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5695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内层由集圈结构联结,并且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纺织密度为2:1~4:1;所述外层所使用的纱线为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所述内层所使用的纱线为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平行喂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外层采用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内层采用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并且利用两者密度不同,可以在外层形成空气层,来增加该棉感针织面料的保暖性。并且内层采用了超仿棉与棉混纺纱使得该面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与棉混纺纱使得该面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与棉混纺纱使得该面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

A cotton knitted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感针织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针织面料
,尤其是一种棉感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棉纤维因其天然手感、吸湿性和独特的光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纺织领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棉花资源的有限性,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棉花的新材料。
[0003]随着全球聚酯市场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仿棉合成纤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PET因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化学耐久性、易护理性且价格合理而成为纺织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纤维。
[0004]同时,它具有刺眼的光泽,手感坚硬,吸湿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服装面料中的应用。涤纶异收缩混纤丝是将涤纶通过网络的方式复合在一起,在染整后处理加工时,两种纤维的热收缩率不同,收缩率大的长丝形成混纤丝的芯丝,收缩率小的长丝会在混纤丝的表层形成螺旋卷曲,使纱线具有蓬松柔软的手感,广泛用于仿棉、仿毛、仿真丝和高档针织面料。
[0005]超仿棉聚酯纤维是通过共聚改性,在涤纶大分子结构上引入极性亲水基团和易染性基团而生产的,提高了纤维的亲水性和染色性能,不仅在手感、观感及性能上仿棉,甚至有的性能优于棉纤维,即看起来像棉视觉,摸起来像棉触觉,穿起来像棉亲肤,用起来比棉方便洗可穿,舒适性超过棉。
[0006]但是现有的采用仿棉聚酯纤维所制备的针织面料在保暖性方面不如棉纤维,如何在利用超仿棉聚酯纤维来提高仿棉针织面料的保暖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成为一种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利用异收缩混纤丝和内层使用的氨纶长丝在面料外层形成空气层,来提高棉感针织面料的保暖性。并且通过超仿棉与棉混纺纱使得该面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9]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内层由集圈结构联结,并且所述外层和内层的纺织密度为2:1~4:1;
[0010]所述外层所使用的纱线为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所述内层所使用的纱线为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平行喂入。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为仿棉共聚酯FDY/POY异收缩混纤丝。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仿棉共聚酯FDY/POY异收缩混纤丝包括仿棉共聚酯FDY长丝与仿棉共聚酯POY。
[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仿棉共聚酯FDY长丝与仿棉共聚酯POY的网络度为30

40个/m。
[00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超仿棉/JC赛络纱为超仿棉/JC 65/35,细度为19.7tex。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外层采用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内层采用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并且利用两者密度不同,可以在外层形成空气层,来增加该棉感针织面料的保暖性。并且内层采用了超仿棉与棉混纺纱使得该面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所涉及的棉感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

外层;2

内层;3

用于连接外层和内层的集圈结构;4

外层和内层由集圈结构分隔的空气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结合图1,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包括外层1和内层2;所述外层1和内层2由集圈结构联结,并且所述外层1和内层2的纺织密度为2:1~4:1;所述外层1所使用的纱线为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所述内层2所使用的纱线为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平行喂入。
[0021]由于外层1和内层2所使用的纱线的弹性不同,并且密度不同,使得该针织面料具有起绉效应。所使用的平行喂入的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使得该面料仅具有良好的弹性,回弹性好。并且仅具有起绉效应具有立体感。
[0022]集圈结构3的分布可以根据花型进行选择,空气层起到保暖效果。氨纶的使用使得外层1在两个集圈结构3之间能够起绉,形成空气层4,具有保暖作用。在拉伸状态下,由于内层2具有弹性,外层1被拉伸,起绉作用减少。
[002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为仿棉共聚酯FDY/POY异收缩混纤丝。具体的,所述仿棉共聚酯FDY/POY异收缩混纤丝包括仿棉共聚酯FDY长丝与仿棉共聚酯POY。
[0024]采用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双螺杆纺丝设备制备仿棉共聚酯长丝,所制备的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的规格为137dtex/74F和73dtex/34F,在本技术中选择73dtex/34F。混纤丝网络度高且均匀性好,纤维后加工性及织物毛绒效果好。仿棉共聚酯FDY长丝与仿棉共聚酯POY的网络度为30

40个/m。
[0025]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超仿棉/JC赛络纱为超仿棉/JC 65/35,细度为19.7tex。采用上海德福纶化纤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仿棉聚酯纤维和精梳棉混纺,通过赛络纺工艺加工,开发了超仿棉/JC 65/35、细度为19.7tex的赛络纱。本技术中,所使用的超仿棉聚酯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36dtex,纤维长度为37.1mm,平均断裂强力为3.6cN,断裂强度为2.65cN/dtex,回潮率为1.61%,断裂伸长率为34.51%,卷曲度为16.05个/25mm。
所使用的棉纤维所使用提长绒棉。超仿棉是一种新型改性涤纶,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穿着舒适性,保留了涤纶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挺括、保形、洗可穿等性能。
[0026]采用超仿棉/JC赛络纱中由于使用了棉纤维,使得该纱线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并且由于超仿棉聚酯纤维中引入了极性亲水基团和易染色基团,提高了涤纶大分子的吸湿性的染色性能。
[0027]使得本技术中所涉及的棉感针织面料具有棉的手感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和一定的吸湿性,提高了整个棉感针织面料的穿着舒适性。
[0028]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感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1)和内层(2);所述外层(1)和内层(2)由集圈结构联结,并且所述外层(1)和内层(2)的纺织密度为2:1~4:1;所述外层(1)所使用的纱线为仿棉共聚酯异收缩混纤丝,所述内层(2)所使用的纱线为超仿棉/JC赛络纱与氨纶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柯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