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救援三脚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绳索救援
,属于便携锚固装置当中的支撑类锚固装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救援三脚架及其构造、使用方法,结构组成和操作方法简单,架设快速高效,便于轻量化携带使用,可根据现场地形地物情况快速制作高位的支撑锚固点,用于绳索作业、绳索救援、坠落防护、负荷提升等技术用途,主要应用于应急救援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工业作业、施工等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国内外常见三脚架,尤其是用于应急救援的三脚架,主要是钢质材料,属于传统的粗笨设备,重量大,便携性差,操作使用不灵活;在三脚架架头设计上大都偏重于固定安装,不能拆卸和组装;架头固定安装之后,其支腿支撑角度也随之规定,架头和支脚无配合型支撑角度可变调节功能,只能一个角度或较少角度范围支撑使用,地形地物适应性较差;支腿设计也多用三级伸缩型支腿,支腿制作必然是最外侧支管粗大、最内层支管细小,为保证强度必然增加支管的壁厚和口径,又增加了重量,这类伸缩型支腿必然难以克服其重量大的粗重型特点;支脚大都是单一的底座式,对地形地物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救援三脚架,主要由三脚架架头1、安装夹具2、插接式支腿(上支管3、中支管4、下支管5)、带管分力盘7、支脚8、快卸销9、地脚安装内衬管10等组件组成,主要制造材质为高强度铝合金;三脚架架头为三向架板结构,即向三个方向延伸出带功能性开孔的支撑安装板,其构成角度和方向性有三种方式:一是其中两向架板一体、异向,第三向单独架板与之垂直,二是三向架板之间夹角互为120
°
等角均向;三是以其他夹角角度或非规则不均向组合;三脚架架头增加一个单向架板即可扩展为四脚架架头,三脚架架头乃至四脚架架头的构成有三种方式:一是架头整体成型,一体化结构,如三脚架架头1
‑
e、三脚架架头1
‑
f,也可以构成四脚架架头1
‑
g;二是三个方向的架板均为独体结构,通过附加共用安装连接件,进行架板的组合装配(举例略);三是架头为两向一体架板与第三向T型架板两个部分,二者各自单独加工成型,后者通过其垂直安装板与前者使用螺栓组合安装,如上述单独架板1
‑
a与两向架板1
‑
b组成三脚架架头1
‑
c,也可以组成四脚架架头1
‑
d;组装型架头架板安装部位可以4孔安装也可有6孔安装,后者的垂直安装板面可以是直面、直边,也可以是其他变化形状的板面和边沿。2.三脚架架头每一方向架板的板型结构主体结构,内侧大体为矩形,外侧为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所谓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意为如果以纵、横坐标线把圆面等量划分为4个四分之一圆面,所谓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即位于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的的四分之一圆面;架板内侧矩形部位,上、下开设大孔101、102,作为三脚架架头的上、下承重挂点,用以承受拉力和负荷,上挂点可以用于拉绳固定三脚架;架头架板也可以另外解决上、下大孔的功能方案,如果去掉上、下所在部位,则每一方向的架板会更加显现架板的结构为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结构,此方案也属于本发明设计的保护范围;架板外侧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部位,是架板与支腿夹具安装及活动、支撑的主体作业面;架板内侧上、下承重大孔的外边沿为平直面,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的上边沿为平直面,外立面为圆弧面;立面转角处以圆弧过渡;不管架板及其边沿形状如何调整变化,只要架板主要作业范围使用了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并以其为主要作业面,均为本发明保护范围。3.架板在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的圆心处设置小孔,沿圆周内侧圆弧方向设置多个等间距的连续小孔,分别命名为圆心孔103和边沿孔104,这内外两处小孔共同用于三脚架架头架板与支腿夹具组装固定;圆心孔与每一个圆弧边沿孔的连线等距,且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角度,圆心孔为确定的安装固定孔,边沿孔为可调节的安装固定孔,沿圆弧使用不同的边沿孔即可调整三脚架支腿的支撑角度;每一个支腿可调节的角度范围均为0
°
到
‑
90
°
,支腿安装角度可以从横向水平方向调整到纵向垂直方向,也可以说支腿既可以横向垂直支撑架板,也可以纵向垂直支撑架板;边沿孔的直径大小和孔间距不限,下切割四分之一圆面的半径越大,边沿孔孔径和孔间距越小,所能开设的边沿孔越多,能设置的支撑角度也就越多。4.三脚架支腿一般使用三段支管插接固定,组装成一条支腿,这三段支管分别命名为上支管3、中支管4和下支管5,上支管、下支管外径略小,中支管内、外径略大,上支管、下支管分别在中支管的两头与之插接;在各支管上等间距开设对穿连接孔6,用于支管之间插接后以快卸销9插接固定;套管长度、套管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变化,三个支腿可以分别减少一个下支管来配置和使用,也可以增配中支管、下支管,加长支腿,以供具体应用当中灵活使用;三脚架每一支腿的上支管3与夹具2连接,下支管5与支脚8连接,如果支腿使用两个支管,中支管4需要直接与地脚8连接,有两种变径内衬管10,用于以满足下支管5、中支管4
两种内径的支管与支脚8套接使用;带管分力盘7的套接圆管部分可以直接作为支管5或中支管4与支脚8套接的变径套管,取代内衬管或作为变径套管的一部分参与部分厚度的变径;夹具2设计不同,上支管3的设计不同,使用嵌套式夹具,上支管头部需要使夹具内置,并与夹具整体开槽固定,与架板卡接;使用插接式夹具,夹具独立设置并负责上与架板卡接,下与上支管头部插接。5.根据4所述,夹具2有嵌套式和插接式两种,其本体结构相似,均使用圆棒形基材加工制造,区别在于二者与上支管的组装方式不同,嵌套式夹具的外径等于上支管内径,内嵌于上支管上部并固定,上支管与其一同开槽、开孔,与架头架板卡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奇,李晋,杨汝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正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