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盖组件以及立式驱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719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立式驱动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盖组件以及立式驱动电源。该端盖组件包括端盖本体和导电片,端盖本体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插导电片;导电片包括上插脚、下插脚、连接部以及插针,连接部的一端与上插脚、下插脚相连,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插针相连,上插脚和下插脚之间的空间构成卡槽,电源外壳的内部设有电路板,电路板的上设有接线点,当电路板的一端插入卡槽的内部时,上插脚和下插脚分别位于电路板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均与接线点相互接触以实现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端盖组件中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能耗,节省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可有效解决现有端盖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性不佳等技术问题。盖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性不佳等技术问题。盖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性不佳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盖组件以及立式驱动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立式驱动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端盖组件以及立式驱动电源。

技术介绍

[0002]立式驱动电源用于电器产品连接电源,一般包括电源外壳、电路板以及端盖组件,电源外壳的一端设有接电插片,另一端设置开口用于安装电路板,端盖组件设置在电源外壳的开口端,其内部安装与电器连接的接线端口,同时用于封装保护电源外壳内部的电路板。
[0003]目前现有的立式驱动电源中,电路板上表面的接线点通过焊锡安装立式的接线柱,端盖组件的接线端口中的导电片采用单侧插脚的结构,当端盖组件盖合在电源外壳开口处时,导电片抵靠在接线柱的表面以实现电路连通,这种端盖组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不稳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这种导电片和接线柱相互抵靠的方式,容易导致立式的接线柱出现变形、移位或者断裂,接线柱与导电片之间接触不紧密,出现接触不良、电路连通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这种电路板需要额外焊接立式接线柱,生产效率低,能耗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影响立式驱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盖组件以及含有该端盖组件的立式驱动电源,提高了端盖组件中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了能耗,节省了生产成本,延长了立式驱动电源的使用寿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立式驱动电源制造成本高、端盖组件中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稳定性不佳等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用于封装电源外壳的开口,包括端盖本体和导电片,所述端盖本体上设有安装孔,用于安插导电片;
[0007]所述导电片包括上插脚、下插脚、连接部以及插针,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上插脚、下插脚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插针相连,所述上插脚和下插脚之间的空间构成卡槽,所述电源外壳的内部设有电路板,电路板的上设有接线点,当电路板的一端插入卡槽的内部时,上插脚和下插脚分别位于电路板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均与接线点相互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0008]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端盖组件中设置带有上插脚和下插脚的导电片,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电路板上的接线点,电路板直接卡入导电片的卡槽中以固定连接位置,上插脚和下插脚与接线点位置对应通过相互抵接以实现电路连通。不同于常规的带有单侧插脚的导电片直接接触连接电路板的接线点,本技术的端盖组件在连接电路板时,不仅能够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节省电路板的生产成本,通过在电路板的接线位置上下两侧简单的焊接锡点形成接线点,分别与上插脚和下插脚相互抵接即可形成
电通路,不需要再在电路板上额外设置导电接线柱与导电片连接,节省了成本和安装工序,接线点不容易变形损坏,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减少能耗,延长使用寿命。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插脚、下插脚、连接部以及插针四者之间一体成型,保证导电片的结构强度,所述上插脚和下插脚的末端边沿位置相向地朝内弯折形成触块,所述触块与接线点接触连接。通过在上插脚和下插脚的末端设置触块以缩短与电路板上接线点的接触距离,当电路板紧密插入卡槽中时,上、下两个触块直接与接线点表面抵接形成电通路。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插脚、连接部以及插针三者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导电片还包括卡接件,卡接件的上部与连接部相连、下部与下插脚相连。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插脚的一端向上弯折呈“V”字形结构,有助于缩短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以紧密地贴合接触接线点,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下插脚的末端边沿向下弯折形成限位部,有助于限制“V”字形的下插脚抵接在接线点的表面时的形变量,避免下插脚的“V”字形两边过度折叠而与接线点之间无法形成紧密抵接,而影响电连接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地,所述卡接件与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卡接件上设有插孔,上插脚贯穿插孔的同时连接部贴合卡接在插孔的内部,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连接问题,方便拆装维修,可以灵活更换带有卡接件的下插脚,不需要整体更换端盖组件,节省成本和时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插针上设有“U”形缺口,用以插接与立式驱动电源相连的外部电器产品的电源线。
[0015]进一步地,所述端盖本体的外侧还设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与端盖本体一体成型,所述插针设置在螺纹管的内部。立式驱动电源连接的电源线上套装螺母后,可以与螺纹管通过螺纹连接进行锁紧固定。
[0016]本技术中还提供了一种立式驱动电源,包括电源外壳和设置在电源外壳内部的电路板,还包括上述端盖组件,所述电源外壳的一端设有安装口,所述端盖组件可拆卸地封装在安装口的外部,所述导电片与所述电路板上的接线点相互抵接以实现电连接。该电源外壳不仅能够提高与电源外壳之间的密封性,还可以用于稳定电路板的安装位置,简化了电路板的结构,导电片与接线点之间的电连接稳定性更好。
[0017]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上插脚和下插脚的导电片,改变了传统的单插脚导电片直接抵靠连接电路板接线柱的电路连通方式,通过将电路板插入上插脚和下插脚之间的卡槽中,上插脚和下插脚直接与接线点表面抵接形成电连接通路,显著提高了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节省了电路板的生产成本和驱动电源的安装工序,减少了能耗,延长了驱动电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现有电源端盖中的导电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0021]图2是实施例1中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实施例1中端盖组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实施例1中端盖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中端盖组件的侧视图;
[0025]图6是实施例1中端盖组件与电源外壳(去掉侧板)和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7是实施例1中端盖组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9是实施例2中端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是实施例2中端盖组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是实施例2中端盖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0031]图12是实施例2中导电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0032]图13是实施例2中端盖组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14是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4]图中标号说明:1、端盖本体;11、安装孔;12、螺纹管;2、导电片;21、上插脚;22、下插脚;23、连接部;24、插针;25、卡槽;26、触块;27、卡接件;28、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100)用于封装电源外壳(200)的开口,包括端盖本体(1)和导电片(2),所述端盖本体(1)上设有安装孔(11),用于安插导电片(2);所述导电片(2)包括上插脚(21)、下插脚(22)、连接部(23)以及插针(24),所述连接部(23)的一端与上插脚(21)、下插脚(22)相连,所述连接部(23)的另一端与插针(24)相连,所述上插脚(21)和下插脚(22)之间的空间构成卡槽(25),所述电源外壳(200)的内部设有电路板(300),电路板(300)的上设有接线点(301),当电路板(300)的一端插入卡槽(25)的内部时,上插脚(21)和下插脚(22)分别位于电路板(300)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均与接线点(301)相互接触以实现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插脚(21)、下插脚(22)、连接部(23)以及插针(24)四者之间一体成型,所述上插脚(21)和下插脚(22)的末端边沿位置相向地朝内弯折形成触块(26),所述触块(26)与接线点(301)接触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插脚(21)、连接部(23)以及插针(24)三者之间一体成型,所述导电片(2)还包括卡接件(27),卡接件(27)的上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勇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鹏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