5;
[0032]3)将粗糙橡胶头1和紧致棉花团6分别固定、黏贴到塑料连接杆2和5上;
[0033]4)组装完毕后高温高压消毒并真空包装。
[0034]本专利技术的使用:
[0035]1)在进行血管内膜修整时,将本专利技术器械由包装内取出;
[0036]2)术者握持软塑料或者橡胶握柄3,先使用粗糙橡胶头1对撕裂、卷曲的血管内膜部分进行刮剥,直至内膜碎屑脱落、边缘整齐即可;
[0037]3)而后使用紧致棉花团6对剥离的内膜、血栓碎屑进行黏附、清除;
[0038]4)使用完毕后即可丢弃,此后术者可继续进行常规的血管腔内清洗、缝合等操作。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柄、橡胶头、棉花团和连接杆;握柄的两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分别设有橡胶头和棉花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设为椭球体形,沿椭球体的中轴线设有伸出握柄两端的连接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的表面设有方便抓持和旋转握柄的凹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动脉内膜碎屑清除的双头花生米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两端的连接杆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同磊郭大乔符伟国唐骁司逸高斌林长泼唐涵斐沈洋严栋孙秀丽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