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6283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5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包括本体部、PCB板连接部、对插部,其特征在于:本体部上的一侧设有若干对插部,本体部上的另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的对插部采用U型结构与本体部连接;所述的连接部位于本体部另一侧的上端位置。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结构简单,单独冲压而成,包含两个或三个插口,增大了整体载流能力,两个对插特征高度采用错峰设计,降低了对插力。降低了对插力。降低了对插力。

A current transfer terminal for E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机功率三相端口与电机控制器的电连接方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电机绕组漆包线直接引出到电机控制器PCB锡焊,此方式主要缺陷是漆包线引出需要预处理,且漆包线本身位置度尺寸不易保证,较难装入到PCB中;2、电机端引出Pin针,到电机控制器PCB直接锡焊,此方式限制了总成产品装配工序,且电机控制器需预留较大焊接操作空间;3、电机端引出Pin针,与电机控制器中预留母端子对插,预留母端子尾部电阻焊接Pin,Pin再与电机控制器PCB焊接或press

fit压接,此方式主要缺点是成本较高;4、电机端与电机控制器端采用IDC(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连接,电机控制器Busbar转接到PCB进行锡焊或压接(press

fit),此方式主要缺点是IDC对插状态不易检测,无法有效判断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结构简单,单独冲压而成,包含两个或三个插口,增大了整体载流能力,两个对插特征高度采用错峰设计,降低了对插力。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包括本体部、PCB板连接部、对插部,其特征在于:本体部上的一侧设有若干对插部,本体部上的另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的对插部采用U型结构与本体部连接;所述的连接部位于本体部另一侧的上端位置。
[0005]所述的对插部包括插口臂,由两个插口臂相对布置组成一个对插部,两个插口臂之间设有插口;位于对插部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
[0006]所述的连接部呈S型弹簧臂结构或者面板型结构,并且连接部的顶部为竖直结构;位于连接部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
[0007]所述的本体部为长条形结构。
[0008]所述的U型结构位于本体部的侧面位置或者位于本体部的下侧位置。
[0009]所述的对插部的插口的数量与连接部的数量一致。
[0010]所述的对插部及连接部的数量至少设有2个。
[0011]前侧对插部的高度低于后侧对插部的高度。
[0012]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提供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结构简单,单独冲压而成,包含两个或三个插口,增大了整体载流能力,两个对插特征高度采用错峰设计,降低了对插力。
[0013]大电流转接端子实现了功率从控制器PCB到电机端引出Pin的传递,对插式连接结构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安装在电机控制器内部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焊接式安装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压接式安装示意图。
[0019]参见图1至图5,1为控制器壳体,2为电流转接端子,21为对插部,211为插口,212为缺口,213为插口臂,22为连接部,221为限位结构,222为弹簧臂,22A为焊接区,22B为压接区,23为U型结构,24为本体部,3为Pin针,4为电机壳体,5为PCB板,51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图1,图2所示,本体部24上的一侧设有若干对插部21,本体部24上的另一侧设有连接部22;所述的对插部21采用U型结构23与本体部24连接;所述的连接部22位于本体部24另一侧的上端位置。
[0022]对插部21包括插口臂213,由两个插口臂213相对布置组成一个对插部21,两个插口臂213之间设有插口211;位于对插部21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212。
[0023]连接部22呈S型弹簧臂222结构或者面板型结构,并且连接部22的顶部为竖直结构;位于连接部22底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221。
[0024]本体部24为长条形结构。
[0025]U型结构23位于本体部24的侧面位置或者位于本体部24的下侧位置。
[0026]对插部21的插口211的数量与连接部22的数量一致。
[0027]对插部21及连接部22的数量至少设有2个。
[0028]前侧对插部的高度低于后侧对插部的高度。
[0029]本技术提供两种具体的实施案例,实施例1:双插口转接端子,适用于中等电流负载的应用;实施例2,三插口转接端子,适用于更高电流负载的应用。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电流转接端子2设有对插部21,PCB板的连接部22,对插部21设有两个插口211,插口211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插口211的中心面共面,插口211的根部通过U型结构23相连。两个插口211高度方向存在高度差,即采用错峰设计,降低了与电机Pin针的对插力。每个插口臂213侧设有缺口212,减小对插时悬臂应力。对插部21与PCB板的连接部22通过本体部24相连接成U型。PCB板的连接部22的根部设有限位结构221,用于注塑时定位和密封。
[0032]实施例2:
[0033]如图2所示,适用于更高电流负载的应用,与实施方式1类似,该实施例中对插部21设有三个插口211,插口211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插口211的中心面共面,插口211的根部通过两个U型结构23相连,三个插口211高度方向采用错峰设计。
[0034]如图3所示,电流转接端子2(高性能铜合金)嵌入在控制器壳体1(塑胶材料)中,PCB 板5安装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的内部,电机壳体4与控制器壳体1对配时,电机端引出Pin
针3穿过PCB板5上的通孔51与电流转接端子2的对插部21位配合,电流转接端子2的另一端与PCB板连接。
[0035]如图4所示,PCB板的连接部为焊接式,与PCB 板5形成焊接区22A,PCB板的连接部22下方设有弹性臂222,可减轻高低温冲击时不同热膨胀系数造成的焊点部位的应力。
[0036]如图5所示,PCB板的连接部为压接式,与PCB板5形成压接区22B。
[0037]本技术结构简单,单独冲压而成,包含两个或三个插口,增大了整体载流能力,两个对插特征高度采用错峰设计,降低了对插力。
[0038]大电流转接端子实现了功率从控制器PCB到电机端引出Pin的传递,对插式连接结构简单可靠。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包括本体部、PCB板连接部、对插部,其特征在于:本体部(24)上的一侧设有若干对插部(21),本体部(24)上的另一侧设有连接部(22);所述的对插部(21)采用U型结构(23)与本体部(24)连接;所述的连接部(22)位于本体部(24)另一侧的上端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插部(21)包括插口臂(213),由两个插口臂(213)相对布置组成一个对插部(21),两个插口臂(213)之间设有插口(211);位于对插部(21)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缺口(2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EPS的电流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22)呈S型弹簧臂(222)结构或者面板型结构,并且连接部(22)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少雄陈海明钱结苗
申请(专利权)人: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