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461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分别与滑移门和车身连接,线束装配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其上设置多个第一卡扣,通过第一卡扣将第一支架卡接在滑移门上;第二支架,其上设置多个第二卡扣,通过第二卡扣将第二支架卡接在车身处;和拖链,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线束从滑移门处开始延伸,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架、拖链和第二支架后与车身连接。在装配时,只需要将第一卡扣卡进滑移门相应位置,将第二卡扣卡进车身的相应位置即可完成安装,从而减少了装配的工序,缩短装配工时。缩短装配工时。缩短装配工时。

A sliding door harness assembly structur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MPV车型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各大厂商相继推出MPV车型来满足市场。同时滑移门是MPV车型的标配,所以滑移门在乘用车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加。由于滑移门是运动的部件,滑移门线束连接着滑移门上各个用电器的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一种适应滑移门的装配结构把滑移门线束安装在滑移门和车身侧。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线束装配结构与车身和滑移门均采用螺栓连接,使得该连接工序复杂,耗时较长,且易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的装配工序复杂,耗时长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的车辆。
[0006]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分别与滑移门和车身连接,所述线束装配结构包括:
[0007]第一支架,其上设置第一卡扣,通过所述第一卡扣将所述第一支架卡接在所述滑移门上;
[0008]第二支架,其上设置第二卡扣,通过所述第二卡扣将所述第二支架卡接在所述车身处;和
[0009]拖链,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线束从所述滑移门处开始延伸,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架、所述拖链和所述第二支架后与所述车身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构造成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腔结构,所述第一卡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边处并朝着远离所述第一容腔结构的方向延伸。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贯穿壳体的第一通孔,所述拖链在所述第一通孔处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线束从所述拖链处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经过所述第一容腔处、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滑移门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拖链的一端设置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转轴配合以使得所述拖链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构造成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
容腔结构,所述第二卡扣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周边处,所述第二卡扣朝着远离所述第二容腔结构的方向延伸。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贯穿壳体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拖链在所述第二通孔处与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从所述拖链处延伸出来的所述线束则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容腔结构和所述第三通孔后与所述车身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处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轴,所述拖链的与所述第一轴孔相对设置的另一端设置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与所述第二转轴配合以使得所述拖链与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处均设置至少一个避让结构。
[0017]特别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面所述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
[0018]本方案中的线束装配结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拖链,线束穿过第一支架、拖链和第二支架后在车身和滑移门之间贯穿,而第一支架是通过第一卡扣与滑移门卡接,第二支架则通过第二卡扣与车身卡接,在装配时,只需要将第一卡扣卡进滑移门相应位置,将第二卡扣卡进车身的相应位置即可完成安装,从而减少了装配的工序,缩短装配工时。此外,由于本方案的第一支架与滑移门以及第二支架与车身支架直接卡接,缩短装配工时的同时还减少了螺栓、螺母或垫片的成本。
[0019]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20]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21]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线束装配在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线束装配在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处的示意性爆炸图;
[0023]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4]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5]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6]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作为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

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100。该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100分别与滑移门和车身连接,并且将线束200贯穿在内,使得线束200在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100的保护下更集中,严格控制滑移门线束200的运动轨迹,避免用户踩踏及开关门夹断线束200的风险导致功能失效。同时由于滑移门开关门次数的频率较多,保证滑移门线束200的耐久性。
[0028]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束装配结构100可以包括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20和拖链
30。其中,第一支架10上设置第一卡扣11,通过第一卡扣11将第一支架10卡接在滑移门上。第二支架20上设置第二卡扣21,通过第二卡扣21将第二支架20卡接在车身处。拖链30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10和第二支架20可转动连接,线束200从滑移门处开始延伸,分别贯穿第一支架10、拖链30和第二支架20后与车身连接。
[0029]本实施例中,线束200穿过第一支架10、拖链30和第二支架20后在车身和滑移门之间贯穿,而第一支架10是通过第一卡扣11与滑移门卡接,第二支架20则通过第二卡扣21与车身卡接,在装配时,只需要将第一卡扣11卡进滑移门相应位置,将第二卡扣21卡进车身的相应位置即可完成安装,从而减少了装配的工序,缩短装配工时。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10与滑移门,以及第二支架20与车身支架直接卡接,缩短装配工时的同时还减少了螺栓、螺母或垫片的成本。
[0030]具体地,一般来说,在第一支架10与滑移门装配的位置处会设置与第一卡扣11配合的卡孔,并且该卡孔可以是一个大的孔,也可以是多个与第一卡扣11数量相同,结构配合的卡孔。同样地,在车身位置处也会设置与第二支架20的第二卡扣21配合的卡孔。且车身处的卡孔也可以是一个大的与第二支架20的结构配合的卡孔,也可以是多个与第二卡扣21的数量相同,结构适应的小卡孔。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0031]具体地,第一卡扣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分别与滑移门和车身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装配结构包括:第一支架,其上设置第一卡扣,通过所述第一卡扣将所述第一支架卡接在所述滑移门上;第二支架,其上设置第二卡扣,通过所述第二卡扣将所述第二支架卡接在所述车身处;和拖链,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可转动连接,线束从所述滑移门处开始延伸,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支架、所述拖链和所述第二支架后与所述车身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构造成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腔结构,所述第一卡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边处并朝着远离所述第一容腔结构的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贯穿壳体的第一通孔,所述拖链在所述第一通孔处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线束从所述拖链处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经过所述第一容腔处、所述第一开口后与所述滑移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移门线束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拖链的一端设置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一转轴配合以使得所述拖链与所述第一支架可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移门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昇鑫田小梦孙利峰王杰康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